65读懂哈贝马斯与社会交往理论这本大书

作者: 玩哲录 | 来源:发表于2017-04-25 10:43 被阅读3457次

    西方的学术里边,你去看好多西方学术里面有一点点极端性的东西,我主要去涉及它比较合理的地方,有些人研读西方哲学的时候,读进去以后,他出不来了,就是把自己的思维整个搞乱了。

    我的感觉就是对我们感觉有参考价值的,我们去看看,然后看它的什么呢?

    看它的那个整个发散性的东西,就是培养各种思路去思考问题的能力,可能对我们的开阔视野有好处。

    当然,还要进一步的了解一下他们西方的文化。

    尤尔根.哈贝马斯是1929年出生的,是“二战”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的德国哲学家。根据我的读书与人生体验,主要思考下面几个理论。

    (一)危机与批判。

    1.他把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变成改良理论。

    因为他从马尔库塞继承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的分析,但是他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他认为重新组织经济既无必要也不可能,基于革命改革经济的设想不过是乌托邦的空想。

    所以,他提出的是改良理论,不是革命理论,这个同马克思的革命论是不一样的。

    2.他承认资本主义社会充满危机。他把危机分为四类:经济危机、理性危机、合法性危机和信念危机。

    这就是资本主义面临的四重危机。

    3.他不赞成阿多诺等人对启蒙运动以来的思想传统的颠覆;相反,他自觉地捍卫启蒙运动所代表的现代主义和理性主义的传统。

    4.他强调哲学应反思危机、解释危机、才能成为与实践发生联系的批判理论。

    (二)社会哲学。

    1.他反对实证主义对社会科学“不客观”、“不精确”的指责,指出社会科学的对象是社会生活,研究者不可能站在研究对象之外,采取超然的中立立场。

    比如经济学,股票市场,好多学家都在预测,当然有人预测准,有人预测不准,为什么?

    因为它的变量太复杂了,你看某位国外大领导到中国来了,来了以后一下子股票猛涨,那如果这个领导不是这个时候来呢?那这个涨幅可能就小点了,所以这种在人参与的活动里面,你要精确的描绘,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

    它不是物理学,而物理学是我做了实验以后,你看对不对,那是一样的;但是,经济学的规律,社会学的规律没有那么直接,你说前苏联你能预测什么时候解体,如果你能预测它就不会解体了,那有很大的偶然性,这个社会有一个流向有一个走法,你说科学能研究出来吗,非常困难,因为是人参与的。

    2,所以他不同意法兰克福学派其他成员对“工具理性”的排拒立场。

    就是法兰克福学派那些人,对“工具理性”是排斥的,那么他反对。他说,批判理论不应该把自然科学当作排斥的对象,一切科学都有它的合理性。

    3,那么,就需要区别三种人类利益以及与之相应的三种知识。

    3.1人类的技术利益,与满足物质需要的劳动活动相联系,技术利益遵守规律,并由此构造了经验——分析知识

    比如造汽车,哪个国家造得好,那哪个国家的经济利益不是强了吗?

    3.2实践利益,这里的“实践”是狭义的,专指伦理道德的活动。它创造了社会的共同价值体系,构造了历史——解释知识。

    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社会哲学,人文哲学有关系,这是人类的狭义的历史,伦理道德社会规范,这些问题你说谁来干,自然科学能解决这类问题吗?解决不了,必须社会科学才能解决,他认为这是社会科学才能干的事情。

    3.3还有最后一项利益,就是“解放的利益”,他所说的“解放”指“没有控制的交往”。这样的交往与理解和遵守规则的活动有关,产生出关于规则和遵守规则的合理性的自我反思或批判的知识。

    这个东西指的就是哲学,哲学相当于人类的解放,他认为不同的知识其实是和人类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每一项知识都是有局限性,自然科学有局限性,同样哲学也有局限性,哲学它解决不了技术利益,但是反过来自然科学也解决不了解放利益,别的利益的话要有各种不同的知识来对应。

    这个观念就比马尔库塞的观点比较全面一点。他强调人类所有知识的定位问题。

    (三)社会交往理论

    1.社会交往理论的初衷是解决社会危机。

    劳动的工具行为不能解释劳动的社会性,人们在劳动中产生的生产关系要用交往活动来解释。因此,交往活动不能被视为附属于劳动的行为,而是说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可还原的因素。

    这里有同马克思不同的地方,马克思讲的是人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活动的根本原因,他认为社会的交往活动可能更重要。

    当然,社会交往不完全生产性,这是同历史唯物主义不同的地方。

    2,规则、语言和交往合理性是交往活动的三个要素:

    2.1交往活动的规则是一切社会活动规则的总结。

    所有活动都可以还原成交往活动,这个交往活动的规则怎么定,他区别了四种社会活动:

    客观世界——“目的活动”;

    以认识世界的真实目的的活动,比如自然科学面对客观世界的研究,就是追求真理为目的的活动。

    社会世界——“规范调节活动”;

    以共同的价值的正当性为标准的调解规范作用,我们在社会里面,社会里面有规则有规范,比如说我们不能剽窃,我们不能说谎,因为道德,这类活动是和社会相关的。

    个人世界——“戏剧活动”;

    每一个人在公众前的真诚性为标准的“戏剧活动”,就好像每一个人都在演戏,每一个人都在世界舞台上,在这个舞台上你怎么表演,怎么接受公众的注视,怎么面对公众的质疑,因为每一个人都将完全的暴露自己,每一个人都要接受别人对他的一应评价,所以,我们需要有一个真诚性的标准,交往活动。

    在这个世界上你看,一个是自然界,一个是社会的,还有一个是我们个人独立的,最后就归于三者之间的交往活动。

    在这四个活动里面,交往活动是最普遍的、最重要的活动,因为它与人的生活世界相联系,而生活世界与其他三个世界都相关联,交往活动以另外三种活动的标准为规则,它要求真实性、正当性和真诚性的统一。

    这个活动在西方的哲学里面很抽象,但是我们要知道其实上它是很具体的,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你比如我们现实生活当中,交往活动这个活动很重要的,你看一个领导,他比你官职高很多,你说你怎么交往?

    你说你要平等,可能吗?比如前几年,奥巴马来了,我怎么和他交往,可能到了八达岭以后,车早就截断了,封路了不让去了,因为他一个人来,所有人不让去了,你说交往里面有平等吗,不要说奥巴马就是稍微高一点的官,你想要点平等性,那就麻烦了,说实话,在这个社会里面你想要平等,那是很困难的。

    但是,他想要构造一种理想的交往方式,我们同学们相互之间交往的时候,那是比较平等的,你爱有什么表现说什么话都可以,老师和同学有没有障碍,稍微有一点了吧。

    像我这样的人的就是这样没有障碍,你爱和我怎么交往我一点架子没有,我认为我和别人都是伙伴关系,但是换一个人呢,就不一定了,为什么呢?理念不一样,你们是学生,他是老师啊,在他的观念里不仅有辈分的差别,而且还有知识高度的差别,还有等级上的差别,这样说来就成了,“尊师爱生”。

    你别看这个词好像听起来是很尊重人的,其实也是不平等的,你为什么说是尊师而不是说尊生爱师,这里面隐含着在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其实是不平等的。你说你父母他一巴掌打了就打了,你说怎么办,反过来你打他一下试试看?在这个社会里面就是一种不平等在里面。

    当然,我说是我们的社会,可能西方稍微好一点,但就整个人类来说,其实都好不到哪去。

    他想构造的是一个平等的交往理论,这当然是一个理想世界。如果这个世界有这样一种状态的话,那个交往就非常有意思了,而我们的交往的实质是什么呢,大部分还是为了利益的相互交换与利用。

    我在西方看到一批孩子们,我有时候真感动,好多孩子和老师打成了一片,都在老师的怀里趴着,有的都上到了老师身上,我们这里倒是很难看到,我们这里总是看到是什么呢,老师一张面无表情无比严肃的脸,让学生看了之后,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感觉,当然老师也不是很喜欢主动的去亲近学生。

    他们都是直呼老师的名字,你说在中国的话,学生刚开始可能会这样叫,估计也是被修理的对象,后面肯定不敢了,他们上课的时候,哪怕好多女孩一个脚在桌子上,然后嗑着瓜子在上课,你要是在中国的话就麻烦了,人家老师不管。

    其实中国社会几千年过去了,儒学那一套东西在影响着人们的观念,主要是强调与加强人的等级观念,除了黄老庄哲学外(这也是可以在世界上拿得出手的中国哲学),很少有思想去提倡自由与平等。

    当然,在我看来,儒学它更像是道德箴言劝世言良,当然也有它的积极意义,就是对社会的人伦道德规范起到了稳定的作用。

    中国人思想内核深处并没有真正的平等自由的思想,而是强调人的阶级属性和等级观念,主要目的是为皇权服务,现在没有皇帝了,但人们的这种思想遗留下来,影响至今,这也可能是一种遗传。

    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想政治不同,可能也和这个交往理论有关系。他们的状态是从小培养起来的一种自由观。人与人之间好像整个是平等的。

    2.2社会交往行为是语言的理解和交流的过程。

    那么,只有通过语言的交往才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人为什么是人而不是动物,是因为人有语言的交往。

    当然我们人在讨论的时候,好像觉得动物没有语言一样,我后来一想,动物是不是也有语言呢?其实我们人并不知道,你看那猴山里一群猴子在听从猴王的指挥,它们其实也是有语言的,当然,即使是研究动物专业的学生要想了解它们的语言也很困难。

    当然我们人类的语言是很丰富的,“使我们脱离自然界的东西只有语言。说出了第一句话,就表达了一种普通的、非强制性的交往意向”。

    你想交往,而且是很自觉的想交往,第一步只能通过语言。

    2.3交往理论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论证交往规则的普遍有效性。

    哈贝马斯把主体性转化为“交互主体性”,把纯粹理性转化为“交往合理性”,把先验性转化为程序性的概念。

    康德里面的纯粹理性是个人的,什么是善?

    他是从个人理性纯粹理性出发来构造什么是善。那么,他把康德的思想转变了,他认为,这个个人的合理性、纯粹的合理性,要转化为交往合理性、人与人的交往的合理性,其实就是平等的交往,这是基础,社会要靠这种交往合理性才能进步。

    什么样的交往才算是合理的?

    在一切可能发生的交往活动之前,我们必须设定一个理想的交往活动,用以论证交往规则的普遍有效性和必然性,即交往的合理性。

    那什么是理想的交往活动呢?

    3.“理想的交往行为”是在没有任何强制条件下的平等、自由的对话。

    你说做到这个,容易吗?不容易。

    不容易就在于没有任何强制条件下的平等自由,这个做不到。你说你同谁对话,要不你高高在上,要么别人就高高在上,当然你们哥几个可能没这个问题,可是和有等级差别的人之间,你们之间很难平等,你平等他也不想给你平等,你怎么对话,比如一个老百姓和当官的,甚至是一个村民和村长之间就很难对话。

    当然,“理想的交往行为”这是我们的理想,全社会要向着这种理想前进。

    根据这种理想,按照这种理想的交往原则,任何有活动和语言能力的人都可以参加商谈,参与者都可以提出任何意见,可以对任何意见提出修改、批评、保留和赞同的意见。

    这是理想交往规则导出的结果,当然这个结果是非常理想,是非常好的。这里面体现了真正的民主、平等、自由的精神。

    我发现中国年轻人已经发生了积极的变化,有一个老总和我说出了他对年轻人的失望,他说现在的年轻人真不懂规矩,说是有一个刚毕业的学生,开会的时候,让他作记录员,他在上面讲着,那个年轻人就打断了他的话,说,我也来讲几句,这个老板很不开心,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你一个刚毕业的学生有什么资格在这个场合上讲话,于是严厉的批评了这个学生。

    我狠狠的批评了一下这个老板,我说,你的思想还停留在旧石器时代,你应该感到自豪,有这样的年轻人能如此的将你的公司当成他自己的,这是好事。而你的观念还是等级意识在作怪。我认为,这种现象,可能是中国进步的现象,也就是说现在这批年轻人有了当家作主的意识,这可能会导致中国人主人意识的觉醒,特别是新一代的年轻人。

    从这个现象上来说,中国新一代的年轻人,在主人意识上已经有了可喜的变化。

    而不是过多的考虑等级关系对人行为的影响。而不是说上级和下级的差异,不是说老师和学生的差异,不是说领导和群众的差异,这里面没有差异,而是任何有活动和语言能力的人都可以参加商谈。那么,这样的交往规则不但具有普遍必然性,而且具有人类其他活动所要求的真实性、正当性和真诚性。

    如果我们的世界能做到这样,那太美好了。我们的日常口语接近这种理想,但在更为复杂的社会交往中,这些规范的普遍应用,有待于理论和实践上的极大努力才能实现。

    好多人说来说去说的很起劲,你没有压制吧,你爱怎么说就怎么说,这个时候口语的状态是接近这个理念的。你日常说话可以,大家搓麻将你想说什么都行,隔壁邻居你自由的交往可以,同学们之间说说笑笑可以,但是更为复杂的社会交往中,这种口语状态就不好用了。

    我们的这个演讲有这个特色,比如说一个专家演讲完了以后,有人提意见,直指你的要害处把你击溃,这个时候我觉得这种交往是比较平等的,当然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很难。

    你去找工作,你说要和老板平等的交往,爱说什么你说什么,那你说说看,这个社会里面分层太大,有些人很有钱,有些人很没钱,有些人官很高权力很大,有些人啥也没有,那么在这个社会里怎么交往呢?

    他的理想就是让所有人都有这个平等交往的权利。

    这个社会很大的问题就是不平等,很多民众老是有“意见”,这个民众也不是说吃不饱,也不是说经济困难,但是他就是觉得不公平,而且遇到了不公平和困难也没人帮他解决,那他当然要反映情况了,他就是要发表意见,从上到下,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交往渠道不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玩哲录:看它的那个整个发散性的东西,就是培养各种思路去思考问题的能力,可能对我们的开阔视野有好处。

      本文标题:65读懂哈贝马斯与社会交往理论这本大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mtvz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