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天,我跟小鹭分享了一个读书会上一个阿姨的事情。这个阿姨有一个九岁女儿,每天晚上睡觉前她女儿每天要她陪着上厕我给她端水,每天晚上都会提一些要求。
有一天她实在太累太累了,她的女儿又说妈妈,我今天好饿,给我做个饭吧,这会儿都已经十点多了,她一再跟女儿说他太累了,不想做。她说我实在太累了,没有办法给你做饭了,你要么点个快递吧,然她他就要去睡觉,她女儿说自己去领快递害怕,需要她陪着去。她当时就崩溃了,心里边各种的愤怒和不舒服。
她就来找咨询师。
然后我问小鹭,你怎么看待这件事情?
我觉得应该先要照顾好好自己的身体,不然的话状态就会很差,哪来的精力去给女儿做饭,给女儿端水,陪女儿上厕所呀。
是的。
这个妈妈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情节,就是她不敢拒绝。
在她以前的诉说中,她总是说自己拒绝别人很困难,虽然她现在有了很大的进步,可以去绝别人了,但是面对孩子这种类似撒娇式的请求,她依然无法拒绝。
因为在她的信念中照顾别人,正好体现了她的价值。
而拒绝别人,让别人生气,对她来说非常困难。所以有时候女儿发现他的不高兴的时候,问她:妈妈你有些不高兴吗?她没有真实的表达自己说:的确,我累了,没办法照顾你或者你提的要求让我无法满足,我想拒绝又不敢,所以心里有点不舒服。她不敢做真实的自己,真实的表达,这给她女儿一个误导,就是我的要求,妈妈一定的满足,如果妈妈不满足,就是她不想满足。
其实我们传递给孩子是你的需要都很重要,我很想满足,只是有时候有些客观条件不允许是客观现实的局限,让我不能满足。
她说到在拒绝孩子的时候,孩子总是很生气的说妈妈,你不想跟我做饭,这让她觉得很委屈,就是因为她不能做真实的自己,她不敢真实的向孩子表达。不是我不想,而是我不能。
小鹭也发表意见,他的理解是:
比如我妈妈账户里空空如也,一分钱都没有,我再让妈妈给我买个零食,妈妈拒绝我,我也能接受,因为这是客观原因,买不了不是妈妈不想,而是妈妈不能,因为妈妈没有这个闲钱呐。
最后我给小鹭总结说:
第一,父母要做真实的自己,表达真实的感受,这样孩子就会真切的了解你的需要,也会明白你所定下的规则,真实的互动是最有力量的。没有能够做真实的自己,就会培养出虚假的孩子和虚假的自己。
第二是父母要不断的学习和成长,自己了解自己的情节和自己的缺陷,通过学习的咨询,让自己这些方面强大起来,如果没有强大的父母就没有强大的孩子。
然后,我问小鹭:听了这个案例之后,你会得到些什么样的收获和感悟呢?
有些时候父母很想满足我们的欲望,比如说吃个小零食,买个小玩具等等,但有一些客观原因存在,导致父母不能满足我们,例如没有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