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衣服的店是在除了街面路边上摆的饮食食品店之外最多的店面,在历来“衣食住行”的排行里,这里要将“食”放在第一位才为正确,在“民以食为天”的话下,衣服就放在第二个了。但是这丝毫不会减弱其存在感。
农村集市的衣服店,大概是从卖布演变而来,如果再往前,就只能是乡村里的合作社,五天逢一次集,买布也要票,那是很久之前的事情了。
衣服店在乡村逐渐兴盛起来,就到了八十年代末了。而买布做衣服的年代,被称作费事的年代,要测量,要划线,要剪裁,要缝制,自己参与了衣服成形的过程。而到了衣服店来到乡村的时候,就极少有人参与到自己衣服成型的过程了,但是不参与这个过程,很省事。
卖衣服的店成了一个店面,也有一部分是摊子。而集市上卖衣服的,远比自己制作有更多的种类,店里大多数做工更加复杂的衣服,各种形式,都让集市变成一个几十上百个品牌集中的地方。从夏装到冬装,一应俱全,从才开始的单一色调,逐渐跟上了外面世界的潮流,那时候即使出现一些仿冒的品牌,也丝毫不会在乎销量。
在乡村集市上买衣服,我有一个有趣的经历。曾经和父亲一起上集,我知道自己当天要买一条裤子,就和弟弟先到了衣服店里,虽然裤子放在摊子上,但还是用塑料袋包装起来。我拿起一件衣服问卖衣服的人价格,那人瞟了一眼就说二十五元,接着便忙自己的事情了。我感觉贵,跟弟弟互相看了一眼之后,父亲就过来了,这时卖衣服的人知道我和弟弟,就连忙说了一句:“这是你的小孩。”一半惊奇,一半重视了起来。“那就给十七块钱吧。”我和弟弟什么都没说,只用眼神去交流。那时候,小孩子在集上买东西,是很吃亏的,但是熟人就不一样。何况十里八乡之间,大人们认识的人是很多的。
近两年街上的衣服店,早早就升级了,店面宽敞,必出也是玻璃之城,里面调灯光亮,边上竖着镜子,里面还有试衣间。与很多年掐相比,早就升级了。而如今,集上的衣服店也是最难砍价的。对于从外地打工回来的人来说,难以砍价,就姑且退让,在即将过年换新衣服的时节,就不会在乎再便宜多少钱了,对于店家来说,平时人少,正是过年的时候才能大赚一笔,暗中的规则,已经将两者的想法融合了。这样,买卖也就成交了。
卖衣服的店,虽处在乡村,却总能赶得上电视和网上的潮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