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月份开始5岁2个月的康康开始以“画”记日记,“画”好后,再自己用语言表达出来,爸爸或者是妈妈做内容的记录。坚持到现在,我们可以从“画”日记中看到,孩子的专注力,思考力,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习惯,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我想这与孩子长期坚持阅读,与我们陪伴孩子阅读是分不开的。
在我们陪伴孩子阅读的过程中,经常都会听到家长的焦虑有哪些呢?
孩子没有专注力?孩子不愿意读?孩子只爱读某一种类型?
我们一定不能把教育目标,简单粗暴地变成对孩子的要求。
阅读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上半年我组织的儿童阅读沙龙活动中,我们陪伴10个孩子共读,每周一晚7点——8点,孩子在持续的陪伴中,渐渐爱上了阅读,有时候碰到大雨,阅读活动延期,孩子还特别不愿意。即便是这样,孩子也不可能马上拥有超好的阅读习惯和超高的阅读能力。在阅读方面,最重要的还是家长的陪伴。
很难想象一个自己不读书的家长,能培养出一个非常爱读书的孩子,也有可能性,但是概率较低,家长确实是我们的孩子最重要的模仿对象。
是不是只有在幼儿园、亲子共读阶段才需要家长陪伴阅读?上学以后就不需要了呢?我们以为“识字”等于“会阅读”。事实上阅读方面有很多的方法、有一本书叫做“如何阅读一本书”,我们需要自己学会阅读,才能够将阅读的技术教给孩子,引导他去学习和使用。
作为一名从学校体制内出来的老师非常清楚的知道,学校老师的教学主要是跟着教纲走的,覆盖阅读的全部类型和范围都很窄。语文课上的单篇阅读完全不能满足孩子的阅读需求。今年我们开始做的儿童阅读沙龙,深刻的认识到阅读习惯的培养和能力的养成需要一点氛围,小朋友们一起阅读,有交流,有思考,有创造,彼此有倾听,有欣赏,也有不一样的理解,彼此有看见。
阅读在孩子上学以后,范围会不断扩大,阅读的能力如何提升到一个水平,需要家长的支持和帮助,还有正确的引导。
我们很多的家长在孩子上一年级之后比孩子还要焦虑,担心孩子作业的问题,在时间上拖拉的问题,家长自己也很忙,根本没有时间读孩子要读的书,而且孩子的书在大部分家长看来太幼稚,或者不是家长自己的兴趣。
在我们陪伴孩子阅读的过程中,很明显爸爸会找到一个和孩子的契合点,妈妈会找到和孩子的一个契合点,比如说,爸爸对于科学类别的工程、数学相关的就特别感兴趣,而妈妈是在人文类的,历史类特别感兴趣。我们同样是在有限的时间参与孩子的阅读,或是早上,或是晚上,或是等待的时光里,或躺着,或相互依偎着,或坐的规规整整,陪伴他、引导他。
我们的行动验证,我们可以把孩子读的书,认真读一读,找到可以和孩子年龄阶段交流的点,进行交流和讨论。鼓励孩子提出问题。(用乌鸦思考的方式)
想要孩子主动与我们交流探讨,他所看的书,也需要我们把自己正在阅读的、感兴趣的书,与孩子一起交流。在我们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孩子很愿意听我们的分享,他很希望参与到我们的事务中来。
跟孩子阅读是一种非常好的情感连接,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方式陪伴孩子阅读,和他们一起翱翔在博大精深的知识海洋里,走向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