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局限性是人类的宿命

局限性是人类的宿命

作者: 七色黑白 | 来源:发表于2018-10-02 13:23 被阅读0次

    你发出的东西决定了你的感知

    在汉语里,“发现”的“现”原来是没有斜玉旁的,是“看见”的“见”。

    “见”有两个意思:

    一个东西在那儿,我看见了。无论是看见、听见,甚至想见,前提都是那个东西在那儿,我触及到了它,达到了对这个对象的认知;

    一个东西在那儿,不管什么人,在什么状态,都能看见、听见,感受到,之所以你能看见,是因为很大程度上,你的某种状态触发了对象的某种东西,它才向你显现了出来。

    “见”既是主体对客体的感知、认知,也是客体对主体的显现。“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它向你显现,但它可能不会对所有人都显现,它需要特定的场,如果没有这个特定的场,你可能完全感受不到它。

    比如我们读一本书,在氛围状态都很合适的时候读,你会发现它好像显现了很多东西;而状态不对的时候读,你会觉得这本书平淡无奇。

    就像《瓦尔登湖》的译者徐迟先生说的:《瓦尔登湖》是一本属于夜晚的书,白天是看不进去的,读来也会平淡无奇。但当夜晚很宁静,跟白天的状态不一样的时候,你读这本书就是“字字惊人、语语闪光、感我肺腑、沁我心脾”。

    为什么同样一本书对一个人的不同状态会不一样呢?这就是“发现”——你发出一种能量,它就给你显现了出来。如果你没有发出一种能量,制造一种场域或者场景,那它就沉睡在那儿。

    认知不是一个在那儿等我们碰到的东西,而是你发出的东西决定了你能够感知到什么。

    比如下棋,高手瞟一眼菜鸟的棋局,顺便点拨一下,菜鸟可能一下就恍然大悟知道怎么走了。但是,为什么高手和菜鸟看到的棋盘不一样?是高手能发现对菜鸟来说如同不存在的那个格局,态势也就自然显现了出来。

    佛教的《楞严经》里有一段很有名的话,只有16个字,但很多人都有不同的解读方法: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你见到棋盘,同时又抽身出来,看见自己看见了棋盘,这是“见见之时”;

    你知道你看见的东西不是真的见到的那个东西,这是“见非是见”;

    真相是远离你看到的这个直观形象的,这是“见犹离见”;

    你看到的是没办法达到真相状态的,这是“见不能及”。

    这段话解释了,为什么一个有审美能力的人和一个没有审美能力的人,一个围棋高手和一个围棋菜鸟,见到的是不一样的——原因不在客体,而在主体。

    你的状态自定义了你的世界

    我们讲过面对世界的两种方式——眯着眼看和瞪着眼看。

    瞪着眼看到的常常是细节,你见到了,但是见到的并不一定是真相;眯着眼忽略细部看整体的时候,反而能看到另外一种东西。就像恐惧,你瞪着眼睛看,它就存在,而且除此之外,你看不到别的东西。而当你的这个状态突然消失,就能看到一个常人不能看到的真相。

    这就像平行宇宙: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但每个人发出的东西不一样,因此,有些东西只对少数人才显现,而对很多人不显现。开悟就是在平常的视角和状态突然消失以后,你不是看到了某种全新的东西,而是发现了某种司空见惯的东西的全新真相。

    这也就是禅宗的三个阶段: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是表象阶段;

    通过一定努力,看到“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就是你尽量去达到某种状态,试图远离眼前真相;

    一旦你达到这种状态,发出一种能量,就是“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这个山和水跟你最初看到的那个完全不一样了——是一个旧的东西,也是一个新的东西。

    不同的人生活在同一个世界的同时,又是生活在完全不一样的世界里。因为每个人发现的东西不一样——你的状态自定义了你的世界。

    就像我们讲过的,当杜月笙一下子豁出去的时候,他在某种机缘下把平常的心态全去掉,就看到了众人没有看到的世界。进入到那个世界以后,他就如鱼得水了。

    “墓地也许是新的开始”

    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Soren Kierkegaard)有一个很经典的表述:墓地是某种东西的结束,但在我看来,也许是另外一种东西的开始。

    我以前讲过墓志铭对一个人的影响:西方贵族从自己的孩子很小,大概刚刚上学的时候,就让他给自己写一个墓志铭——当你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希望别人怎么记住你?小孩上小学的时候写一个墓志铭,到了中学,对世界的看法不一样,牵挂的东西也不一样的时候,再写出一个墓志铭……墓志铭就是你想象你这一生的终极状态。

    当你的想象力在墓地的时候:人都是要死的,平常作为恐惧总和的死亡,这时候的威慑力一下子变小了;平常会想到“谁占了我多少便宜,我又占了谁的便宜”,这时候得失观念也一下子不一样了。

    著名风流诗人唐伯虎写过那个场景,他看到草从一个坟头上蔓延到另外一个坟头,侵占了对方的边界,而对方坟头的草也长了过来,侵占了你的边界,写下了“当时一寸与人争”。

    死亡和墓地是活着的总参照系,在这个总参照系下,你的恐惧、担忧、算计会显示出它的细枝末节和微不足道。这其实也是一个思想实验,通过进入一个场景看你眼前的事情的时候,恐惧就驱散了,你不再瞪着眼看细节了,而是眯着眼看整体,这时候你就会看到不一样的东西。

    总结:“信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未见之事的确据”

    马云经常说,“我们不是因为看见才相信,而是因为相信才看见”。这其实来自于犹太人的一句话:信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未见之事的确据。

    我们头脑当中有两种东西,一种是信念,一种是妄念。信念可能是最终也没法实现的东西,但坚守信念、极度认同信念的时候,它会对你的心智实施很好的管理,避免你的心智被各种细枝末节所绑架,陷入到一种伪认知当中——这些伪认知从局部看都是对的,但整体都是没意义的。

    巴菲特说,“当别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贪婪就是对某个目标的强烈追逐,用它来驱散你的恐惧。对一个目标的强烈追逐的欲望能够驱散你眼前的恐惧,就像“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你的认知一下子就会改变,就能看到所有陷入恐惧当中的人看不到的东西——这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未见之事的确据”。

    当你的认知被恐惧或者贪婪绑架,就会变得琐碎,要想摆脱认知上散户的身份,让自己成为庄家,就要好好治理我们的认知,使自己在心智上成为一个操之在我的庄家,发出能让隐蔽的真相向你显现的能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局限性是人类的宿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vzoo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