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口腔颌面外科学

口腔颌面外科学

作者: 青言不弃 | 来源:发表于2019-05-29 17:21 被阅读0次

    固定义齿应当考虑增加基牙数目的情况是:冠根比不良;根的外形和结构不良;牙有倾斜;牙槽骨高度降低 。增加基牙的牙周膜面积要大于原基牙的牙周膜面积,并有良好的冠根比 。

    负压引流是一种可靠的常用方法。大于30ml/天的引流量一般被认为是存在积液风险。

    拔牙的麻醉范围要包括拔除牙齿的牙髓神经,支配牙槽骨的神经以及支配颊舌侧牙龈黏膜的神经。

    口腔局部麻醉并发症:

    全身发麻,面色苍白,四肢无力,神志模糊,心慌,气闷,表情肌抽搐及血压下降可判断为麻醉药过敏反应。

    癔病、肾上腺素反应的常见症状是头昏、头痛,口唇苍白,并伴有血压升高,脉搏快而有力;

    晕厥的临床表现为头晕、胸闷、面色苍白、全身冷汗、四肢厥冷无力、脉搏快而弱、恶心、呼吸困难,重者甚至有短暂的意识丧失;

    中毒反应的表现可归为兴奋型和抑制型两类:兴奋型表现为烦躁不安、多话、颤抖、恶心、呕吐、气急、多汗、血压上升,抑制型迅速出现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神志不清、随即呼吸、心跳停止。

    上颌第二磨牙的拔除麻醉为上牙槽后神经及腭大神经,对应的麻醉为上颌结节阻滞麻醉和腭大孔阻滞麻醉。

    普鲁卡因发生过敏反应的原因是与酯类药的主要代谢产物——对氨基苯甲酸有关;最常发生的迟发型过敏反应为血管神经性水肿,偶见荨麻疹、哮喘、过敏性紫癜。

    常用局麻药的麻醉时间按照从长到短依次为:布比卡因>丁卡因>利多卡因>普鲁卡因,其中布比卡因的麻醉时间为6~8小时。

    常用的表面麻醉药为地卡因,浓度一般为2%。

    麻药过敏反应发生后的治疗原则为:(1)停止注射;(2)抗休克;(3)保持呼吸道通畅;(4)抗惊厥;(5)使用抗过敏药物。

    麻药中毒最常见的有三个原因:(1)用药量过大;(2)短时间内重复注射;(3)麻药快速注入血管。

    对于单纯的唇裂二期修整术的成年人,因为创伤小,手术时间短,费用低,所以最常采用局部麻醉。

    牙槽突修整及上颌囊肿剜除术、唇裂整复术等手术,一般采用双侧眶下神经麻醉。

    用牙挺拔除断根时主要为楔力结合小幅的旋转撬动。断根位置低处阻力比高处小,如拔牙时发生断根,位置较低,根挺应置于从断根面较高的一侧插入牙槽骨与牙根之间,使断根易于从阻力小的断端低处挤出。

    发生晕厥时的处理措施包括:(1)立即停止注射;(2)放平椅位,患者于头低位;(3)松解衣领,保持呼吸通畅;(4)芳香氨酒精或者氨水刺激呼吸;(5)针刺人中穴;(6)氧气吸入,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

    有出血倾向的患者,麻醉时要考虑两个因素:(1)有效的麻醉;(2)减小创伤,避免出血。骨膜上浸润麻醉和阻滞麻醉容易引起深部血肿。牙周浸润麻醉创伤小,不容易引起出血,麻醉效果确实,适用于血友病和类似的有出血倾向的病人。

    先天性舌系带过短主要表现为伸舌时舌尖下卷,成w形,舌上抬困难,可能出现卷舌音和舌腭音发音障碍。婴儿期乳牙未萌出前舌系带前部附着可接近于牙槽突顶,随年龄增大和牙齿萌出,舌系带会逐渐下移至口底并松弛,此外2~3岁是语言发育的关键时期,因此,舌系带异常的矫正术在1~2岁时进行为宜。

    牙槽骨修整的最佳时间为拔牙后的一个月。过早修整,去除牙槽骨量较难控制,往往造成去除牙槽骨量过大,牙槽骨吸收量增大等。修整时间太长,影响患者及时进行义齿修复使用。

    下颌牙齿颊侧骨板较薄,不适合做支点拔牙,而将牙挺放在邻牙牙颈部可能造成邻牙松动或脱位的并发症。近中颊侧牙槽嵴骨质较厚,牙挺放置方便,是常规的牙挺支点。“丁”字挺的横置挺柄与小三角形挺刃的直径(力臂)差距很大,旋转挺柄时可以在挺尖产生较大的挺出力量,是典型的轮轴原理的应用。

    松动的折断根尖可以用探针尖端插入根管内,将其取出。根钳体积较大只能用于高位断根取出,由于牙根已松动,无需牙挺挺松或涡轮钻分根。低位骨埋藏阻生智齿必须翻瓣去骨显露牙齿和适当去除阻力后,再拔除。

    妊娠中期是相对安全的时间段,对必须拔除的牙齿,可以考虑在此期间手术。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值控制在6.1mmol/L以下,甲亢患者治疗后心律低于100次/分,以及高血压患者低于180/100mmHg,都属于较为安全的范围,可以拔牙。急性炎症期并且出现间隙感染,为拔牙禁忌证应暂缓拔牙。

    上颌第一磨牙距上颌窦很近,因此拔除时特别注意不要使牙根进入上颌窦,拔牙过程中发现其腭侧根消失,牙槽窝空虚,要立即停止拔牙手术,拍X线片检查是否牙根进入上颌窦。当上颌窦底粘膜穿孔直径2mm左右,可按拔牙后常规处理;穿孔在2~6mm时将两侧牙应拉拢缝合,固定保护血凝块;交通口大于7mm时,应立即行上颌窦瘘修补术。

    阻生智齿切开翻瓣:远中切口应从远中龈缘正中斜向外后方,勿偏舌侧,以免损伤舌神经。

    未发育完成的牙胚植入牙槽骨内或将自体牙植入牙槽骨内的手术为自体牙移植术。将异体牙植入牙槽骨内的手术为异体牙移植术。将脱位牙植入牙槽骨内的手术为牙再植术。

    拔牙造成菌血症的发生率可达50%~80%,  风心病和其他瓣膜功能不全患者可能出现细菌性心内膜炎,引起细菌性心内膜炎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绿色链球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根尖下截骨术一般设计于根尖下方5mm处,以保证根尖孔血供,防止牙髓坏死。

    拔牙创感染出现于术后3日左右。

    将外伤脱落或误拔除的牙齿早期放入原牙窝内并固定称为即刻牙再植术。要求牙根保持完整,无尖周或牙周病变,适合于青少年,牙根未发育完成时,可保留根尖牙乳头组织再植,牙冠的轻微损伤不影响牙再植。

    拔牙禁忌症:血友病、高血压、冠心病和慢性肝炎都是相对拔牙禁忌症,在这症状得到控制的情况下可以拔牙。急性白血病为绝对禁忌症,不能拔牙。

    根嵌拔除法适用于高位残根,颈部折断的断根或虽折断部位低于牙槽嵴,但在去除少许牙槽骨壁后,仍能用根钳夹住的断根。丁字挺适用于多根牙,单根牙近根尖1/3折断时,应采用根尖挺。

    拔牙时要求拔牙钳喙与牙长轴平行,以防断根伤及邻牙,也不会误将牙钳夹在邻牙上,从而防止邻牙损伤。

    血友病是遗传性血液凝固异常,多为第八因子缺乏的出血性疾病。

    锥形单根牙拔除时,适当的施加旋转扭力,相比牵引力等其他用力方式,可以更为有效的撕裂牙周膜,使牙齿脱位。

    高位:牙的最高部位平行或高于牙合平面;中位:牙的最高部低于邻牙牙合平面但高于第二磨牙的牙颈部;低位:牙的最高部位低于第二磨牙的牙颈部。骨埋伏阻生(及牙全部被包埋与骨内)也属于此类。

    钳夹、结扎止血法:为术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止血方法,即用血管钳将看得见的出血点进行快速、准确的钳夹止血。区域阻断止血法:对血液循环十分丰富的组织采用此法预防和处理出血,在切口周围或在切除肿物血供的近心端先行圈式或栅栏式缝扎。堵塞止血方法:当组织基底移动性差,不能缝合或缝合效果不佳时,可转移邻近肌肉或其他组织覆盖、阻塞加压止血。低温降压止血法:体温降压麻醉(体温降至32度左右)可减少机体周围组织的血容量,从而有效地减少术中出血。局部冷冻降温(通常使用液氮)后再行手术,也可明显的减少出血。电灼止血法:使用电刀或光刀手术,可减少术中出血量。钳夹止血后使用电凝,可减少线扎,缩短手术时间。

    单一毛囊及其附件的急性化脓性炎症者称为疖;相邻多数毛囊及其附件同时发生化脓性炎症为痈。痈表现为局部皮肤红肿疼痛,当多数毛囊及其附件发生急性炎症与坏死时,皮肤出现多个脓头。出现全身中毒症状。正常的毛囊有细菌存在,当局部因素影响或全身抵抗力下降时,细菌开始活跃引起炎症。全身衰竭,糖尿病等患者易发生疖、痈。

    干槽症的特点是拔牙后2~3天才出现持续性疼痛,拔牙窝内空虚、骨面暴露、牙槽壁触痛、对冷热敏感,有时拔牙窝内有腐败变性血块,但非正常血凝块。拔牙后即出现放射性疼痛与拔牙创伤大或同侧牙存在牙髓炎有关。

    腺源性感染不同于牙源性感染,多见于儿童,病因是上呼吸道感染、淋巴结炎、下颌腺炎,往往有上呼吸道感染史。病变的过程涉及到了间隙内的淋巴结炎症。

    新生儿的骨髓炎血源性感染多见,一般由于脐带感染,其次为接触或直接损伤感染。

    口底多间隙感染可来自下颌牙的根尖周炎、冠周炎、牙周脓肿、骨膜下脓肿、颌骨骨髓炎、颌下腺炎、淋巴结炎、急性扁桃腺炎、口底软组织和颌骨损伤等。引起化脓性口底蜂窝织炎的病原菌,主要是葡萄球菌、链球菌;腐败坏死性口底蜂窝织炎的病原菌,主要是厌氧性的腐败坏死性细菌,但常常是以厌氧性腐败坏死性细菌为主的混合性细菌感染,如产生荚膜杆菌、厌氧链球菌等。由化脓性病原菌引起的化脓性口底蜂窝织炎,病变初期肿胀多在一侧颌下间隙或者舌下间隙,局部特征与颌下间隙或者舌下间隙蜂窝织炎相似。腐败坏死性细菌引起的腐败坏死性口底蜂窝织炎,软组织副性水肿非常广泛,病程进展迅速,肿胀范围可上至面颊部,下至颈部锁骨水平,严重者可达胸前部。病人口底和舌体可出现水肿,舌体肿大抬高,前牙呈开牙合状态,如肿胀向舌根、会厌或颈前发展,可出现呼吸困难,呼吸短促,口唇青紫发绀,甚至出现三凹症状,患者不能平卧,有窒息危险。局部皮肤颜色暗红,因肌肉坏死、皮下组织软化,挤压皮肤呈不易恢复的凹陷,有气体存在,可触及捻发感。

    咀嚼气管的退化,智齿萌出位置不足,阻生齿常为龈瓣覆盖,龈瓣易被咬伤发生溃疡,全身抵抗力下降是智齿阻生及发生冠周炎的主要原因。

    咽旁间隙的感染多来自于下颌后牙,尤其是下颌智齿冠周炎、以及扁桃体炎和相邻间隙感染扩散而来;

    翼下颌间隙感染主要来源于下颌智齿冠周炎和下颌磨牙根尖周炎的牙源性感染;

    下颌下间隙感染主要是由于颌下淋巴结炎的结外扩散,但也可来源于下颌智齿冠周炎和下颌

    后牙根尖周炎、牙槽脓肿的牙源性感染以及化脓性颌下腺炎;

    舌下间隙的感染来源为下颌的牙源性感染、口底黏膜外伤、溃疡以及舌下腺和颌下腺导管的炎症;

    咬肌间隙感染多来源于下颌智齿冠周炎和下颌磨牙根尖周炎的牙源性感染扩散。

    腐败坏死性口底蜂窝织炎局部及全身症状均很严重,其中主要的危险是呼吸道的梗阻和全身中毒。所以局部应积极早期做切开引流,以达到减轻局部肿胀和软组织张力、敞开创口、改变厌氧环境和充分引流,促进腐败坏死物质排出的目的。

    急性蜂窝织炎是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蜂窝组织的急性弥漫性化脓性感染。致病菌主要是溶血性链球菌,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也可为厌氧性细菌。皮肤或软组织损伤后感染也可经过局部化脓性病灶直接扩散或淋巴、血流的传播而发生。脓肿:急性感染后组织或器官内病变组织坏死、液化后,形成局限性脓液积聚,有一完整脓壁,其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也可由远处感染灶经血流转移而成。

    放射性颌骨骨髓炎发生于放疗后数月乃至十余年,放疗引起黏膜皮肤破溃,牙槽骨颌骨外露,激发感染后,骨面长期溢脓,经久不愈,部分颌骨坏死,牙齿松动。

    智齿冠周炎常向磨牙后区扩散,形成骨膜下脓肿,脓肿向外穿破咬肌前缘与颊肌后缘间的薄弱处,沿下颌骨外斜线向前,在第一磨牙处破溃,形成面颊瘘。

    咬肌间隙感染主要由下颌智齿冠周炎及下颌磨牙的感染扩散而来。咬肌间隙感染的典型症状是以下颌支及下颌角为中心的咬肌区肿胀、压痛,伴明显张口受限及疼痛。由于咬肌在下颌角及下颌支处附着宽广紧密,咬肌又非常坚实,故脓肿形成后难以自溃,也不易触及波动感,但局部常有明显压痛,触压可出现凹陷性水肿。如不及时作脓肿切开引流,使脓液长期潴留与下颌骨表面,容易引起边缘性骨髓炎。咬肌间隙脓肿切开多采用口外切口,脓肿切开后,应注意探查骨面是否粗糙或破坏,如证实已并发下颌骨边缘性骨髓炎,应及早行死骨清除术,以免延误治疗。

    颌面部感染治疗原则为脓肿切开引流,去除病因,全身支持治疗和应用抗生素。对于形成脓肿的感染,治疗原则是切开引流和应用抗生素。

    急性中央型骨髓炎初期,患者局部疼痛剧烈并沿三叉神经放散,出现全身中毒症状,高热,受累区牙齿松动,脓液自龈沟溢出。累及下牙槽神经时,可出现下唇麻木。如累及咬肌、翼内肌等时,可出现张口受限。

    急性化脓性腮腺炎的主要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少数是链球菌。

    颊间隙脓肿形成后,应按脓肿部位决定由口内或从面部作切开引流。颊间隙脓肿口内切口位于脓肿肿胀较低部位,即口腔前庭下颌龈颊沟处切开,切口与前庭沟平行。颊部皮下脓肿可在脓肿浅表皮肤切开。广泛颊间隙感染则应该从下颌骨下缘1~2cm处平行于下颌骨下缘的切口,从切开的皮下向上潜行钝分离至颊部脓腔内。应注意避免损伤颊部的面神经、腮腺导管及血管。

    放射性骨坏死的治疗包括全身治疗,镇痛,加强营养,高压氧,输血等,局部治疗,包括抗生素或氧化氢冲洗病灶,去除已分离的死骨。

    面部疖痈易发生全身并发症的原因包括病原菌毒力强、静脉无瓣膜、颜面部血液循环丰富、颜面表情肌的活动、感染侵入面静脉时血栓形成,致静脉回流受阻。

    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特点,感染均为继发性,感染途径以牙源性为主;需氧菌与厌氧菌的混合感染最多见;牙源性感染极易波及颌骨与颌周软组织;口腔颌面部感染沿相应淋巴引流途径扩散,可发生区域淋巴结炎;正常时即有大量微生物存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发生感染。

    眶下间隙感染多来自上颌尖牙及第一双尖牙或上颌切牙的根尖化脓性炎症或牙槽脓肿;此外可因上颌骨骨髓炎的脓液穿破骨膜,或上唇底部与鼻侧的化脓性炎症扩散至眶下间隙。

    翼下颌间隙感染来源常见为下颌智齿冠周炎及下颌磨牙尖周炎症扩散所致。而医源性的感染如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时消毒不严或者下颌智齿拔除术后的继发感染,也可引起翼下颌间隙感染。翼下颌间隙感染由于位置深在,早期体征不明显,检查时可发现口内翼下颌皱襞外黏膜红肿,有压痛,下颌支后缘稍内侧皮肤肿胀,有深压痛。

    边缘性骨髓炎多见于青年人,好发于下颌骨,多由于下颌智齿冠周炎波及咬肌间隙而继发。急性期不易发现,常被颌周间隙感染症状所掩盖,因此常见为慢性期。临床可在下颌角区域和腮腺咬肌区出现炎性浸润硬块、压痛、凹陷性水肿,并有张口受限。

    下颌骨边缘性骨髓炎多见于青年人,多由于下颌智齿冠周炎波及咬肌间隙而继发。主要是间隙感染。

    颞下间隙位于颞骨下方,该间隙与颞、翼下颌、咽旁、颊等间隙相通;还可借眶下裂、卵圆孔和棘孔分别与眶内、颅内通连。颞下间隙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常由相邻间隙,如翼下颌间隙感染扩散而来;也可能是医源性的,如因上颌结节、卵圆孔、圆孔阻滞麻醉时带入感染;或由上颌磨牙的根周感染或拔牙后感染引起,主要临床表现有颧弓上、下及下颌支后方肿胀,有深压痛,伴有不同程度的张口受限。

    口腔颌面部感染最常见的是非特异性的化脓性感染,常见的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链球菌等。不同感染病原菌形成的脓液不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脓液呈黄色、黏稠无臭味;链球菌脓液为淡黄色、稀薄,有时因出血而呈褐色;大肠杆菌脓液呈黄褐色,较稀薄有粪便味;结核杆菌形成的脓液稀薄、黄绿色,其中可有豆渣样干酪物。

    腐败坏死性蜂窝织炎,其特点:口底、面颊部、颈部下至锁骨水平广泛水肿,皮肤红肿坚硬,有可凹性水肿,并可扪及捻发音。腐败坏死性蜂窝织炎与化脓性口底蜂窝织炎区别主要是前者以厌氧、腐败坏死性细菌为主,肌肉腐败坏死,皮下组织明显软化,有气体存在因此触之有捻发音,其次肿胀范围广泛、坚硬。

    儿童颌下间隙感染最多来源是淋巴腺源性。儿童腺源性感染多发主要是因为儿童淋巴屏障功能发育不全所致。

    眶下间隙内的静脉回流应是颅内海绵窦→眼静脉→内眦静脉→面前静脉。

    眶下区感染时可向颅内扩散导致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

    颊间隙感染可来源于上、下颌后牙的根尖感染或牙槽脓肿,以及颊部皮肤损伤,颊黏膜溃疡,颊或颌上淋巴结的炎症。

    面颈部淋巴结炎感染来源主要是牙源性及口腔感染,也可来源于皮肤损伤、疖、痈等。小儿大多数面颈部淋巴结炎感染来源是上呼吸道感染及扁桃体炎。

    下颌角下方切口可以将颌下间隙、翼下颌间隙、颞下间隙的脓肿一同引流,并且切口位置低,有益于脓肿排出。

    脓肿切开引流目的包括排出脓液以达消炎解毒目的;减少局部疼痛肿胀;预防窒息发生;预防并发边缘性骨髓炎。

    眶下间隙位于眼眶下方、上颌骨前壁与面部表情肌之间。其上界为眶下缘,下界为上颌骨牙槽突。内界为鼻侧缘,外界为颧骨。间隙中有从眶下孔穿出之眶下神经、血管以及眶下淋巴结。此外尚有走行于肌间的内眦动脉、面前静脉及其与眼静脉、眶下静脉、面深静脉的交通支。感染期由于肿胀及炎症激惹眶下神经,可引起程度不同的疼痛。

    颌面部无菌创口一般的处理原则是创口严密缝合,早期即可除去敷料并进行暴露,不需要每日更换敷料。

    对于创伤造成的创口需进行冲洗和清理,然后缝合,而无菌创口直接进行缝合即可。

    颌面部血运丰富,组织再生能力强,只要创口没有明显化脓感染或组织坏死,在充分冲洗和清理创口仍可以作严密缝合。对较大的污染创口或估计有可能发生感染者,创口不应作严密缝合,可在创口内放置引流物。已发生明显感染的创口不应作初期缝合,可采取局部湿敷,待感染控制后再行处理。

    颌骨骨折固定的方法目前以手术开放复位、坚强内固定为主流。

    患狂犬病的犬是人感染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其次是猫,野生动物中的狼、狐狸等也能传播本病。

    牙损伤分为牙挫伤、牙脱位和牙折二类。牙脱位是由于较严重的暴力撞击所致,其中包括移位、半脱位和嵌入深部。此案例牙位置低于咬合面,牙冠缩短,松动I度,说明此牙向牙槽窝深部嵌入,故应诊断部分脱位。牙挫伤临床上表现为患牙不同程度松动,叩痛,无移位。

    舌体裂伤后出血明显而且容易致口底肿胀或血肿造成上呼吸道梗阻,因此最佳处理是创口缝合止血。

    颌面部损伤时常伴有牙损伤。尤其在火器伤时,被击碎的牙碎片可向临近组织内飞溅,造成“二次弹片伤”,并可将牙附着的结石和细菌等带入深部组织,引起创口感染。

    脑脊液鼻漏的处理原则是禁止作鼻腔的填塞与冲洗,以免引起颅内感染。

    唇、舌、耳、鼻及眼睑断裂伤,如离体组织尚完好,伤后时间不超过6小时,应尽量设法缝回原处。缝合前,离体组织应充分清洗,并浸泡于抗生素溶液中。受伤部位应行清创术,并修剪成新鲜创面,用细针细线作细致的缝合。术后注意局部保温,全身应用抗生素。

    清理创口时要进一步去除异物。可用刮匙、刀尖或止血钳钳除组织物的异物。组织内如有金属异物,表浅者可借助于磁铁吸出;深部者要通过X线摄片或插针X线定位后取出。但如创口有急性炎症、异物位于大血管旁、定位不准确、术前准备不充分或异物与伤情无关者,可暂不摘除。

    下颌骨骨折的好发部位正中颏部、颏孔部、下颌角部及髁状突颈部。

    上颌骨骨折首选X线检查是华特位片。

    LeFort Ι骨折线从梨状孔下部,经牙槽突基底部,向后至上颌结节呈水平状延伸至翼突;

    LeFort Ⅱ骨折线从鼻骨通过眶内下、眶底、经眶下缘、颧骨下方向后达翼突;

    LeFortⅢ型骨折又称上颌骨高位骨折或颧弓上骨折。骨折线自鼻额缝向两侧横过鼻梁、眶部,经颧额缝向后达翼突,形成颅面分离,使面中部凹陷、变长。此型骨折多伴有颅底骨折或颅脑损伤,出现耳、鼻出血或脑嵴液漏。若病人发生脑脊液鼻漏或外耳道瘘时,处理原则是禁止作外耳道或鼻腔的填塞与冲洗,以免引起颅内感染。

    头皮冠状切口复位固定法是在帽状筋膜下层翻瓣,暴露骨折断端,采用小型接骨板方法进行骨折内固定。该方法显露充分,便于在直视下复位及固位,且避免了面部切口和术后瘢痕,主要用于面中部诸骨骨折的显露;尤其适合于颞、鼻、眶、颧区多发性、复杂性骨折和陈旧性骨折。颧额缝、眶下缘和颧弓骨折可采用局部小切口显露骨折线。

    上颌窦填塞法是在尖牙窝处上颌前庭沟作切口,显露上颌窦,用骨膜分离器置入上颌窦内,将骨折片复位,用碘仿纱条进行上颌窦填塞。

    颈外动脉的主要分支有: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颌外动脉、枕动脉、耳后动脉、咽升动脉等。终末支为颌内动脉和颞浅动脉,而颌内动脉起始于下颌骨髁状突颈部内后方,在髁突骨折时最可能发生损伤。

    以手指深入外耳道或在髁突部触诊,如张口时髁突运动消失,可能有骨折段移位。低位骨折时,由于翼外肌的牵拉,髁突向前内移位;严重者,髁突可从关节窝内脱位,向上进入颅中窝。双侧低位骨折时,两个髁突均被翼外肌拉向前内方,双侧下颌支被拉向上方可出现后牙早接触,前牙开牙合。

    对于翼外肌附着上方的高位骨折而无移位者,可采用弹性吊颌帽限制下颌运动,保持咬合关系即可。

    颌间结扎是指在上下颌牙齿安置带钩牙弓夹板,然后用小橡皮圈作颌间固定,使颌骨保持在正常咬合关系的位置上,用于颌骨骨折的治疗。

    昏迷伤员可采用俯卧位,额部垫高,使口鼻悬空,有利于涎外流和防止舌后坠。一般伤员可采取侧卧位或偏向一侧,避免血凝块及分泌物堆积在口咽部。

    口腔颌面部有张力创口,可采用充分潜行分离、减张缝合、应用辅助减张法或附加切口等减小张力的方法来处理,而不应勉强拉拢缝合,否则可造成创口瘢痕愈合或创口复裂。

    当口底、舌根、下颌下区以及颈部损伤后,组织水肿迅速发生,易影响呼吸道通常,甚至引起窒息。

    压迫止血法:包扎压迫止血法可用于毛细血管、小静脉、小动脉的止血。处理时将软组织先复位,然后用多层纱布敷料覆盖在损伤部位,再用绷带加压包扎,即可止血。包扎时应注意不要增加骨折片移位和不要妨碍呼吸道通畅。

    结扎血管止血法:是比较常用而可靠的止血方法,需在无菌操作下进行。可在创内结扎出血的血管或在远处结扎出血动脉的近心端。颌面部较严重的出血,如局部不能妥善止血时,可结扎颈外动脉。

    药物止血法:适用于组织渗血、静脉和小动脉出血。分局部用药和全身用药两种。可以和包扎、填塞止血法合并使用。

    髁突骨折后断端移位方向主要受翼外肌牵拉的影响。发生在翼外肌上方的骨折,不受翼外肌牵拉的影响,髁突断端不移位;发生在翼外肌下方的骨折,受翼外肌牵拉的影响,髁突断端向前移位和向内移位。因此,当骨折线位于关节翼肌窝上方,髁突断端不移位。

    口腔颌面部软组织伤分为擦伤、挫伤、切割伤、刺伤、挫裂伤、撕裂伤、咬伤及火器伤等。

    口腔颌面部血运丰富,损伤后一般出血较多,易形成血肿,组织水肿出现得快而明显。

    口腔颌面部的血运丰富,组织的再生力和抗感染力均较强,创口容易愈合,不易发生感染,即使伤后24~48h或更长时间的伤口,只要没有明显的化脓感染,经过清创,仍可做初期缝合。

    单纯颌面部创伤后,抗体克治疗措施包括常规的止血、补液、维持血压、镇静、止痛等,如颌面部创伤合并颅脑损伤出现有颅内压增高的体征,则需要进行相应的降低颅内压的治疗。

    为了保持舌的长度,舌损伤一般采用纵行缝合,不能将舌尖向后转折缝合,否则舌长度缩短,将影响功能。当舌损伤累及相邻组织时,应分别缝合,防止粘连,影响功能运动。另外舌体组织较脆,缝合时应使用较粗缝线,边距要大,缝得要深。

    颧骨、颧弓骨折后如仅有轻度移位,畸形不明显,无张口受限及明显复视等功能障碍者,可不行手术治疗。凡有张口受限者均应作复位手术。虽无功能障碍而有显著畸形者也可考虑进行手术复位。

    牙槽突骨折多见于上颌前牙部分,并常伴有口唇及牙龈的损伤,也可伴有牙折和牙脱位。牙槽突骨折后,骨折片有明显活动,摇动其上一个牙,可见骨折片连同牙齿一并移动。

    舌部肿物活检方法:

    吸取活检和细针穿刺活检很少采用,它们一般适用于深部肿物活检;冰冻活检一般适用于恶性黑色素瘤;切除活检一般适用于较小的肿物或溃疡,对于较大的舌部溃疡一般采取切取活检。

    对于鳞状细胞癌的单药化疗中,平阳霉素是首选,环磷酰胺、氟尿嘧啶、长春新碱、氮芥等大部分适用于联合用药,而且不适用于鳞状细胞癌。

    颌面部鳞状细胞癌常见远处转移部位是肺转移,腹腔的恶心肿瘤常见肝、肾转移。

    甲状舌冠囊肿常发生在颈部中线部位,鳃裂囊肿常发生在颈侧部,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可以发生在颌面部,但是它们和皮肤不粘连,只有皮脂腺囊肿和皮肤粘连而且中央可以见到黑色小凹点。

    成釉细胞瘤在X线片上可表现出单房型、圆形或卵圆形,骨质膨胀,骨密质消失,邻牙被推移位或脱落。但最典型表现是呈多房型,房差悬殊,边缘呈切迹状,可含牙或不含牙,牙根呈锯齿状吸收。单房型、圆形或卵圆形常见为牙源性囊肿。

    颌骨囊肿分牙源性囊肿、面裂囊肿、外渗性囊肿。始基囊肿应属于牙源性囊肿,是发生于造釉器发育早期阶段、牙釉质和牙本质形成之前。血外渗囊肿和外伤有关系,潴留囊肿常发生在软组织内,面裂囊肿是各个突起融合时异常引起的囊肿。

    囊性淋巴管瘤的临床表现应是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主要发生颈部、锁骨上,表面皮肤正常,柔软有波动感,透光试验阳性,穿刺可吸收透明、淡黄色水样液体,镜检有淋巴细胞。有可压缩性,体位移动试验阳性是血管畸形临床特征,这也是与囊性淋巴管瘤与其他肿瘤重要鉴别点之一。

    面部皮肤癌主要有鳞状细胞癌及基底细胞癌,其中又以基底细胞癌较多见,基底细胞癌较鳞状细胞癌恶性程度低,一般不发生区域性淋巴结转移。

    成釉细胞瘤的生物学行为不是恶性肿瘤,不发远处转移,不经常感染和出血,但是它有局部浸润性生长的特点,所以手术切除时要做适当扩大。

    舌癌是最常见的口腔癌之一。其最好发部位为舌中1/3侧缘,这与尖锐牙尖、不良修复体等有一定关系,其次是舌腹、舌背、舌尖。

    牙源性角化囊肿是典型的牙源性囊肿,其特点之一是较易复发,原因是囊壁薄,可能存在多个病灶,多囊,囊壁上有子囊等。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是较具有特征的骨病变,其X线表现也有一定的特点,多为边界不甚清的毛玻璃状,有时与骨化纤维瘤难以鉴别,但同其他骨病变的X线表现上较易区分。日光放摄影是骨肉瘤的X线特点,不规则骨破坏是恶性肿瘤的特点,单囊阴影是颌骨囊中的特点。

    耳垂下腮腺内包块的诊断一般不采用创伤性诊断,诊断不明确的可以手术当中快速冰冻活检,不应该术前切开病检。

    沃辛瘤又名腺淋巴瘤,腺淋巴瘤的特点有锝99核素浓集现象。

    腮腺内腺淋巴瘤是良性肿瘤,在耳垂下的腺淋巴瘤可以在正常组织内手术切除肿瘤和腮腺尾叶即可,不用做放疗、化疗和全腮腺切除。

    颌面部癌和肉瘤最根本的区别是组织学来源,癌来源于外胚层,而肉瘤来源于间叶组织,在临床症状、生长方式、发病年龄上没有根本区别。

    甲状舌管囊肿是甲状腺发育时产生的发育性囊肿。如甲状舌管不消失时,有残存上皮分泌物聚积可形成先天性甲状舌管囊肿。

    口腔癌无瘤手术原则要求整块切除癌肿

    牙源性囊肿的穿刺液常为淡黄色、褐色;肿瘤中心液化出血的穿刺液常为不凝固的血性液体;只有黏液囊肿的穿刺液为清亮的黏液。

    在口腔癌,均采用手术治疗为首选的治疗方法,但是上颌窦癌可以术前放疗,提高术后效果。

    含牙囊肿又称滤泡囊肿,囊腔内可含有发育不同阶段的牙,牙冠朝向囊腔,囊壁通常连于牙冠与牙根交界处,单房多见。

    颌下腺囊肿、淋巴管瘤、淋巴结炎和多形性腺瘤穿刺均不是清亮黏稠液体,只有舌下腺囊肿内容物是清亮的黏稠液体。

    舌癌的淋巴结转移常在同侧,当肿瘤扩大到舌的对侧时,才可能有对侧淋巴结转移,舌根癌的淋巴转移一般在颌下和颈深淋巴结。

    颌骨中心性恶性肿瘤常造成颌骨边界不清的破坏,下唇麻木,牙齿松动。良性肿瘤和炎症一般不会有下唇麻木症状。

    颞下窝肿瘤位置很深,钳取和脱落细胞检查不可能,切取和冰冻切片会在手术当中造成肿瘤扩散和损伤,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不但能获得肿瘤组织而且创伤小。

    腭部多形性腺瘤可以为结节状,表面黏膜颜色正常;黏液囊肿有液波感;海绵状血管瘤有压缩性;炎症有疼痛;黏液表皮样癌可以是实质性,表面黏膜呈浅蓝色。

    鳃裂囊肿穿刺液常为浑浊的,尤其是伴有感染时;颌下腺囊肿和舌下腺囊肿口外型不会有感染增大等消长史;甲状舌管囊肿位于颈部中线处;囊性水瘤触诊囊性感明显,穿刺液为透明、淡黄色水样清亮液体。

    液体在体内的异常存积范围太广,比如胸水;含液体的肿瘤和肿瘤液化有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囊肿为非真性囊肿,因为它没有肿瘤的转移、破坏等特点。但常具有肿瘤的某些生物学特征和临床表现。

    一般取第九肋骨修复下颌骨,这样对胸廓的损伤小。

    牙龈瘤的常见原因是机械刺激及慢性炎症刺激形成的反应性增生物,因其无肿瘤特有的结构,故非真性肿瘤。偶尔有家族史,偶尔也有长期服药史和激素代谢紊乱。

    在口腔癌统计中,恶性肿瘤在我国以舌癌、颊黏膜癌、腭癌、上颌窦癌等常见,唇癌特别是颜面皮肤癌较少。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没有多房型改变;含牙囊肿及根尖囊肿为单房型;牙源性角化囊肿没有蜂窝状改变。

    颊部鳞状细胞癌是黏膜表面菜花样改变和溃烂;良性肿瘤伴感染、特异性感染、腺上皮恶性肿瘤表面黏膜没有水疱样改变。

    舌下腺囊肿手术,一般要摘除舌下腺,以防复发,因为它是潴留囊肿所以可以不摘除囊壁,对于口外型舌下腺囊肿,可全部切除舌下腺后,将囊腔内的囊液吸收净,在下颌下区加压包扎,而不必在下颌下区做切口摘除囊肿。

    成釉细胞瘤在下颌骨内没有包膜,边界不清楚,局部侵袭生长,易复发,所以它是临界瘤。

    腺淋巴瘤的发生是淋巴组织错位生长在腺体里,为了防止复发,应该摘除腺体内的淋巴结。

    颌骨中枢性血管瘤血供非常丰富,大部分为动脉型,硬化治疗效果差,立刻手术切除下颌骨也会造成大出血压迫止血效果也不佳,只有术前动脉栓塞后再手术效果好。

    含牙囊肿为良性肿物,一般囊肿刮治术可以治愈。

    因成釉细胞瘤有局部浸润周围骨质的特点,故手术治疗时不应施行刮除术,须将肿瘤周围的骨质至少在0.5mm处切除,以防止复发。

    切取活组织检查适用于表浅或有溃疡上的肿瘤,口腔牙龈癌常见于溃疡型,故一般先做肿物切取活检,明确诊断。

    淋巴管畸形中的大囊型称为囊肿或囊性水瘤,囊性水瘤的内容物为淋巴液,所以呈淡黄色、清亮。

    淋巴管瘤的好发部位一般在颊、舌、唇、颈部,腭部少见。

    植物抗癌药物常用的有长春新碱、长春地辛、羟基喜树碱以及紫杉醇等;代谢类抗癌药物常用的有甲胺蝶呤、氟尿嘧啶等;细胞毒素类抗癌药物主要是氮芥、环磷酰胺等;抗生素类常用的有博来霉素、平阳霉素、阿霉素、表阿霉素等;激素类常用的为肾上腺皮质激素类。

    腮腺多形性腺瘤为临界性肿瘤,包膜不完整,如行单纯摘除术易造成术后复发,而应作肿瘤包膜外正常组织处切除。腮腺肿瘤应保留面神经,下颌下腺肿瘤应包括下颌下腺一并切除。

    口腔颌面部易发生远处转移的肿瘤主要有:涎腺的腺样囊性癌、黑色素瘤、骨肉瘤、纤维肉瘤等。鳞状细胞癌主要是区域性的淋巴结转移。腺样囊性癌是造成血行转移的主要原因,转移率高达40%,为颌面部恶性肿瘤转移率最高的肿瘤之一,转移部位以肺部最多见。

    唾液腺恶性肿瘤的颈淋巴结转移率不高。如怀疑有淋巴结转移者,应行治疗性颈淋巴清扫术。

    腮腺和下颌下腺肿瘤禁忌活检,因为无论良、恶性肿瘤,均有发生瘤细胞种植的危险。因此对于腮腺区肿物不宜进行的检查时切取活检术。

    腮腺肿瘤手术中,腮腺浅叶肿瘤手术根据情况可以摘除肿瘤和腮腺浅叶或全部,要做面神经解剖,一般不做术前导管注射美蓝。

    多饮水,按摩腺体,保持口腔卫生,必要时抗感染治疗。本病多发生于患儿,儿童期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免疫功能低下,易发生逆行性感染,待患儿发育成熟后可以自愈。因此,对此病应采用保守治疗。

    急性化脓性腮腺炎的病源菌是葡萄球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少数是链球菌,而肺炎双球菌、奋森螺旋体少见。

    涎石病是在腺体或导管内发生钙化性团块而引起的一系列病变。85%左右发生于下颌下腺,偶见于上唇及唇颊部的小唾液腺,舌下腺很少见。因下颌下腺导管自下向上行走行,腺体分泌液逆重力方向流动。导管长,在口底后部有一弯曲部,导管全程曲折,这些解剖结构均是唾液易于瘀滞,导致涎石形成。

    舍格伦综合征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表现为外分泌腺的进行性破坏,导致黏膜及结膜干燥,并伴有各种自身免疫疾病征。该疾病治疗主要为对症治疗,眼干可用0.5%甲基纤维素滴眼,口干可用人工唾液湿润口腔,也可用免疫调节剂,如胸腺肽等。如诊断结节型舍格伦综合征或单发病变,腺体破坏严重、继发感染明显者才可考虑手术切除腺体防止恶性变。

    下颌下腺涎石确诊应作X线检查,下颌下腺涎石投照下颌横断颌片及下颌下腺侧位片,前者适用于下颌下腺导管较前部的涎石,后者适用于下颌下腺导管后部及腺体内的涎石。

    腺瘘是指唾液不经导管系统排入口腔而流向面颊部,因腮腺位置表浅,左腮腺区切割很容易导致左侧腮腺腺体及包膜的破坏,从而形成腺瘘。

    慢性阻塞性腮腺炎大多数有局部原因引起,如智齿萌出、不良修复体等造成导管口、颊黏膜损伤、引起瘢痕而造成导管口的狭窄。少数导管结石或异物引起。

    舍格伦综合征为主导管扩张,边缘不整齐呈羽毛状,末梢导管弥漫,散在的点状扩张;阻塞性腮腺炎为主导管扩张呈腊肠状,分支导管扩张;儿童复发性腮腺炎为主导管形态正常,分支导管数目较少,末梢导管点状扩张8年后复查末梢导管点状扩张完全消失。

    玫瑰红染色又称为四碘四氯荧光素染色,用一滴1%四碘四氯荧光素滴入眼结膜囊内,随即以生理盐水冲洗,可在暴露的睑裂角膜部位发现鲜红的染色,是角膜上皮干燥状态的典型表现。

    急性化脓性腮腺炎主要由于严重的全身性疾病、代谢紊乱,如脓毒血症、腹部大手术后引起的患者机体抵抗力降低,且因高热、脱水、进食减少及咀嚼功能下降,唾液分泌也相应减少,机械性冲洗作用降低,口腔内致病菌逆行侵入导管。

    其中唾液腺大为其临床表现之一,肿大以腮腺最为常见,也可伴下颌下腺、舌下腺及小唾液腺肿大。多为双侧,也可单侧发生。腮腺呈弥漫性肿大,边界不明显,表面光滑,与周围组织无粘连。

    唾液腺炎主要原因是全身抵抗力下降,唾液腺分泌减少,机械性冲洗作用降低,导致口腔内致病菌逆行侵入导管,而引起的炎症。

    涎腺黏液表皮样癌在大涎腺多见于腮腺,小涎腺多见于腭腺。高分化黏液表皮样癌临床上与多形性腺瘤相似,生长缓慢,淋巴结转移率低,预后佳。低分化黏液表皮样癌生长迅速,与正常组织界限不清,活动度差,不少病例见颈淋巴转移。无论高分化或低分化黏液表皮样癌很少血行转移。

    涎腺造影技术用于检查涎腺的慢性炎症、肿瘤、涎瘘以及涎腺周围组织病变是否已侵入腺体与导管,并决定病变位置和性质。就目前观点来说涎腺造影技术用于涎腺慢性炎症、涎瘘、舍格伦综合征最好。涎腺肿瘤用B超或CT检查与诊断更确切。对于急性炎症应视为禁忌,因易引起感染扩散,同时造影操作会给患者增加痛苦。

    涎石病患者性别无明显差异,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20~40岁的中青年为多见。病期短者数日,长着数年甚至数十年。小的涎石一般不造成唾液腺导管阻塞,无任何症状。导管阻塞时则可出现排唾障碍及继发感染的一系列症状及体征,如:进食时腺体肿大疼痛、导管口黏膜红肿溢脓、触诊可及硬块并有压痛、涎石阻塞可引起腺体继发感染。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保守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咬合导板治疗、封闭治疗及正畸治疗。其中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咬合导板治疗、封闭治疗均为可逆性的,调颌、正畸治疗为不可逆性的。

    颞下颌关节外强直常见病因为软组织或肌肉损伤所产成的瘢痕,患者常有严重创伤史、感染史或不正确的外科手术史。鼻咽部、颞下窝肿瘤放射治疗后,颌面软组织广泛纤维性变。

    翼外肌痉挛封闭方法:2%普鲁卡因2~3ml行翼外肌封闭,每日1次,5次为一疗程。

    翼外肌功能亢进封闭方法:0.5%或1%普鲁卡因5ml作翼外肌封闭,每日1次,5~7次为一疗程。

    关节盘后区损伤封闭方法:泼尼松龙0.5ml加入2%利多卡因0.5~1ml,注射与髁突区及关节上腔。每5~7天一次,注射1~2次即可。

    从侧面观,有一横嵴将髁突顶分为前后两个斜面。前斜面较小为功能区,是关节的负重区,许多关节病最早被破坏此区。关节结节的后斜面是关节的负重区。颞下颌关节的功能区不在髁突顶部的横嵴与关节窝顶部,而在髁突的前斜面和关节结节后斜面所构成的一对负重区。

    翼外肌功能亢进或关节囊扩张伴关节盘附着松弛时,其弹响性质是开口末或闭口初单声弹响;骨关节病弹响性质是连续摩擦音。多声破碎音常见于关节盘穿孔,破裂。

    颞下颌关节脱位,口内法复位:病员端坐在口腔手术椅上,术者立于病员前方,两拇指缠以纱布伸入病员口内,放在下颌磨牙牙合面,并应尽可能向后;其余后手指握住下颌体部下缘,复位时拇指压下颌骨向下,力量逐渐增大,其余手指将颏部缓慢上推,当髁突移到关节结节水平以下后,再轻轻将下颌向后推动。故口内法复位的用力方向是向下、后、上。

    关节盘从前向后分为四个带:前带、中间带、后带、双板区。(1)前带较厚,前方有两个附着,即颞前附着和下颌前附着;(2)中间带最薄,是关节的负重区,也是关节盘穿孔、破裂的好发部位;(3)后带最厚,介于髁突横嵴和关节窝顶之间,后带的后缘位于髁突横嵴上方;(4)双板区分为上层和下层。下层止于鼓鳞裂,即颞后附着。上层止于髁突后斜面的后端,即下颌后附着。上下层之间充满富于神经血管的疏松结缔组织,是关节盘最好发穿孔、破裂部位。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检查常常发现有明显的咬合关系紊乱,例如:咬合干扰、牙尖早接触、严重的锁牙合、深覆牙合、多数后牙缺失,咬合面过度磨耗致垂直距离过低等。

    颞下颌关节强直的常见病因是化脓性炎症,以化脓性中耳炎最常见;另一个常见原因是创伤导致的关节损伤,多数在儿童期由于下颌骨损伤,尤其是踝部的对冲性损伤造成。

    颞下颌关节强直患者在全麻下进行手术时,为了防止舌后缀发生窒息的危险,应采取清醒插管术,术后应在病员完全清醒后方可拔去气管插管。

    颞下颌关节强直分为真性关节强直和假性关节强直两类。前者是由关节内纤维或骨性粘连引起,也称关节内强直;后者是因软组织损伤产生的瘢痕限制下颌运动造成的,也称颌间挛缩。

    关节内强直和关节外强制的治疗一般都须采用外科手术。

    多数学者强调术后开口练习,认为关节强直患者长期处于闭口状态,肌萎缩甚至纤维化,需要经过被动开口练习以促进假关节形成,对防止复发有一定意义;一般术后7~10天即可开始练习(同时行植骨或下颌前移术者应迟后至2周后)。

    面瘫时患者用力紧闭眼时,患侧眼球则转向外上方,此称贝尔征。

    三叉神经功能检查包括感觉功能、角膜反射、腭反射、运动功能。感觉功能检查包括:触觉、痛觉、温度觉检查;三叉神经运动功能障碍表现为咀嚼肌麻痹。

    扳机点痛阈:扪诊:以棉签或者示指轻抚可疑的扳机点;触诊:以示指触摸可疑扳机点;压诊:用较大的压力进行触诊;揉诊:对可能的扳机点用手进行连续的回旋式重揉动作。叩诊由于难以控制刺激强度,一般不采用。

    贝尔麻痹与中枢性面神经麻痹均出现面瘫,但此两种疾病鉴别特点是贝尔麻痹是面神经核下瘫,面神经5个分支功能障碍;而中枢性面神经麻痹是面神经核上瘫,患侧额纹不消失、能皱眉,其余面神经4个分支均有麻痹。面神经核损伤分为核上瘫和核下瘫。面神经上部细胞接受两侧皮质脑干束的纤维,支配同侧眼裂以上表情肌。而神经核下部细胞只接受对侧皮质脑干束的纤维,支配同侧眼裂以下表情肌。因此当病变发生在面神经核以上的上位神经元引起眼裂以下表情肌瘫痪。面神经病变在中耳或腮腺部位时为核下瘫,其临床表现为损伤侧面部全部表情肌瘫痪。贝尔麻痹属非中枢性即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系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所致的面瘫。

    三叉神经痛的疼痛:发作性疼痛在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突然发生剧烈疼痛,疼痛似电击、刀割、烧灼或针刺样;疼痛部位:发作时疼痛的部位为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的一个支或数支,也可由一支开始,尔后扩散到其它支;“扳机点”及诱发因素:40%~50%的病人在三叉神经受侵犯支的分布区域内有一个或多个特别敏感区,称为“扳机点”。此区对触觉及运动极为敏感,一触动即刻刺发剧烈的疼痛发作,且疼痛由此点开始,立即扩散到其它部位;疼痛发作时限与周期:病程可呈周期性发作,每次疼痛发作时间由开始的数十秒钟到1~2分钟即骤然停止;颜面部变化:疼痛发作时病人受累的半侧面部可呈现痉挛性扭曲;有时出现所谓三叉神经、面肌痉挛性痛性抽搐、植物神经症。疼痛发作后,上述症状也随之消失;发作时间多为白天,夜间少见。

    特发性面瘫绝大部分表现为单侧发病,主要表现为面神经周围分支支配肌肉的瘫痪。面神经在面部分为5支,分别为颞支、颧支、下颌缘支和颈支,这些分支麻痹后分别表现出患侧的额纹消失、闭睑不全、鼓腮漏气以及口角歪斜。

    三叉神经的三条神经干分别称为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前二支为感觉神经,后者(第三支)为混合性神经,含大的感觉根和小的运动根。

    在妊娠期间母体受到外界的干扰,就会影响胚胎发育,比如,孕妇在怀孕期间呕吐或偏食会影响营养的摄入,造成维生素A、B及钙、磷、铁、叶酸等缺乏,这些因素可能会使胚胎细胞发生突变,导致发生唇腭裂。

    唇腭裂发病因素很多,多数药物进入母体后都能通过胎盘进入胚胎,有些药物可能导致畸形的发生,如环磷酰胺、甲胺蝶呤、苯妥英钠、抗组胺药、美克洛嗪(敏克静)沙立度胺(反应停)等均可致胎儿畸形。

    腭裂不仅有软组织畸形,大部分腭裂病人还可伴有不同程度骨组织缺损和畸形,他们在吸吮,进食及言语生理功能障碍方面远比唇裂严重。

    腭裂畸形造成的多种生理功能障碍,特别是言语功能障碍和咬合错乱对病人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均带来不利影响,也容易造成病人的心理障碍。

    单侧唇裂分类:I度唇裂;仅限于红唇部分的裂开;II度唇裂,上唇部分裂开,但鼻底尚完整;III度唇裂,整个上唇至鼻底完全裂开。

    双侧完全性腭裂在临床上常与双侧唇裂同时存在,裂隙在前颌骨部分,各向两侧斜裂,直达牙槽突,鼻中隔、前颌突及前唇部分孤立于中央。

    I度腭裂:限于腭垂裂;II度腭裂:部分腭裂,裂开未达切牙孔。根据裂开部位有分为浅II度裂仅限于软腭,深II度裂包括一部分硬腭裂;III度腭裂:全腭裂开,由腭垂至切牙区,包括牙槽突裂,常与唇裂伴发。

    腭裂整复术最适合手术年龄国内外仍有争议。主张早期手术约在8~18个月左右。另一种意见认为在学龄前即5~6岁进行。

    矫形修复治疗:(1)无手术条件的腭裂患者可应用矫形修复方法制作赝复体及语言阻塞器;(2)反牙合、错牙合畸形患者可制作双重牙列以改进面容;(3)语言训练时根据需要佩戴舌刺或舌档以辅助训练舌的活动。

    双侧不完全性唇裂:双侧裂隙均未裂至鼻底;双侧完全性唇裂:双侧上唇至鼻底完全裂开;双侧混合性唇裂:一侧完全裂,另一侧不完全裂。

    当上唇一侧连续性发生中断,两侧口轮匝肌不再围绕口周形成环状结构,而是分别沿裂隙附着于鼻小柱基部和患侧鼻翼基部。健侧唇的唇峰和人中切迹因不能随上颌突与内侧鼻突融合正常下降而停留在较高位置。

    腭裂治疗采取综合序列治疗原则来恢复腭部解剖形态和生理功能,重建良好咽腭闭合和获得正常语音;对面中部有塌陷畸形、牙列不齐和咬合紊乱者应予以纠正,改善面容和恢复正常咀嚼功能;有心理障碍的病人更不应忽视对他们进行精神心里治疗。

    牙槽嵴裂植骨为支撑唇和鼻底提供一个稳固的支架:由于牙槽突缺损,裂隙存在,鼻底、鼻翼基底部以上及唇部也可因缺少支持而塌陷,造成鼻部不对称;同时也影响唇裂修复的效果。

    唇裂无论程度如何都失去了上唇的正常解剖形态,并可累及到鼻的形态,出现鼻小柱歪斜、鼻孔不对称改变。

    正常上唇形态左右对称,唇的下1/3略向上翘,红唇中部有突出向下的唇珠。

    主要原因是因为腭裂手术时两瓣松弛不够,缝合时有张力。当然感染、意外创伤、裂隙过宽、营养不良等也可是腭裂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原因,但较少见。

    先天性腭裂手术后并发症之一是术后穿孔,最主要是患者裂隙太大,手术中减张不够,术后张力过大所致。

    腭裂术8~10天可抽除两侧松弛切口内碘仿纱条,腭部创口缝线于术后2周拆除。如线头感染,可提前拆除。

    骨硬板即固有牙槽骨,为牙槽窝的内壁,围绕牙根,X线片上显示为包绕牙根的,连续不断的高密度线条状影像。

    牙周膜:X线片上显示为包绕牙根的,连续不断的低密度线条状影像,厚度约0.15~0.38mm,宽度均匀。

    釉质:为人体钙化程度最高者,在牙体线片上影响密度为最高。

    下前牙残根可能引起根尖周疾病,不排除与眼科疾病相关的可能。下前牙X线片是最便捷、最经济可靠的放射线检查方法,有助于发现可能的炎性病灶。

    牙骨质覆盖于牙本质上,很薄,在X线片上不易与牙本质相区别。牙髓腔具有年轻人宽大,老年人变窄小的增龄性变化特点,而且呈低密度影像。牙槽突高度若低于牙颈部,提示牙周病存在。

    X线片的特点是在胶片中央设计了垂直的翼片,这样使得放射线与牙齿和牙槽嵴顶垂直关系得以保证,因此能清晰显示牙槽嵴顶和上下牙的牙冠,但因为前庭沟限制,对于根尖显示不佳。

    下颌横断牙合片可以显示下颌体和牙弓横断面的影像,当以软组织条件曝光时,可以观察到钙化的下颌下腺导管结石,即阳性结石。下颌前部牙合片只适用于观察颏部骨质,不能显像后方的结石。

    下颌横断牙合片可显示下颌骨体及下牙弓的横断面影像,用于检查(1)下颌固体部颊舌侧骨质有无膨胀、增生及破坏;(2)异物及组生牙定位;(3)下颌骨骨折时颊舌向移位情况;

    许勒位片又称颞下颌关节侧斜位片,用于检查关节间隙及髁状突、关节结节、关节窝的骨质改变。临床上髁状突骨折、脱位、肿瘤、先天畸形以及颞下颌关节紊乱常用此片。可显示颞下颌关节外侧1/3影像。

    在颞下颌关节放射检查中,除了应用单纯碘水造影,常应用无菌空气和20%泛影葡胺对关节上下腔分别进行双侧造影。由于碘造影剂和空气形成强烈的双重对比,可以更清楚显示关节盘影像。

    智齿冠周炎病程达到21天,且发热、张口受限、翼内肌、咬肌受累,需要重视下颌骨边缘性骨髓炎的可能。拍摄下颌升支切线位片可以很好地观察下颌升支外测密质骨板的增生破坏情况,以此判断是否发生骨髓炎。

    眶周眼睑及结膜下瘀斑、压痛、张口受限的体征都提示很可能存在颧骨、颧弓骨折,而咬合关系正常可以基本排除明显的颌骨骨折。所以要拍摄鼻颏位和颧弓位片明显是否存在颧骨、颧弓骨折。最有效的治疗措施是手术复位,若存在颧骨骨折,最好还要进行坚固内固定。颌间牵引固定和颅颌固定都是针对颌骨骨折的。

    畸形的发病机理:上颌突与下颌突未联合或部分将发生横面裂,裂隙可自口角至耳屏前,轻轻微者可为大口畸形;如联合过多则形成小口畸形。左右两侧下颌突未能在中线相互融合,则可产生下唇正中裂或下颌裂;一侧上颌突未能在一侧与球状突融合,则在上唇一侧产生唇裂,如在两侧发生,则形成双侧唇裂。

    牙颌面畸形包括颌骨发育过度、颌骨发育不足、牙源性错牙合畸形、复合性牙颌面畸形、不对称性牙颌面畸形。

    颌骨发育过度包括前后向发育过度畸形、上下向发育过度畸形、横向发育过度。颌骨发育不足包括前后向发育不足畸形、上下向发育不足畸形、横向发育不足;

    复合性牙颌面畸形包括长面综合征、短面综合征。

    先天性腭裂致腭咽闭合不全、舌系带过短,卷舌音不清、先天性腭咽闭合不全、智力低下致讲话不清,都是可以导致发音不清的病因。

    投照上颌后牙时,听鼻线与地面平行。投照下颌后牙时,听口线与地面平行。投照下颌前牙时,使前牙唇侧与地面垂直。

    颞下颌关节侧斜位显示关节凹、关节结节、髁状突及关节间隙,常用于检查髁状突骨折、脱位、先天畸形、肿瘤以及颞下颌关节疾病等,此片关节间隙变化能反映出关节盘的病变以及关节盘与髁状突的关系。

    华氏位(顶颏位)主要用来观察鼻窦、眼眶、颧骨和颧弓,亦可观察上颌骨,故上颌骨骨折时了解骨折部位、上颌窦情况以及颧骨和颧弓有无伴发骨折。

    上颌前部牙合片可显示上颌前部全貌,包括切牙孔、鼻中隔、上颌窦、鼻泪管、上前牙及腭中缝等结构。常用于观察上颌前部骨质变化及乳、恒牙的情况。

    许勒位片显示颞下颌关节外侧1/3侧斜位影像,同时显示关节窝、关节结节、髁状突及关节间隙。

    颅底位片常用来检查颅底、上颌后部及颞下窝病变。X线投影测量正位片常用于研究分析正常及错合畸形患者牙、颌、面形态结构。

    唇交叉组织瓣转移术适用于上下唇缺损在1/2左右者,2~3周后切端蒂部并行修整。

    鼻唇沟组织瓣转移术适用于上唇中部缺损在1/2左右者。

    “三合一”组织瓣整复术适用于上唇2/3以上缺损的整复。

    扇形颊瓣转移法又称唇颊组织瓣转移推进法主要适用于下唇2/3以上或全下唇缺损修复。

    缝合皮肤切口时为保证缝合后切口不内卷,进针方向应与皮肤面垂直,针尖与皮肤呈90度角。

    皮片可分为表层皮片、中厚皮片、全厚皮片及保存真皮下血管网全厚皮片。皮片本身没有血供,移植成功的条件是受区毛细血管生长进入皮片。皮片越薄,移植成活力越强。在有感染的肉芽创面上植皮,显然宜用表层皮片。

    对偶三角瓣的主要作用是两瓣交叉缝后能延长组织,可用于纠正挛缩的瘢痕、移位的组织,是一个以延长为主要目的的皮瓣。

    正确缝合应是皮肤切口两侧进针间距应等于或略小于皮下间距,如皮肤切口两侧进针间距过分大于或小于皮下间距会出现皮肤创缘的内卷或外翻,这样影响创口愈合。

    针对腭咽闭合不全进行缩小咽腔、增进腭咽闭合而施行咽成形术,常用咽成形术方法有咽后壁组织瓣转移术、腭咽肌瓣转移术等。

    随意皮瓣亦称皮肤皮瓣,其特点是由于没有知名血管供血,故在设计皮瓣时,其长宽比例要受到一定限制。在肢体及躯干部位长宽之比1.5:1为最安全,最好不超过2:1,在面部由于血循环丰富长宽之比可(2~3):1。

    牙槽嵴裂植骨是一种选择性手术,对手术年龄仍有争议,但多数赞同牙槽嵴裂植骨手术应延迟到混合牙列期,在尖牙未萌出前植骨较为恰当(9~11岁),在此期尖牙牙根已形成1/2到2/3。

    软腭部贯通伤因为伤口与口腔鼻腔关系密切,感染几率较大,而且一旦不愈,将导致口鼻瘘,因此要清创缝合。如同时存在硬腭组织缺损,创口较大,此时应参考腭裂手术原则,在硬腭两侧做松弛切口,然后缝合创面。缝合时一定要按照鼻侧黏膜、肌层、口腔侧黏膜分层缝合的原则,以避免复裂。

    游离皮片移植适用于大面积的浅层组织,包括皮肤和黏膜的缺损。一般来说,面颈部植皮应多采用全厚或厚中皮片;口腔内植皮,一般多采用薄中厚皮片移植。

    面动脉与桡动脉口径相近,而且表浅,易于分离,因此非常适合用于与桡动脉吻合,实现前臂皮瓣对颌面颈部缺损的修复。

    纵式或横式外翻缝合的区别在于:纵式外翻缝合的缝合线与创缘垂直,可以减少对创缘血供的影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口腔颌面外科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vzyt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