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些古老的民族的记忆中,苦难总是排第一位的,中华民族也不例外。
有文字记载的中华民族历史,大部分是在硝烟战火、饥寒病灾中度过的,太平盛世少之又少。而且即便在所谓的太平盛世,也不过是少数权贵的盛世,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人口比例占大多数的老百姓始终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苦”,已经根植于我们这个民族的血液与骨髓之中了。
小的时候在农村,一年四季父母亲都是披星戴月的劳作,而且家里不能有一个闲人,即便是四五岁的孩子。我最痛苦的记忆之一,就是刚拿得动棍子的年龄,经常半夜从被窝里被拖起来,迷迷瞪瞪的跟着大人一起推磨。现在想来我肯定使不了多大的劲,也不可能给大人减轻多少劳作量,但苦惯了的大人见不得任何人不苦。
农村的冬天有两三个月是不能下田干活的,但苦惯了的父亲根本闲不下来,带着我、赶着牛,从荒地里将一车车的土拉回家垫宅子。也许父亲自己也不知道那样做有没有价值,但必须吃苦的内在驱动,让大人们总得找点事来辛苦自己。
这种“苦”的血液一代代流淌、传承,让我们习惯于苦的体验。如果哪一天轻松、舒坦了,就会莫名的惶恐、焦虑,觉得自己这一天没有努力、没有进步、没有用功,蹉跎了岁月、虚度了光阴,总之得了“没有吃苦”焦虑症。
于一个民族,这种对苦难的记忆与应对,有利于生存繁衍;
与一个个体,这种“没有吃苦”的焦虑症催促人惜时、奋进。
但是,在这种苦的意识驱动下,我们像自虐的苦修者,压抑、悲怆,让生活蒙上了太多的灰暗,而少了一些多彩的阳光。
佛陀的四法印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涅槃寂静。”苦,是佛陀最根本的原创教旨之一。所谓“苦海无边”,人生就是受苦的,即便有短暂的快乐也只是为了让你在快乐消散的时候,承受更大的痛苦。然而,据《维摩诘经》记载,大富豪维摩诘游戏人生,详尽人间荣华富贵,而又精通佛理,修行程度却比佛陀的那些弟子们还深厚,最终修得正果,成为真佛。
原来修行成佛也并不一定要受苦!
那么,我们凡人的人生当然也可以不苦的,我们要相信,并不一定非要在吃苦中、磨难中才能获得成功。
不但可以不苦,简直就不该有苦。至少主观上不应该认为人生必须有苦——人生难道不是为追求幸福与快乐而来的吗?
我们应该坦然享受轻松的生活,应该在轻松愉快中获得财富、名望和所有你希望的成功,而且也必须是以这样的方式获得的成功才有其意义。
人生可以不苦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