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点,教学是一种文化过程
教育文化是一种社会的精神文化,文化与社会共存,教育与文化共生。教学乃至课堂教学是教育文化的又一个分支,只有把教学的普通现象和规律纳入到教育文化的框架之中,才能认识其深刻涵义,发展互动教学,构建教学文化。
三点教学认识(3)1.教学是一种文化
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传递和文化创造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人类文化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发展活动的统一过程。
教学是在文化中进行的交流与对话,是师生共享文化的精神生活。研究教学就要认识文化,认识教学内容。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科学的文化知识和文化技能,教师就要善于使用教材(文化负荷物)进行教学加工,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把“教”建立在“学”的基础上,处理好书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既要夯实基础文化课程的学习,又要强调学以致用发展能力的教学原则,保证文化传承的通畅性与有效性,使客体文化不断转化为主体文化,具有接受、理解、掌握、享有文化的能力,具有实践中使用文化的能力。
教学的真正目标不仅是具体的行为变化和文化的简单传递,而且是内在能力与情感的变化,是不断创生文化的经历。师生互动是教学的集中表现形式,是积极的文化再生现象之一。当教学不仅表现为科学,而且表现为艺术的时候,课堂上就会创生出一种全新的文化场,因为它已经不再停留在教师“教教材”和“教教案”之上,不再是封闭的、机械的、刻板的和程式的规则,而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让学生张扬生命的活力和表现个性的见解,教学之间成为了一个共同的主体,互动的主体,它已经冲破了教材的束缚,冲破了课堂的时空,师生的精神世界出现渐进式的丰富、纯洁与深邃,这就是教学文化所产生的教学魅力。
完美的教学应该是深刻而真诚的,深刻意味着能唤起学生的惊异感和想象力,使他们茅塞顿开和豁然开朗;真诚意味着师生之间的坦率与诚恳,彼此之间能尽情地表露与享受内心的一切。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是师生协同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条件,教师能自如地启发诱导,学生能主动寻求学习的真知和敞亮思维的境界,于是,教学就成为了一道新的文化风景,构建起深层面深层次的物质与精神的文化结构,文化心理就越来越强烈,文化视野就越来越开阔,文化精神就越来越振奋。
三点教学认识(3)2.教师是一种文化载体。
一切文化都寄寓于一定的文化载体之中,而作为主体的人不仅是文化的承受者,而且是文化的创造者。教师常常是以文化知识的代言人出现的,他一方面要把已经融解在个体身上的知识、经验、道德、修养等精神文化传播给学生,另一方面又要和学生一起不断接受新的外来文化的熏陶,在教学中共同激活和创生文化。
教师的文化水平影响教学水平,反之,教学水平又影响文化水平,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高水平的教学依赖于高水平的文化素质,这对教师来讲无疑是一种人生的挑战。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广泛的文化素养。现代社会以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标志,使教师面临许多问题,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课程综合化的发展趋势,教学改革的迫切要求,都需要教师们去钻研,去把握信息,有了这些基础,你还要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掌握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合理、巧妙运用各种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养成良好的教学科研的习惯,做一名高尚的文化使者。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也是文化的实践者,有时是学生的榜样,有时是学生的伙伴。有鉴于社会心理学的分析,教学气氛不是由教师做了什么,而是由教师与学生相处的方式和态度决定的。因此,在研究学习现象和学习规律的同时,在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成为民主式的教学领导,当学生对教学目标和方法取得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并达成一致意见的时候,教师就只需鼓励学生朝着教学目标奉献他们的力量。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恰恰如同向导一般起着引导学程、把握方向的作用,“教为主导”的着眼点就是为了“学得主动”,学是学生的主体活动,不可能由教师来包办代替,教学追求的目标和结果一定要由学生的学来体现。只有这样,教师角色才会更鲜明更突出更具有文化载体的内涵。
“教学作为一种文化过程只是一种内在的规定,它要求教师把这样一种内在规定作为自觉的追求,并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反复磨砾,不断提升,这样文化的教学才能逐步彰显出来,逐步成为一种自然的过程。”(江苏省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彭钢语)任何一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去不懈追求丰厚深刻的文化意识、文化视野和文化阐述能力,因为任何文化的载体一旦进入到教育这块神圣的领域,你必须进行最文化的教学,进行最有效的师生对话与互动,这是教学文化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
主要参考文献:
1.邵瑞珍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1993年11月版。
2.李秉德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4月版。
3.肖川著《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岳麓书社出版2002年6月版。
4.R·M·加涅著《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5.鲁洁主编《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3月版。
2003.8.2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