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著名漫画家板垣惠介曾经主张,“漫画最重要的就是人物塑造,只要能塑造出观众喜爱的人物,那么这部漫画就算成功了一半。”他是这么说的,也这样做了。他创作出的范马勇次郎成为了“地上最强”这一类的角色的(搞笑)范本,烈海王,愚地独步等配角也是各具特色,令人过目难忘。Gwen在第一部《蜘蛛侠:平行宇宙 Spider-Man: Into the Spider-Verse》中像芭蕾舞演员般的出场立刻抓住了我的目光,动画中的人物塑造也是除了几年前的《英雄联盟:双城之战 第一季 Arcane Season 1 》中的Jinx和Vi以外我最满意的,我对这个年轻的充满活力的女孩充满了期待,接下来的作品里,她会在索尼的超级英雄宇宙中成长为什么样子呢?
无论是Gwen还是mj,这些女性角色在那个年代被创作出来的时候,毫无疑问都是作为衬托男性角色的工具人而存在——典型特征是尖叫,闯祸,制造三角恋,被反派绑架,等待救援,因为男主角总得有一个或者几个肤白貌美大长腿的女友吧。当然,现在为了政治正确,可以给他配一个肤白貌美大长腿的男友,但是我从来没见过谁这么塑造男性角色的,哪怕是男性配角,因为纯工具人的塑造就必然要牺牲逻辑性,俗称ooc,而一个常常ooc的角色要么反响平平,要么差评如潮。主要角色得到差评会影响商业作品的销量,所以,当必须要有一个或几个工具人要ooc,为剧情的发展做出牺牲的时候,首选就是一向都“脑子不太好的”“总是做错事的”“情绪不太稳定的”女性角色,毕竟疯女人到处都是,实在不行还可以把人气低的女角色送进冰箱里,或者打断她的脊梁骨,再扶起另外一张漂亮脸蛋来做女主角。年轻女孩们不仅不是故事的核心,没有自己的独立故事线,甚至连面孔都是模糊的,说换就换,超级英雄宇宙中,真正做到了“女友如衣服”。
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哈利波特中的金妮,她和哈利的关系发展至今仍让我非常迷惑,我在盘点女性工具人的时候总是要提到她,这个角色的结局我归因为大部分观众都认为男主角最后必须要有个漂亮媳妇,其他的剧情发展都要为这个目的让步,因此,罗琳即使牺牲金妮这个本来大有可为的女性角色也要达到这个目的。大家可以对比一下哈金和哈秋关系的塑造,看看文学作品中的两人关系自然而然的转变之前需要多少篇幅的铺垫,以及,一个有血有肉的女性配角自己的故事线是怎么成型的。秋张这个角色算不上太讨喜,除了美丽的容貌似乎也没有什么显眼的优点,但至少这个角色本身的塑造是完整的。
除了哈秋关系,还有着墨更少更隐晦的GGAD的关系,当他们的情侣关系揭晓的时候,大家都觉得水到渠成而不是大为震惊或者一脸懵逼,就是因为这些改变是符合逻辑的,作者在塑造他们的时候是把他们当做活人而不是纯粹的推进剧情的工具来看待,这些人物的成长和关系转变是符合他们的性格的,在罗琳的笔触及不到的地方,人物和人物之间仍然在交流在成长。我们可以想象在书本之外的某处,这些人会根据自己的身份和性格合乎情理地活在某个地方,当作者需要他们出场的时候,他们并不需要特意做什么准备,而只是维持原本的样子展示给我们这些读者看就可以了。
艺术作品中的人物个性是不是越复杂越好,越贴近现实越好呢?我觉得不是的。大部分情况下,读者不是想要读什么鸿篇巨制,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写出来的令人越读越头疼,越读越对人性和现实世界感到失望的大部头作品注定只适合在小众范围内分享。实际上,在纯粹的商业作品中,某个时间段内,什么样的题材什么样的角色受欢迎,剧情大致应该如何进展都是有固定模板的,比如,没头脑和不高兴的双男主经典搭配,银发冷酷反派男子,暗恋男主/或被男主暗恋的无口女配,傲娇/娇蛮/病娇的妹妹,运动神经极其发达的邻家女孩,脾气很坏但内心善良的富家大小姐,实在是不胜枚举。因此,受欢迎的人物并不需要更“丰富”更“现实”,而是需要把自己受欢迎的那个点发挥到极致,甚至形成专属自己的“饭圈”,这样才会有人愿意为这个角色花钱。
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的生活都是迷茫的无趣的,甚至是毫无希望的,但是这种绝望是喋喋不休的祥林嫂似的温吞的,平庸的,惹人厌烦且毫无魅力的,如果你想要表达现实生活的残酷在创作时就要更用力一些,塑造一些被真正逼疯的角色,他们杀光了挡在自己面前的所有人,只为过上幸福的生活或者是让身边的人过上更幸福的生活,这样的角色一样受众甚广,所以你看,在漫画作品中的受欢迎的角色和现实生活中受欢迎的类型完全不同,甚至可以说,这帮动不动就发疯,性格特质极其突出,没有任何迷茫期且一出生就找到了自己要奋斗终生的事业的家伙们,才是最不现实的人,就因为他们绝对不会出现在现实中,所以才非常迷人。因此,我们在讨论动画角色的时候,不能以现实生活作为依据,因为纸片人本来就是为了实现“不现实的想象”而创作出来的人物。
接下来聊聊《蜘蛛侠:纵横宇宙 Spider-Man: Across The Spider-Verse》中的Gwen线。影片中,可以看到Gwen成长于一个单亲家庭,和即将升任高级警督的父亲相依为命。在一系列只要多说几句话就能解释清楚的误会之后,两人兵戎相见,Gwen不得不逃往其他宇宙——这就是故事的起因。我赞成很多观众的意见,就是Gwen视角来讲述纵横宇宙这个故事比Miles更合适,因为从父女矛盾——寻求解决方案——加入蜘蛛联盟——把好朋友Miles卷入事件并隐瞒了一些事情——和父亲和解——集结伙伴去救Miles,至少算得上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而Miles那边的故事,没头没尾,甚至就连促成故事发展的动机都没有。Miles的父母又扮演了刻板印象中的青少年追梦绊脚石角色,尤其是Miles的母亲,非常符合刻板印象中的对儿子保护欲过剩的母亲形象。第一次和Gwen见面,Gwen还没说什么呢,冲上来就是一句“请不要伤害我的儿子”,让现场的气氛变得无比尴尬。Miles的父亲就是那种非常常见的爱儿子在心口难开,无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只要他有一颗爱儿子的心,就永远可以促成父慈子孝的大结局。
有人可能要问了,那该怎么处理主角们的父母戏份呢?其实很简单,日漫在几十年前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尽量让主角的父母少出场或不出场就行了——所谓有妹有房,父母双亡。如果父母健在也没关系,日漫在“弑父”这方面比美漫可宽容得多,父母族人说杀就杀,再过一段时间这个角色还能洗白——甚至获得超高人气。我是真不明白为什么美剧和电影中的daddy issues那么严重,创作者们是真的不明白只要有“爹”这个存在,不管如何展现他关爱子女,青少年都根本爽不起来吗。“爹”的戏份那么多,说教意味那么浓,让观众在爽和不爽中反复横跳,这不就是搞人心态吗。
说回Gwen,女性角色和父权制家庭的关系不能像日漫中的男性角色那样直接开杀了事,这涉及故事后期的权力归属问题。弑父者理应得到成为“父”的一切权力,那么,做出弑父行为的Gwen就必须是她所在的故事线的第一主角。当Gwen的父亲拿枪对着她的时候,可以让她在反抗的时候“弑父”,但是这样设计的话,就意味着和父权制家庭的彻底决裂,她在后期甘当Miguel的手下的剧情就不合理——她应该直接自己建立新的组织——反抗暴政的革命组织而不是娱乐大众的乐队。无论是美漫还是日漫,我都没见过这样的女性角色,最多只是让被迫害的女性角色逃走,立刻去寻求另一个男人的庇护,成为这个男人展现魅力的垫脚石,她当然可以嘴上说着自己是坚强独立的,但我们都知道真相如何——纵横宇宙的编剧们正是这样做的。
选择Gwen这样的年轻貌美的女孩做主角的话,除了她和父母的关系,将不可避免地要讲述她和男友或者异性暧昧者的关系,这是一个大难题。Gwen要么听爹的话,要么不听爹的话,听爹的话就不是大女主,不听爹的话就很难得到主流观众的喜爱——毕竟大部分人一旦有机会还是很想做别人的爹的。如果Gwen甚至敢于拒绝或者反对深爱自己的伟光正的男友的意见或看法的话,那更是捅了马蜂窝了,男女观众都会网暴她。现在从论坛上大家的讨论来看,从来没有和Miles确认过恋爱关系的十六岁的Gwen即使是和同样热爱音乐的朋克蜘蛛侠Hobart 'Hobie' Brown / Spider-Punk稍微走得近了那么一点点,网上就迎来一片骂她不检点的声音,听说外网也是这样,看来朕的大清还没灭亡,甚至蔓延到了全世界。
如果要拍真的大女主戏的话,女主角的初始设定就该像日漫男主一样,有车有房父母双亡/定居国外,然后身边环绕了一大群十分讲义气的女性好友,大家一起去世界各地冒险,其间经历了各种生离死别,其中那个和女主角天天斗嘴天天打架但是不离不弃的家伙必须是个能力超群美艳绝伦的女孩,两人数次为对方落泪,为对方拯救世界,肤白貌美大长腿的男主角每隔几天就会出现在背景里喊加油。这样的故事,写出来是没什么问题,但是绝对不会得到主流社会的认可和喜爱的。
即使是Gwen这样人气爆棚的女性角色,制作组还是不敢直接以她为大主角创作故事,情愿用Miles视角讲一个无聊乏味无头无尾的家庭闹剧——顺便说一句,死了爹的徘徊者Miles比普通版Miles帅太多了,虽然用同一张脸,但是语气和气质简直就不是一个人了——男孩作为冒险电影的主角总是要稳妥太多。至于女孩的故事嘛,赚不到钱,导演不想拍,编剧不愿意写,同时大部分观众确实并不愿意看到一群女孩的冒险故事。这也从侧面证明了《英雄联盟:双城之战第一季 Arcane Season 1 》当年用女孩做双主角是多么大的创举,即使姐妹俩的导师/庇护者都是男性角色,但他们很快就都死了——其中一个还是标准的反派角色,所以双城之战无论如何也算是在女性角色塑造方面取得巨大进步的动画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