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这首《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村居
【朝代】宋 【作者】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人们经常会说“唐诗宋词”,那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唐朝的诗歌和宋朝的词。那有同学会问了,难道唐朝只有诗歌宋朝就只有词了吗?其实不是的,诗和词在唐宋以及后来的朝代都是有的,只不过诗歌发展的最鼎盛的时代是唐朝,而词发展的最鼎盛的时代则是宋朝,所以就有了“唐诗宋词”的说法。
说完“唐诗宋词”,我们又有一个疑问了。诗和词难道不是一种东西吗?答案是真的不一样。词是从诗中发展出来的,词最初被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要配着音乐唱出来的。哦,合着这不就是当时的流行歌曲吗?
对的呢!那问题又来了,歌词和音乐要怎样搭配,演奏出来才好听呢?其实古代的人真得很聪明呢!这个问题他们早帮我们想好了,我们通过词的名字就知道该用哪种曲调。不信,我们就一起来分析一下《清平乐•村居》这首词。
清平乐•村居这个题目中,清平乐是词牌名,而村居才是这首词的真正名字。那什么是词牌名呢?简单来说就是流行歌曲去掉歌词之后剩下的那部分音乐。所以,音乐不同,同样的词填进去,唱出来就有不同的味道。既然清平乐是词牌名,也就是一种音乐,所以这里清平乐读音乐的乐而不是快乐的乐!好了,我们一起来读一遍这首词的名字吧:清平乐•村居。
刚才我说过了村居才是这首词的真正的名字,所以聪明的你肯定猜出来了这首词要写的内容,对,就是写了农村的事情!那写了农村的哪些事情呢?是不是和前两首诗一样描写了田园的美丽风光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大家来看,这首词共有两段。在词中,一段内容称为“一片”。一首词一般会有两段,第一段叫“上片”,第二段叫“下片”。所以,我们读词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了哦,要不然,你跟人家说第一段写了什么巴拉巴拉说一堆,还没等说完呢,人家就要笑你不专业了!
那《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画面,表达了词人对农村那种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我真得太佩服辛弃疾了!只用了46个字,就让这五口之家的生活在纸上立了起来,好像就在我们眼前。最重要的是,这家老小还是不同的面貌和情态!
上片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这正是“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你们看,淡淡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而且点明了这五口之家的居住环境和地点。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这样优闲自得的画面。翁媪是老翁和老妇的意思。吴音是指当地的方言,这首词是辛弃疾当时住在江西省上饶这个地方时写的,那里当地人的方言是吴国的语言。我们汉语中有个成语叫“吴侬软语”,形容吴地的人讲话特别柔美,特别温软,听起来很动人。比如,是不是听起来特别温软动人呢?那喝醉了之后讲的相互逗趣的话岂不更加动人?“相媚好”在这里是指相互逗趣,闹着玩儿的意思。听了上面的解释,你了解了“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的意思了吗?也就是说“那含有醉意相互逗趣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说这话的一对白发老人是谁家的呀?”
你们看,这两句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打趣,亲密无间,那种和谐、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下片四句,写出了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没有力气锄地,也没闲着,就力所能及地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还不懂事,只知道任意地调皮玩耍,正躺在溪边剥莲蓬吃呢!最喜小儿亡赖中的“亡”读wu,亡赖这里不是骂人,而是指顽皮、淘气。所以不要读错哦!你们看,三个儿子,是不是每个人都不一样呢!好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下片的内容吧!“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其实,辛弃疾的这首词中还藏着一个妙处呢!你们来看,老夫妻俩在对饮聊天,三个儿子也在干着不同的事情。好多画面啊!可是你觉得画面散吗?是东一块西一块的吗?不是呢!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其实这首词中的一个字起了关键作用,那就是“溪”。 低矮的茅屋是靠近小溪的。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连用了三个“溪”字,让这么多画面的布局紧凑了起来。这就是关键词语的重要作用,你理解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