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之后,很难啃得动大块头名著了。那时候,明明比现在更忙,也更焦虑,却还是看了《红楼梦》,《战争与和平》,《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大卫•科波菲尔》等等许多书,甚至有的看得很细,最后毕业后草草统计了一下,居然也有两百多本书。
自己买的书,每次阅读到末尾,都会在末页空白处写下日期和名字,顿生感慨时,还会写一些文字。冬天在家,实在是无聊,便会翻出我那一箱子书,挑拣几本出来看,看到自己写眉批和末页上的日期,记录着年少的过往,总是会生出因心境变迁所带来的叹惋。那泛黄纸张上的眉批,总是带着岁月的痕迹,闯入视野之中,直接,坦荡,让你无法忽视。反而是电子屏幕上清一色的YYYY/MM/DD,总是需要我数一数时间,原来已经过去好几年了啊。
本科期间倒是看了《巨人的陨落》《安珀志》,《权利的游戏》(1-4本),《北境三部曲》,不过四年下来,居然不到两百本,真的是越活越回去了。有次抽奖中了一本《丝绸之路》,但没能静下心看完,最后送给了一个社会学系到学长,因为我觉得这本书和他很般配。
有些书我很喜欢,喜欢到爱不释手,反复翻阅。《红楼梦》前前后后看了有两遍,《三体》至少有三遍,每次再看一遍时,已然是另外一种心境。大部分的书,只看了一遍,如同人间一眼,匆匆而过,残留些许印象。那些大都是从图书馆借来的书,看完又还回去了。
有自己的工资后,买了一个kindle,用来看英文原著,一本《Secret Garden》却是阅读了许久,还未能竟。继而又用微信读书,有章节目录可跳转,实在比kindle友好太多了,虽然可调整为护眼模式,但还是没有墨水屏来得舒适。
四处漂泊的日子,不再轻易买纸质书。毕业时的课本送人的送人,剩下的卖给二手书店,2毛一斤。等我有一个自己的家,我定然要把这些年不敢买的书,统统买回去藏到书架上。于我而言,书非借而不读,是不成立的。只有自己的书,我才敢拿着笔涂涂画画啊。没有眉批的纸质书,除去第一遍,少了许多的惊喜啊。
虽然近些日子,书越看频率越少,但是,我却无法想象没有书陪伴的日子。大概就是高中母校所希望的那样,我让阅读成为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岭南•香雪•梅谓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见四方景,赏四时花,会四海友,等一个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