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沈尹默,我知道的并不多。在介绍他的文章中,我读到最多的,是他在书法方面的成就。当然,也有文章提到他曾担任过北大校长,"五四"时期,他还是《新青年》杂志编委。
在今年第4期《新华文摘》上,读到《沈尹默:心中自有尺度》一文,对沈有了更多的了解。他不仅书法好、学问高,而且品行高洁。特别是,文章中提到了陈独秀对沈尹默"一言之师"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https://img.haomeiwen.com/i22393204/451fb2271dca91f6.jpg)
故事的情节不曲折。主要人物有三个:刘三、陈独秀和沈尹默。知道刘三的人可能不多,他是杭州陆军小学的老师,喜欢舞文弄墨,和沈尹默是朋友。陈独秀从东北到杭州陆军小学当教师时,成了刘三的同事,两人志趣相投,互有往来。
沈尹默曾写一首五言古诗请刘三指教,刘三挂于壁上。一次,陈独秀在刘三处看到这首诗,并了解到沈尹默的情况。隔日,就兴冲冲地去拜访沈尹默。一见面,陈就自报家门,并直言不讳地说:“昨在刘三家看到你写的诗,诗做得很好,但字则其俗入骨。”
这就是陈独秀对沈尹默"一言之师"的大致经过。
沈尹默当时的反应,他在晚年曾告诉过学生戴自中:"此事虽已过半个多世纪,但情景历历在目。说实在,当时对我犹如一头棒喝,觉得刺耳。但转而一想,我用长锋羊毫,执笔不稳,我的字确实无力,有习气。"
一个是直接了当的批评,另一个是清醒的自我反省。这种批评与对待批评的态度,现在是很少见了。
光光有态度,其实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即使如此,现代人也很难做到了。)关键还在于知错就改的行动。沈尹默在陈独秀的批评后,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并以此督促自己更加勤奋地练习书法,持之以恒,十年磨一剑,终成一代宗师。
对陈独秀的"一言之师",沈尹默一直心怀感恩,不仅经常在朋友面前慨叹"没有陈独秀的批评,我就达不到今天的水平,也不会有如此高的成就,我得感谢独秀老兄。"而且几次在文章中提及此事,比如他曾在文章中写道:“不忘陈独秀一言之师,没有他的提醒,我的字可能还会媚俗到黑。”
这种对待批评的境界,是值得好好宣扬的。我们需要“一言之师”,更需要对待“一言之师”的这种态度。(2020050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