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拆书法RIA 训练营第二课
各位小伙伴,我是赵周。
在上节课里边我们讲了成人学习的理念,还记得吗?马尔这么多尔斯在成人学习三大公理,在此基础上可以区分三类学习者啊,你是哪一类?然后呢,讲了便签法的基本的运用,也尝试着写了便签,有什么感觉呢?觉得很轻松?还是看起来,做起来难呢?那这节课我们来说说,怎样重述知识,并由此来升级思维,
其实就是对I便签如何掌握的更好,更深入,从而帮助我们阅读致用类书籍的时候能做到更快,更准。
很多人问,怎么在电子书上做便签。 我就讲我自己的习惯。我在Kindle上看出很多书,但大部分都是兴趣类的,认知类的,休闲类的,因为读这些书不用做笔记,最多就勾选一下重点。对于要贴很多便签的致用类的书和有一些需要认真梳理的研究类书,我还是会读纸质书。因为便签法背后的理念是成人教育学,是强调自我导向的学习,所以对于这一类的阅读是百分之百的匹配。 同时用便签法锻炼出来的学习能力,也可以促进知识导向的,也就是学院式的学习。就像是你把俯卧撑练到100个,可能会发现引体向上也能多做几个了,所以其他类型的阅读或多或少都可以通过便签法,尤其是I便签的训练得到促进。
有特别多的小伙伴会问说,我担心自己会错过重点,或者会理解得不准确,怎么办? 很有代表性,解释一下,如果你开车上高速会不会担心错过出口?有这个担心很正常啊,但是每个经验丰富的司机都知道,高速公路的设计者,他很清楚这条路是为司机服务的,所以他不会故意跟你捉迷藏,他不会误导你走错路。相反,他会做足够多的指示牌,告诉你一下的出口还有多远,每一个出口的名字。提前10km提醒你一下,提前5km再提醒你一下,提前1km,提前200m都会有个指示牌来提醒你。
书的作者,起码是致用类书的作者,都会有类似的做法。他们希望你能快速的抓住重点,所以会安排很多的指示牌,可能是小标题,可能是黑体字,可能是图表,可能是案例,案例前后的说明,也可能多次强调。熟练的读者跟熟练的司机一样,知道作者精心设置的指示牌在哪里,并且也会根据自己的目的去开车。
我还说过,对于致用类和兴趣类的阅读,不必读完全书。能用上一点儿,就会值回百倍书价。就像是,有一条高速公路名字叫京港澳,从北京修到香港,而你完全可以只是从保定上路,开到石家庄,就下来。又比如,一个女孩子,不需要去认识所有的男人才找到最合适的结婚对象。 那我们看书也是这样的,只要你改变了学习的理念,就可以很容易的很快判断,哪一章可以跳过,那几页大概就可以,这一段才是需要细读的。致用类图书,如果你全部都是细读,特别像是新手开车上高速,我第一次上高速,我是全程都是紧绷的,就全身的肌肉都会非常紧张,很累,效果还不见得好,但经验丰富之后,状态就完全不一样,老司机可以谈笑风生,也不会错过任何潜在的可能的风险,而且他凭本能就能知道在哪还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
所以啊,只要找到一个你现在特想解决的问题,拿几本对应的致用类图书来练一练,很快你也能成为老司机。
有一些司机,虽然开车里程不少,但是他有些问题打从驾校出来就没有改过,多少年来他都没有意识到,这样,并不能让他成为优秀驾驶员。
类似地,看书除了更快之外,还要更准。刚才我们说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司机一样,你清晰目的之后,就可以开的更快,那更准呢?重点,就是突破重复知识的误区,避免在I便签中附会旧知,从而训练自己快速成为专家的辨析力。
拿出一张你最近写的I 便签,然后问自己一个问题,你写在上面的内容,是不是我不看这本书就知道的?那你可以一下我们的播放,去找出以前的一张I便签来问自己。 如果你发现上面写的内容不看书,你早就知道,那么你的学习其实是有附会旧知的习惯,这是个坏习惯。
多年前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挣了点钱嘛,说请我母亲吃顿好的。我们去了一个国际性的大餐馆,叫必胜客。当时服务员把披萨端上来的时候,老人家睁大眼睛看我,不这不就是大饼盖肉吗?我一时竟无言以对。
后面慢慢发现,其实无论是看一本新书,尝一种新食物,或者面对任何新事物,新知识,人们的这种,这不就是某某某吗?这种反应本质上是一样的思维模式,就是用已知“”去“附会”新知。 于是就以为自己看透了,读懂了。
为什么人们那么喜欢附会式的学习呢?为什么这么多人习惯于附会式的学习呢?
一方面,是因为人在遇到陌生事物的时候,会不适,会不舒服,心理学上叫“失调”。 这个时候,如果将陌生食物强行理解为 自己已经熟悉的事物, 那么就可以快速解决这种不舒服。 因此,人们会换容易忽视新知和旧知之间的差异。
另外一方面, 学院式学习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从小开始的这种归纳中心思想的这种训练,强化了人们附会的习惯。 所以,你会发现,在中国,越是受教育程度高的,自认为聪明,博学的人, 就越容易止步于附会。 附会的思维模式就会很容易体现在I标签上。 只要你的I便签上写的是,我不读这本书也知道的东西,那你很可能就是在附会旧知。
那有人可能会争辩说:“赵老师,那原文讲的就是这个。刚好我在这个领域,以前读过类似的书,看过相关的文章,我早就知道。这也不能因为我以前懂得多,就认为我是在附会旧知吧。”
但你必须考虑一个问题,就是有可能,恰恰不是你懂得多,而是,你对那个旧知,只是略知一二。 对新知呢,又一知半解。 所以呢, 才会满足于表面的,肤浅的理解,所以, 才会认为,哪跟哪都一样呢?
如果努力要求自己,对新的文章,有一个更准确的理解的话, 你在原文的表达方式中,案例呈现中, 它援引的资料中, 真的不能找到新的体系,新的要素,新的论证,或者新的打动你的信息吗?
什么意思呢?
就是,如果你的I便签重述出来,是你早就知道的知识, 那你没有得到任何新的学习啊,你没有学习啊。 你读书再多,也是在浪费时间。
中间举了一个吃最地道的羊肉泡馍, 吃起来的感觉,和在大西北餐馆吃到的羊肉泡馍,味道差不多。但是本地人却说,差别是很大的。(这让我想起来,很多时候,我吃不大出来食物之间的差别的)
所以, 要思考这个问题,两个事物,到底是一模一样,大致相同,还是天壤之别,取决于你对事物的熟悉程度。 你越是觉得哪儿跟哪儿都一样, 其实越能说明你对它懂得少。 而,如果你对细微区别敏锐的话,才能体现你的学习能力有多强。
对我们来说,能够发现披萨和大饼盖肉的相同之处,这不需要学习能力。但是,如果能够刻意去追问,二者的细微差别,才是学习能力的体现。
比如说,披萨和大饼盖肉, 他们的原料有什么不一样, 做法各有什么特色,为什么大饼盖肉只能卖10元,而披萨能卖几十块, 为什么披萨能在全球都能买到,而大饼盖肉只能在北方某些地区才有的卖呢?这些问题,都是在追问两者之间的细微差别。
学习能力越强的人,越能在多个维度,多个视角下,追问这种细微差别。
所以,如果能把附会的本能,去升级为“去界定新知和旧知这两者之间的细微差别”的反应, 就能够更深入,更敏锐,更清晰地来理解新知,同时,还加深了对旧知的认识。
第一次读了文章之后,写出第一张I便签。 把这张I便签当做跳板。嗯,也就是你读到书中的内容,你用自己的语言重述了下来,然后你审视一下发现:哎呀,我写的是我早就知道的东西。 这时候,你这个叫旧知。 这本身没有问题,想到旧知没有问题。
但是,接下来很关键的一步,就是要去 避免附会。 就是你需要这张I便签跟原文做对比,去刻意辨析二者的区别。这之后再写一张I便签。这就是在你原有的知识边界上,又有突破和延伸了。 通过辨析和追问,可以避免I便签常见的附会旧知,强化重述知识的能力,从而让我们对新知理解更精准,能够得到真正的学习,而不仅仅是走马观花,竹篮打水。好,避免常见误区。这是从消极方面来说的。
那从积极的方面来说, 具体要怎么做, 我们再给出具体一点的标准。一张好的I便签,最好具备这4点:诠释, 准确,清晰,致用。 它本质上是重述知识,理解知识的一种能力。
要点一:诠释
先说什么叫诠释,就基本上是用自己的语言,不用原文的语言。我们说过,如果摘抄原文,那只是动用短时的记忆,那很快就会忘记,而且也没有办法判断你理解的程度。但是用自己的语言诠释,会用多得多的认知,从而强化理解。
有些人在这一点上没有太大的难度,有些人则会觉得一旦脱离原文,我就不知道该怎么说了,那对这样的小伙伴我给个小建议:就是你想象着面前有一个人,你把书合上之后,你要讲给他听,你说这一段儿挺有意思的,这一段对我特别有用,你应该听听。 然后你就讲给他听。 这往往会打开你去重塑的思路。
如果这还让你觉得难, 那你就真的找一个人,然后去讲给他,千万不要拿着书照念,你要按照你的理解去讲,那这中间他会给你互动,他听不懂的地方,他好奇的地方,他觉得有意思的地方啊,或者他对上下文觉得难以理解的地方,他会问你,然后你会回答他,哎,经过这样的讲解和互动,你再写自己的I便签就会发现:要重塑就易如反掌了。
要点二: 准确
第二个要点叫准确。对原文的相关知识解读要准确。有些人在I便签会写很多,但是,写的大部分是私货。那啥叫私货呢?就是,他不是来自于原文,不是来自对原文的准确解读。很多内容跟原文只是有一点牵强的关系,甚至原文只是提了个影子啊,后面就全都是他自己在那儿发挥了,讲他的想法,都不是讲他的理解,而且讲他关于这件事儿的认知和想法。这叫信口开河,不叫重复知识。
你稍微关注一下的话,会发现很多在网络上,比如说你读一篇微信公众号文章,然后看下面的评论,你读一篇知乎上的推荐文章,或者一个回答,然后你看下面的评论就会发现:相当多的人有这个毛病。那篇文章本来是解决一个问题,就是作者也可能说了很多啊,然后很多人在评论里边却像完全没看这篇文章一样,只是就是自己的想法又扯了很多。 他完全没有理解,甚至都没有兴趣去准确的理解作者的意思。所以,强调一下:I便签尽可能的不要掺杂私货。
你说我讲述自己的理解难以避免,会加上加上一些自己的东西啊,注意:你的理解,是对原文的理解,只要你还是讲你对原文的理解,那么每个人有一些不一样,这是正常的,是在i便签允许和合理的范围内,但是如果你在I便签中加上一些自己的对这件事儿啊,就是跟原文基本没有关系啊,那么就不合适了。所以,要准确,不要夹杂私货。
要点三:逻辑清晰,文字精当
I便签写得多还是写得少,不重要,重要的是, 写得清楚明白,有条有理。在这个基础上,越简明越好。
这是对表达能力的挑战,不过你也可以看成是对表达能力的训练。 通常我们有一个规律,就是这个知识对你来说越新,那么你的I便签就越可以简明。
比如说, 你读了一段跟沟通有关的文章,讲的是对方有情绪的时候,如何跟他沟通?他告诉你,要认同对方的情绪,如果这是你第一第次接触类似的知识,你从来没有看到过啊,就是对方有情绪,你应该怎么办?你从来没有听过,那么你的i便签就可以写的非常简单啊,就是对方有情绪,然后我要识别他的情绪,然后要认同他的情绪,然后再解决问题就好了啊。
但是如果你之前在这个领域可能已经了解过共情的概念,或者你听说过要先解决情绪再解决问题,或者你听说过人要有同理心,或者你读到这儿想到了要换位思考,等等,也就是说你在这个问题上已经有着一些知识储备。那么估计你的I便签就应该要内容多一些。怎么讲呢?因为越是要深入啊,就是避免附会旧知嘛,你就要去细细辨析你现在看到的这个概念跟以往就是你能想到的那个类似的概念,细微上有哪些区别。 就是要做到文字精当,自然要求的文字量就会多一些。
要点四:致用
将原本的知识总结或者加工出明确的具体的操作方法或者建议的步骤,哎,就是你在原文当中要去这好处他的行动有关的啊这些词儿,这些字句。
然后呃,有的时候一本致用类图书,它直接就给你归纳了,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分别做什么对你就很简单,有的时候呢他没有那么清晰的回答,呃,你要自己去总结1234步,甚至呃你要去他的案例当中啊再去找呃怎么样具体去呃进行他的步骤或者行动的细节。他们总结出来,放到I便签当中。
这里你可以思考一个问题哈,在i便签中我们要求致用性就要写操作方法和行动步骤,而你还记得我们A2便签也要求有具体行动的,这中间的区别是什么呀?你可以尝试一下,自己思考一个问题。
这是I便签更高级的要求。通过这四条标准来帮助我们更加精进,不仅不附会旧知,而且更快更准确,不要信口开河,尽量能够提炼总结出操作方法和行动步骤,以此更好的跟A1便签过去的经验来对照、反思并指导A2便签落地的应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