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看到有人描述他的见闻:一个女人在饭店里点餐后在等餐的过程中,酒店的服务员犯了什么错被这女人狂骂,最后酒店经理出来,女人不依不饶,然后酒店经理说:“您真是太象麦克白夫人了”,女人突然气消了说:“你过奖了……”
因为英文阅读能力为零,所以我就去看了朱生豪先生翻译的《麦克白》。
看之后才明白,没文化真可怕,被骂了都不知道啊,见过骂人不带脏字的,头一回见着骂人骂得如此文雅的,看来还是要多多学习莎士比亚呢……
书归正传,我们今天透过《麦克白》来聊一聊人类的恶从何处来;聊一聊环境对一个人的作用;以及聊一聊为什么我们要成为好人。
《麦克白》是莎翁经典悲剧,根据古英格兰史学家拉斐尔·霍林献特的《苏格兰编年史》中的古老故事改编而成。这部剧在一开始的时候就通过军曹描述了麦克白在平叛过程中的遭遇的残酷血战……
“命运也象娼妓一样,有意向叛徒卖弄风情,助长他罪恶的气焰。可是这一切都无能为力,因为英勇的麦克白——不以命运的喜怒为意,挥舞着他的血腥宝剑,象个煞星似的一路砍杀过去……”刚刚取得了胜利之后,紧接着“挪威的旌旗在那边的天空招展,把一阵寒风煽进了我们人民的心里……开始了一场残酷的血战,后来麦克白披甲戴盔,和他势均力敌,刀来枪往,奋勇交锋,方才挫折了他的凶焰,胜利终于属于我们所有……”
经历过这种残酷的战争的人,即便取得了胜利,也需要长时间的休养,在中国古代对这件事就非常重视,《道德经》中明确地讲: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意思是说,如果在战争或争执、辩论等等对峙的状态中,一旦取胜了就非常开心,那么这样的人是“乐杀人者”,这种“乐杀人者”是不能得志于天下的,就象麦克白一样,一旦得了天下将会带来更大的杀戮,更多的破坏,所以战胜之后,要以“丧礼处之”,意思就是要沉静下来,祭奠你所经历的一切,也要知道你所取得的胜利是太多的其他人用生命换来的,别太高兴了,高兴会让你冲昏了头脑,陷入自恋状态,因此杀人越多,越应当“以悲哀泣之”,战胜则必定要以“在丧礼处之”。
从心理学上来讲这段话也是非常有道理的,参加过残酷战争的人,很多人会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在日常生活中会表现得更敏感,也更焦虑,在这种躁动的情况下,如果再处于躁动的氛围中,比方说战胜了欢呼雀跃,热烈庆祝,被奉为英雄之类的,那么就会形成不良刺激,然后会有自我夸大感,而这些从战场上下来的人,当他们开始进入现实生活,就会发现很多无法适应的地方,一方面是因为军旅生活多年,无法适应社会生活,一方面是因为战争所造成的精神损伤,需要慢慢修复。
但是人们往往因为他们被提高到“英雄”的位置,又会不自觉地对他们附加更多的对英雄人物的幻想和要求,结果直接导致幻觉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这种落差又导致内心的挫败感激增,于是“创伤后应激障碍”就更容易发作。
比如美国在越战结束之后,士兵回家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但很快一切都归于平静,士兵内心的伤痛尚未恢复,又要面对因环境改变而不能快速适应现实生活的巨大落差,于是大规模爆发了“创伤后应激障碍”。
所以老子认为,大规模的战争之后,即便战胜也要以丧礼处之,让人们的心灵有一个平静的恢复期,哀悼期,参战的人不会因为自己的英雄事迹而自高自大,这有利于这些从战场上归来的人们,让他们能够有机会慢慢以自己的节奏来适应现实生活,而家人也不会因为“英雄”的名号而附加过度的幻想,认为“英雄”无所不能,这样在每一个人都能够平静面对现实生活,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不至于大起大落,毕竟狂躁的心需要一个缓慢恢复的过程。
而麦克白悲剧人生的起点正是从他经过艰难的战争,并取得了胜利开始的。
三个女巫的出现,其实是麦克白内心情绪情感变化的隐喻,她们称呼麦克白为“葛莱密斯爵士”“考特爵士”“未来的君主”,这三个称呼暗示了麦克白内心深处的野心在膨胀——“葛莱密斯爵士”是麦克白参加战争时的称号;“考特爵士”是麦克白战胜之后国王应当会给予赏赐;“未来的君主”则代表着麦克白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内心处于躁动状态,自视颇高,野心迅速膨胀,这是麦克白内心深处的渴望,也是他贪婪的欲望。
所以当麦克白在被封为“考特爵士”之后,他内心深处泛的是恐惧——“为什么那句话会在我脑中引起可怖的印象,使我毛发悚然,使我的心全然失去常态,怦怦地跳个不停呢?想像中的恐怖远过于实际上的恐怖;我的思想中不过偶然浮起了杀人的妄念,就已经使我全身震撼,心灵在胡思乱想中丧失了作用,把虚无的幻影认为真实了。”
这是麦克白内心深处的读白,他其实被自己的贪欲震惊了,一个沙场上的盖世英雄不会为了杀一个敌人而“全身震撼”,也绝不会“心灵在胡思乱想中丧失了作用”,唯一能够让他产生这种感受的是因为“我思想中不过偶然浮起了杀人的妄念”中的妄念带来的,这个妄念所指的就是杀死国王——他的表兄邓肯,这个他最不应该杀死的人——使他得到荣耀、认同的亲族,因此这样的妄念,这样贪婪的野心才让他感受到了“想象中的恐怖远过于实际的恐怖”。
所以班柯说:“魔鬼为了要陷害我们起见,往往故意向我们说真话,在小事情上取得我们的信任,然后在重要的关头我们会堕入他的圈套”
“魔鬼”就是内心的贪婪和野心,而“圈套”则是贪欲和野心而引发的幻相,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的痛苦,对于麦克白来说就是成为国王,以及陷入为了获得荣华富贵而付出的心灵折磨的代价。
为了追求这个幻相,才有了整个悲剧。
而班柯之所以会如此冷静,是因为班柯不是这场战争的领导者,所以即便班柯也在幻想成为无数君王的始祖,但是却有着基本的对贪欲和野心所产生的幻觉的抵抗力。
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会有期望,然而所有的期望都是痛苦的根源,因为人类很容易对期望产生执着,而只要我们对期望稍加执着,期望就会转变为欲望,事实上“期望”一经产生就变成了“欲望”,只不过“期望”是一个比较文雅的骗局而已,在追逐欲望或都说在实现“期望”的过程中,绝大多数人都会失去理智,恶由此产生。比方说麦克白和他的夫人。
麦克白经历过一场战役后,一跃成为拯救了苏格兰的英雄,于是他产生了幻觉,认为自己终将成为苏格兰的国王,然后他几次想要跟班柯倾诉一下,都被冷静理性的班柯泼了冷水,无人倾述的他,终于把自己的幻觉告诉了妻子——麦克白夫人。
这跟我们现实生活是一模一样的,当我们内心藏着期望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会讨厌那个泼冷水的人,而去亲近那个让自己感觉舒服的人——你让一个人努力工作,这个人会恨你,厌弃你,但你教会他装傻、偷懒,他就会认为你是一个好人,事实上不过是无智的傻人遇到了狡诈的小人而已。
《弟子规》里有一句话叫:闻誉恐,闻过欣,直量士,渐相亲;闻誉乐,闻过怒,损友来,益友却。意思是说如果你身边没有能够对你人生有助益的朋友,是因为你总喜欢被赞美,被宠爱,老想让人哄着你,所以恶友就来了,而那些对你人生有助益的贵人、直量士就会远离你。
在我接触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之后,我发现年轻的新一代人们很多人太喜欢跟哄自己开心的人在一起,因为他们从小到大都是被父母哄大的,所以无法忍受别人告诉他“要努力工作,要敬业”,而是喜欢跟教会他们贪婪、攀比、爱慕虚荣,享受生活,甚至放纵情欲、过着声色犬马生活的人在一起,然后拼爹不成再生抱怨,然后挫败,然后患心理疾病。
这其实跟麦克白一样,他喜欢跟妻子在一起共谋,因为妻子能够滋养他的幻觉,让他感觉自己是伟大的君王,感觉自己所幻想的一切都是真的。
这种真切甚至在邓肯宣布立自己的儿子为王储的时候,麦克白内心都在想:“肯勃兰亲王!这是一块横在我的前途的阶石,我必须跳过这块阶石,否则就要颠仆在它上面。”于是他急切地跑回家找妻子来证实自己的幻觉,解决这个绊脚石,实现自己的欲望……以至于跑得飞快,连快马加鞭试图赶到他的前面来祝贺他的邓肯都远远落在他的后面。
佛法中有一句话叫“远离恶友”,这个“恶友”不单指朋友,事实上包括了我们身边的所有人,甚至包括了父母,当然也包括了配偶,“远离恶友”的意思是要我们守护自己的心,不要受到任何不良外界环境的干扰。
所以麦克白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娶错了老婆,他给塑造自己非常不良的生存环境;最大的错误就是他去到品行不端的妻子那里寻求认同——因为他不敢面对幻觉破灭产生的挫败感,而他的自恋的幻觉又在战争胜利中受到了滋养,他觉得自己是苏格兰的英雄,这让他进入了狂躁的状态。
而麦克白夫人是一个典型的功利主义者,为了获得利益她什么都可以付出,她甚至有可能是反社会人格障碍者,用她自己的话说:“我曾经哺乳过婴孩,知道一个母亲是怎样怜爱那吮吸她乳汁的子女;可是我会在它看着我的脸微笑的时候,从它柔软的嫩嘴里摘下我的乳头,把它的脑袋砸碎……”
虽然她未见得这样去做,但是通过这段话,可以知道她是一个会不择手段地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的人,在她的眼里,自己哺乳的婴儿既不是“他”,也不是“她”,而是“它”。
讲到这里,想起中国古人的一句话“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女人要格外重视德行的培养,如果不能有才华,没有关系,只要德行好就可以。德行好的女人至少不会成为“麦克白夫人”,不会亲手葬送自己和丈夫的人生。
所以如果麦克白夫人象班柯一样冷静、理性,象班柯一样有道德责任感,那么麦克白成为“未来国王”的幻觉就无法得到滋养,不会得到助力,他躁动的心会安宁下来,欲望也不会使其丧失理性,毕竟麦克白在弑君之前是曾经后悔过的,他说:“我们往往逃不过现世的裁判,我们树下血的榜样,教会别人杀人,结果反而自己被人所杀;把毒药投入酒杯里的人,结果也会自己饮鸩而死,这就是一丝不爽的报应……邓肯秉性仁慈,处理国政,从来没有过失,要是把他杀死了,他的生前的美德,将要象天使一般发出喇叭一样清澈的声音,向世人昭告我弑君的重罪……我们还是不要进行这一件事吧。他最近给我极大的尊荣;我也好容易从各种人的嘴里博到了无上的美誉,我的名声现在正在发射最灿烂的光彩,不能这么快就把它丢弃了。”
然而他仅存的理性无法得到麦克白夫人这个贪婪、残忍而又疯狂的女人的支持,因为这一切只是他的名誉,不是她的名誉。麦克白夫人象所有的反社会人格者一样擅于操控,以至于当欲望野心与这样的环境因素相结合后,使得麦克白的行为就象命运注定一样——他杀死了表兄国王邓肯,弑君篡位成为苏格兰的王。
至此恶产生的两个因素显现出来——一个是由期望而生的贪欲;一个是由环境因素、心理失控而产生的对恶行的推动和实施。
如果麦克白不但没有受到嘉奖,反而受到了贬抑,也许就不会有后来的悲剧;如果麦克白能够多跟班柯亲近,也许也不会有后来的悲剧;如果麦克白娶的一位善良的女人,也许也不会有后来的悲剧;如果麦克白娶的一位道德水平比较高的女人,也许也不会有后来的悲剧……如果麦克白没有参加这场战役,没有取胜,没被当成英雄,甚至如果这场战役没有这样艰苦,也许麦克白就不会陷入这样狂妄的幻相,这样也就不会有整部悲剧。
莎士比亚确实是伟大的戏剧家,他对人性的观察非常精准,对人类心理的变化非常细致。
《麦克白》真正让我触动的其实并不是他杀人前的心理变化,而是他和他的妻子杀人后的变化。
麦克白在弑君之后的第一个变化是“我想要说‘阿门’,却怎么也说不出来,我为什么说不出‘阿门’两个字呢?我才是最需要上帝垂恩的,可是‘阿门’两个字却哽在我的喉头。”
第二个变化则是“我仿佛听见一个声音在喊:‘不要再睡了,麦克白已经杀害了睡眠,’……麦克白将再也得不到睡眠!’”
第三个变化是“我不高兴再去了;我不敢回想刚才所干的事,更没有胆量再去看它一眼。”
这三个变化其实意味着麦克白的精神世界已经全面崩溃。“阿门”之所以再也说不出来了,是因为上帝与我们的心在一起,而这个心不是指所有的心,其实专指“良知”,当麦克白再也说不出“阿门”时,是意味着他很清楚自己丢失了良知。“良心上负着重大的罪疚和不安;我把我永生的灵魂送给了人类的公敌”。
人类的公敌指象魔鬼一样的贪欲。
而当他说“麦克白将再也得不到睡眠”,是因为睡眠是清白的,心无垢染的人往往夜梦吉祥,因为睡眠是“疲劳者的沐浴,受伤的心灵油膏,大自然的最丰盛的菜肴,生命盛筵主要的营养”,而杀死表兄邓肯国王之后他再也无法面对内心深处的恶,因为灵魂已经沾上了鲜血,受伤的心灵再也无法得到修复。
而他之所以不敢再去,则是因为这是他无法面对的记忆,他没有胆量再看一眼,因为麦克白此时还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恶人,但是他和他的妻子陷入了恶行的第三个起源——欺骗和自我欺骗。
当一个人陷入欺骗和自我欺骗的时候,这个人就失去了反省能力,失去了改过的能力,虽然日常生活中我们绝大多数人不会犯象麦克白一样严重的错误,但事实上当我们违反了良知的时候,也会象麦克白一样难以入睡、不敢回忆、然后也会象他一样不断地进行欺骗和自我欺骗。
我经常遇到个案说:万老师我觉得我就是个恶人,所以不我敢见你。
我不会审判任何人,所以你其实不敢见的是你自己,你无法面对自己内心的恶,你很清楚你是无法被自己原谅的……而不是无法被我原谅的,因为我是否能够原谅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面对你自己的内心,你能不能原谅你自己。
有一个个案跟我说她小的时候被哥哥性骚扰,我说“那你哥哥的婚姻肯定特别不好。”她说:“是的,我哥哥的婚姻特别不好。”
我们经常以为我们忘记的事情,其实从来没有忘记;我们经常以为能够原谅自己的事情,其实从来没有原谅。
最常见的是我表示能理解,能原谅个案,但是个案自己无法原谅自己。
这时自我欺骗就会上演了,为了获得灵魂上的安慰,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象麦克白夫人一样“我们干这种事,不能尽往这方面想下去,这样想着是会使我们发疯的”,这句话在这部剧里出现过几次,几乎是完全一样的台词。
这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干的事——假装一切没有发生,假装一切都不是我干的,这其实是自我欺骗。
所以我经常会遇到一种人,他们说:“万老师我最近这些年记忆力越来越不好了,特别容易忘事,尤其以前的事都想不起来了……”他们没有脑外伤,也没有阿尔茨海默症,而且他们想不起来的事情一般都是他们自己做错的事情……事实上他们象麦克白一样“我不敢回想所干的事”,所以他们实际上选择的是刻意的遗忘。
但是,人类无法真正忘记自己所做过的事情,即便你是阿尔茨海默病也是一样,阿尔茨海默病只是脑损伤造成了记忆力无法读取,但内心深处并不会真正的遗忘,所以他们偶尔还是会想起来一些事情。
只不过悲哀的是因为擅于自我欺骗,所以就会没有反省能力,然后不断地犯同样的错误,而无法改变。
就象麦克白和他的夫人一样,虽然杀害了邓肯之后,他们痛苦过,但是自我欺骗掩盖了痛苦,于是又一连串地杀了很多人,只是为了掩盖他们弑君篡位这件事。
而且自我欺骗会让人变得无比愚蠢,他以为别人不知道的事情,以为他们掩盖得很好的事情,事实上几乎每一个人都知道。
邓肯的儿子马尔康说:“假装出一副悲哀的脸,是每一个奸人的拿手好戏。”
另一个儿子道纳本说:“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人们的笑脸里都暗藏着利刃;越是跟我们血统相近的人,越是想喝我们的血。”而在麦克白的庄园里,跟他们血统相近的人只有麦克白,他们的父亲是麦克白的表兄。
麦克德夫说:“怕只怕我们的新衣服不及旧衣服舒服哩!”
班柯说:“你现在已经如愿以偿了,你得到这种富贵的手段恐怕不大正当。”
所以事实上,当一个人做恶的时候,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天下每一个人都知道麦克白弑君篡位,只是他以为自己掩盖得很好,以为别人不知道而已。掩盖恶行是恶行发展下去的重要原因。
直到麦克白杀死了班柯的时候,他们夫妻内心的不安已经无法掩盖了,麦克白的夫人说:“我们的目的虽然达到,却一点不感觉满足。要是用毁灭他人的手段,使自己置身在充满着疑虑的欢娱里,那么还不如那被我们所害的人,倒落得无忧无虑。”
而麦克白说:“在忧虑中进餐,在惊恐的噩梦中谑弄睡眠,我们的心灵把我们磨折得没有一刻平静的安息”
于是麦克白看到了幻相——被杀死的班柯的鬼魂出现在他的宴席上。
“以不义开始的事情,必须用罪恶使它巩固”直到精神崩溃,心理疾病爆发——这就是不断地欺骗和自我欺骗带来的恶果,恶由此处得以继续发展壮大。
“他将要藐视命运,唾斥死生,超越一切的情理,排弃一切的疑虑,执着他不可能的希望;你们都知道自信是人类最大的仇敌。”
麦克白从战争中的焦虑,发展到战争胜利后的躁狂,再发展到弑君篡位后的自我膨胀,他所拥有的自信已经不再是健康的自信,而是狂妄的自负、自恋,这也意味着麦克白进入人生最暴力,最狂躁的阶段。当一个人开始狂妄自负,陷入自恋的幻觉的时候,他会变得格外敏感,时时处于防御状态,你可以说他患上了“创伤后应激障碍”,但这更象是为麦克白开脱罪行,因为导致他“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不是战争,而是背叛亲族,弑君篡位。
正因为如此,此时的麦克白害怕他所掩盖的东西被发现,害怕幻觉破灭。而他对生命的漠视一方面会造成大面积的杀戮、破坏,另一方面其实也反映出他开始渴望死亡。
于是在莎翁笔下,苏格兰变成了“我不敢多说什么,现在这种时世太冷酷无情了,我们自己还不知道,就已经蒙上了叛徒的恶名;一方面恐惧流言,一方面却不知道为何而恐惧,就像在一个风波险恶的海上漂浮,全没有一定的方向……每分钟都有一次叛变,谴责他的不忠不义……”
这时恶虽然比以前更为炽盛,但已经进入了强驽之末。
于是麦克白夫人在睡梦中说出了实情,讲述了他们如何杀死了邓肯,如何杀死了班柯,并且每天在梦中不断地洗手。
而麦克白在最后与他杀害了全家的麦克德夫狭路相逢的时候,他说:“我在一切人中间,最不愿意看见你……我的灵魂时沾着你一家人的血,已经太多了。”
人类就是如此,一旦做恶,那血绝不是沾在手上,而是沾在灵魂里,手上的血可以洗掉,但灵魂里的血永远也无法清洗。
所以释迦牟尼佛在2500年前就教育人们要“善护念”,灵魂的洁净比任何洁净都更重要,而言语和行为则是灵魂的代言人,你拥有什么样的言语,什么样的行为,就拥有什么样的灵魂,不管我们笑得多么无辜,多么可爱,灵魂的深处只有我们自己知道,自己面对,所有的伪装都是没有意义的。
当麦克白夫人精神处于崩溃状态下的时候,她一会儿陷入自我欺骗,一会又描述真实事件,“这两只手再也不会干净了吗?”——这是一句多么悲伤的叹息,所有的痛苦、悔过都在这一句叹息里,然而仅仅因为她不断地自我欺骗,所以到最后死亡到来的时候都无法得到救赎。
“良心负疚的人往往会向无言的衾枕泄漏他们的秘密,”
我的个案中也有很多人反映了这样的的规律,一个人如果内心很暴力,那么就会在梦中经常追杀别人;一个人如果内心隐藏了太多的恶,就会被别人追杀。曾经有一个案严重到当对面走过来两个人的时候,他就会害怕自己被刀砍,事实上他无数次的地幻想冲砍过别人。
恶是无法隐藏的,自我是无法被欺骗的,只有真诚的认错,真诚地改过,在内心深处才会发生本质的改变。
“他自己的灵魂都在谴责它本身的存在。”
“我已经活得够长久了;我的生命已经日就枯萎,像一片凋谢的黄叶;凡是老年人所应该享有的尊荣、敬爱、服从和一大堆的朋友,我是没有希望再得到了,代替这一切的,只有低声而深刻的诅咒……”
当事情发展到这一步的时候,麦克白和麦克白夫人都在强烈地渴望着死亡,对于他们来说,活着本身就是惩罚,已经不需要额外的惩罚了,而死亡对于他们来说则是幻想中的解脱,并且也只是“幻想中的解脱”而已,这样的灵魂在死后依然无法安宁,还是会沉浸在这样痛苦的悔恨与折磨中。
所以当麦克白听到他的同盟麦克白夫人的死讯的时候,他没有任何的痛苦,也没有任何的怜惜,他说:“她反正要死的……人生不过是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和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
在麦克白和麦克白夫人内心深处,他其实是在后悔的,虽然他没有说出来他痛苦,他的后悔,一直在隐藏,在掩盖,但是他嘲笑着自己和麦克白夫人的愚蠢,认为他们的人生不过是愚人所讲的故事,找不到任何一点意义,这其实代表了他内心深藏的悔恨。
他难道没有憎恨过麦克白夫人吗?正是她的野心和欲望操控了他,她所给他的所有建议全部是毁了他的建议。
虽然剧本里没有描述,没有表达,但事实上麦克白一定会憎恨厌弃他的夫人,他的人生中如果没有她,也许一切都有机会改变,毕竟他经历了战争,他被自己的野心和情绪控制都是有心可原的,而她没有,有的只是贪婪,只是野心和狠毒,没有麦克白夫人,也不会有麦克白的人生悲剧。
麦克白最后的话其实才是警醒世人的重要人生感悟——“愿这些欺人的魔鬼再也不要被人相信,他们用模棱两可的话愚弄我们,听来好象大有希望,结果却完全和我们原来的期望相反。”
欺人的魔鬼指的就是充满贪欲的野心,那些“模棱两可的话”就是指由野心欲望激起的幻相……
有人问我,“万老师,为什么我就不能过我想要的生活?”
因为你的心被贪欲和野心欺骗了,你总是用错误的方式去试图得到正确的东西,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听起来好象大有希望,结果却完全与你的期望相反”是我们日常经常体验到的东西。
要知道这世上一切痛苦都是由期望而起,一切恶都是由对期望的执着而产生的贪婪的野心而起,一切恶的发展都由欺骗和自我欺骗助燃,一切恶的壮大都是由自负狂妄而烈焰烹油,一切恶的毁灭都是由真诚的忏悔改过开始。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一个人的身边有“诤友”,恶就会迅速消灭或改变,不会发展壮大。
《孝经》说: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诤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天子有七个敢于直言进谏的臣子,那么天子就不会失天下;诸候如果有五个敢直言进谏的臣子,那么就不会被灭国;大夫如果有三个敢直言进谏的家臣,家就不会灭亡;士如果有敢直言进谏朋友,就不会身败名裂;父亲如果有直言进谏的儿子,就不会成为一个不义之人,所以当父亲有错的时候,儿子必须敢于直接指出父亲的错误,当领导有错的时候,每一个臣子或员工都应当敢于指出领导的错误,否则盲目的遵从父亲的指令,让父亲陷于不仁不义,怎么能说是孝呢?
只不过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把孝顺当成为“盲目遵从”,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都把爱当成了盲目赞同,这是非常悲哀的事情。我们都太喜欢哄我们开心的人,而不喜欢“诤友”,毕竟直言进谏会直接刺破我们自恋的幻觉,远不如那幻觉被认同来得舒服。
所以回到本文的开头,那经理的意思其实是“您彪悍的人生真是具备了麦克白夫人的愚蠢、贪婪、暴力、恶毒,残忍……等等,啊……”
而想要不过这样彪悍的人生,就要学会放下野心和贪欲,不被期望所迷惑,学会珍惜那个敢于对你直言进谏的人。
���ad7�u�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