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1日晚,大年初二,龙年春节的喜庆气氛正浓,寻亲17年的荷兰华裔小伙苟永明回到四川攀枝花米易县,终于见到了失散已30年的妈妈。2月15日,他又辗转来到江苏徐州睢宁县,见到了父亲的亲人们。至此他17年的万里跨国寻根之旅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苟永明本名高庆松,小名高洋,他的亲生父亲是江苏徐州人,亲生母亲是四川米易县人。1994年11月的一天,在成都火车北站的街头,3岁的苟永明与亲生父母不幸走散了,当时他正随父母从江苏徐州出发到成都探亲。
我想在这趟旅途中,最初小小的他天真无邪的眼睛里满是好奇,一路上父母呵护着他,他很快乐。可他怎么也不会想到接下来他的人生之路将面对怎样突如其来的转折,一家三口的生活将怎样被命运的利刃骤然斩断无情改写。再见已是30年后,既有母子重逢的悲喜交加无以言表,亦有父子阴阳相隔的怅然遗憾。身为局外人,我们只能长叹一声:命运啊命运!这都是命啊!
他的护照信息显示,他的出生日期为1991年12月6日。“12月6日是我被送到福利院的日子。”1994年12月6日,他被好心人送到福利院之后,取名叫“苟永明”。“那年是狗年,所以给我取姓‘苟’,我也回想不起自己本来姓什么,为何被送到福利院已经完全没有记忆了。”
是啊,一个三岁的幼儿,加之与父母走散后的惊恐,突然面对全然陌生的环境和人,你又能指望他小小的脑袋里留存有多少记忆呢?
1996年8月20日,他被一对心怀大爱的荷兰夫妇收养,随养父母定居在马斯特里赫特,一座靠近比利时和德国的历史名城。善良的养父母保留了他的中文名拼音“Gouming”。
他是不幸的,因为小小年纪就与亲生父母走散,现在如一片柔嫩的树叶,随海浪漂到了异国他乡。但同时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没有被人贩子拐卖,养父母待他很好,得到了他们精心照顾的苟永明很快融入了当地的生活。一颗来自华夏的种子以它无比的韧性就这样在“风车之国”“郁金香之国”深深扎下了根,茁壮成长。
苟永明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他进入荷兰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莱顿大学,学习语言学专业,先后攻读了本科和硕士。后来他又在加拿大顶尖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毕业,并留在加拿大工作,现在从事AI语音识别方面的工作,待遇优厚,也有了女朋友。当初满口四川方言的小男孩,现在是一个温文尔雅、眼神清澈的大男孩。那颗小小的来自东方的种子终于长成了一棵美丽粗壮的大树,是东西方优秀的文明滋养了它。
郁金香有一个花语是“博爱”,养父母的思想和行为也完美契合了这个花语。大约10岁时,他就知道自己是被养父母收养的。在荷兰,养父母还常带着他与四五个同样收养福利院儿童的家庭来往玩耍,为的就是让他知道自己来自中国,知晓自己的身世,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养父母一直很支持我寻找亲生父母,他们觉得我幸福、开心就好。”
2007年他同养父母一起回到四川成都旅游,希望去小时候生活过的地方看看。遗憾的是福利院已搬走,原来的地方完全变样。这一次,他们没有找到任何资料,最后带着遗憾回到了荷兰。
渐渐地,苟永明有了寻找自己亲人的想法。“如果你丢了一个孩子,你肯定一辈子都会想这个孩子,这也是我寻亲的一个想法。我觉得为了亲生父母,应该去做这件事,我也希望弄清自己的身世。”感谢养父母博大无私的爱,把他培养得如此善良。为亲生父母着想,同时又想查清楚自己的根在哪里,这是一个头脑清醒明明白白活着的好孩子。
第一次回中国时,由于听不懂中文,交流很不方便。2008年开始,他每周末在荷兰一个中文学校学习中文,并利用业余时间打工挣钱,为的就是以后继续寻亲。经过五年的学习,他用中文交流基本没有问题了。
2012年2月16日,苟永明通过网络在宝贝回家网站登记寻亲。7月21日,他再次回到成都寻亲,《成都商报》对他寻亲一事进行了报道,让更多人关注到他。
2016年苟永明又回到四川寻亲,这次他带着刚被领养到荷兰时养父母拍的一段视频,并*去了德阳和绵阳寻找,求助当地媒体帮忙扩散,无果。2016年3月7日,《成都商报》再次对他寻亲一事进行了报道。
一个孩子漫长而又艰辛的寻亲路终于在2023年有了令人欣慰的结果。苟永明特别想知道他真正的出生日期。志愿者与其家人确认:苟永明的农历生日是1991年10月12日,公历生日1991年11月24日。
苟永明走失后,父亲在成都火车站找了好几天,后来不甘心又在成都找了三年无果,最终只能无奈回到江苏徐州老家,几年后郁郁而终,带着永远的遗憾离世。
他走失后,他的母亲后来也和父亲走散了,被人收留生了一个儿子,但又被赶出来。母亲又再嫁,又生了一个女儿。她太过思念走失的儿子,又历经生活的磨难,精神受到刺激。但30年后见到失散的儿子,她的嘴里不断地说着:“我的洋洋,我的洋洋……”
苟永明告诉记者,这段人生经历是一份特殊的缘分。“没有什么遗憾的,也不会有如果我没有走丢会是怎么样的想法。我觉得这是过去,人要往未来看,往前走。”他是一个有着阳光健康心态的好孩子,今后属于他的未来必定是美好的!
从三岁的孩子到三十多岁的有为青年,三十年漫长的岁月,从中国成都到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再到加拿大,从东半球到西半球,万里之遥,跨越山海,飞越时空,这是一个根在中国的孩子感人的寻亲之旅,亦是寻根之旅,是一个东西方人民用大爱书写的感人故事!苟永明,你是不幸的,但你又是何其幸运!愿你今后的人生之路洒满阳光 ,只因有那么多人的爱照亮了你的回家之路,深厚的中国情结早已深深根植在你的生命里。欢迎回家,孩子!
自古以来,根植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寻根意识一直都在,它是如此真实而又强烈。新加坡电视连续剧《小娘惹》中有一个情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陈老太太为了给自己的孙子陈锡选出合格的娘惹媳妇,就对姑娘们进行了厨艺、绣技的考查。考查绣技的时候,她让姑娘们绣两个中国字。
不识字手又被热油烫伤的月娘就绣了黄家祠堂上的两个字“追远”,虽然绣得粗糙了些,但陈老太太看到后大为感慨。
她问:“这两个字是……”
月娘回答:“追远。”
她又问:“为什么会绣这两个字送给我?”
月娘说:“我没读过书,不识字。不过我在我家的祠堂上看过这两个字,我把它记下来了。”
陈老太太接着问:“为什么?”
月娘回答:“因为我觉得很有意思!‘追远’就是说我们要永远记得我们从哪里来,不能忘了我们的源头。也是在叫后代子孙不能把祖先给忘了!”
陈老太太最后问:“那你知道,在拜祭祖先的时候供桌要摆放些什么吗?”
月娘胸有成竹回答得头头是道,陈老太太大加赞许:“现在很多年轻人连怎么拜祖先都不会了,难得你那么清楚!”
“追远”这两个字所反应出的文化内涵耐人咀嚼,早年下南洋的祖先们教育后代子孙不忘自己源头的思想更是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
正如这部剧中的一句台词所说“如果你不了解你的过去,就像树叶不知道自己是树的一部分。”
从小到大,每年春节期间在我家,在我们当地,都有一个重要的仪式,那就是年三十的中午要把写有祖先名字的“茔”在正间(堂屋)中央张挂起来,正对着门,一进门就可以看到,表示尊崇,谓之“请茔”或“请老的老妈”。这张“茔”上左边是女祖先的姓氏,姓后面加一个“氏”字;右边是男祖先的姓名,姓和名都全,一代一代按时间顺序从上往下排下来。
在我家,“茔”面前的供桌一般摆上三小碗供品。还有一小盘水果,一般是苹果、香蕉、桔子;一小盘糖,一小盘糕点。先点上三炷香,父亲烧完一叠黄烧纸后意味着烧纸钱“老的老妈”花。他再郑重地磕三个头,然后全家人才能坐下来吃这顿丰盛的午饭,等同于“年夜饭”吧。
每家的“茔”幅面有大有小,有的人家一面窗那样大的“茔”上还画有色彩艳丽的人物,顶端正中央是正襟危坐的古装老爷爷老奶奶。有的人家的“茔”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类似于家谱,但这样传下来的宝贝凤毛麟角。父亲说我家的在上个世纪“破四旧”运动中被烧毁了,他后来找了同一宗族的人家重抄了一份。
也有专门买空白“茔”的,买回家得往上写祖先的名字。如果是新制的,不能说“买”得说新“请”的。有的人家连“茔”都没有,供奉的只是一个牌位,真是可叹可惜!各家的供品有的多有的少,都非常庄重。
在农村大年初一拜年的时候,进了每家的正间几乎都会看到供奉的“茔”,活泼好动吵闹的小孩子见了也会立马安静下来。正间(堂屋)里很肃穆,“茔”前的香炉里燃着香,空气里弥散着一股异香。大人们往往围在“茔”周围讨论一番。
过了大年初三傍晚,用我父亲的话说就是“三天年过去了”,要把供品撤掉,把“茔”收起来,谓之“送茔”。到了正月十四中午,再“请茔”,过了正月十六傍晚再“送茔”。一年当中,这个“茔”只在春节、元宵节拿出来各供奉三天,其他时间被小心收藏着。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很多年轻一代的人都已根本不在乎这个了!
从小我就被父亲教育“茔”上写着我们这个家族祖先们的姓名,小时候懵懵懂懂的我也学着父亲磕头,觉得挺有意思。对上面的姓名我全然陌生,也没有一点儿感情。随着我的长大,我的爷爷和二伯的姓名,奶奶的姓氏,最后是七年前我母亲的姓氏被父亲郑重地写上去,我逐渐对它有了更深的认识,明白了它存在的意义,产生了愈来愈深的感情,有了更多的思考。近七年来,我在父亲的指导下准备供品,熟知了整套供奉仪式。
“追远” ,追念远去的先人,拜祭我们的祖先,了解几百年来我们这个家族的起源与变迁,追念那些我们曾经熟悉的逝去的亲人,回忆着他们在世时的音容笑貌,走好我们剩下的人生之路。
归根结底,我们都是那个一心寻根的孩子,我们极力想弄清楚自己的身世,找到一条回家的路,直到我们生命终结的那一天不会迷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