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事物的定义是有共识的,当我说不付现金,用微信、支付宝付款,你肯定明白我说的是什么。但实际真的是这样吗?对于一些没用过微信、支付宝付款的人,其实你们并没有达成所谓的共识。
学习了很多金句、很多前沿的术语之后,慢慢变得不在说人话了。这样很不好,要当心。
我们训练自己的心智,让自己越来越善于创造和使用概念,当然是让自己获得越来越强大的思考能力。但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训练另外一种能力:分辨和识别概念的定义区别。
比方说,朋友和熟人是一回事吗?聪明和狡猾是一回事吗?谦逊和卑躬屈膝是一回事吗?你看,如果分辨不清这些近义词,我们很容易混淆一些重要的区别,弄不清楚它们真正指的是什么。
在思考结构中,如果我们讲到一些关键概念,除了前后一致性外,我们还需要审视,这些概念会不会误导别人。
提出一个好问题,远比找到一个好答案更重要。继续自问,
我们用的概念是不是准确、有没有歧义?
”你对我不好“和“你对我不够好”,不好可能是不及格,不够好是过了60分但没到80分。
关键概念的定义够精确吗?
但光是准确了,我们对同一个概念的理解可能还是有偏差。偏差在哪儿?很可能在定义的清晰和精确程度上。你到了长安街上,高德导航里的林志玲跟你说:“这条路限速60。”这结合我们的日常知识储备就知道了,开车时速超过60公里就会受罚。但要是林志玲说,“这条路超速罚款哦”,那你到底应该开多慢呢?这就没有“限速60”要精确。
精确程度有时候是无止境的,比如圆周率我们可以用3.14,也可以用3.1415,我们还可以精确到更小的位数。所以有的人觉得概念的精不精确没那么重要,准确就可以了。
但其实从信息接收者的角度来看,精确程度反映了你对一件事的审慎和慎重。甚至,你需要在思考和表达的时候留意一下,你所用概念的精确程度,是不是在流露你的真实情绪状态。
自问是为了精确定义问题,以便更好地与他人对关键概念达成共识。最简单的做法,那就是,你直接在思考和论证的过程里,去把一件事定义清楚。
比方说这么一句话:
我认为复仇者联盟里的反派角色灭霸也是一个好人。我对“好人”这个词的定义是“无私的人”,而不是“具有利他精神的人”。
你看,基于这么一个好人的定义再来讨论问题,就比我们笼统地说“灭霸是好人”,要更能争取到认同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