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下午应导师的邀请听了一场讲座,讲座内容是宣传吴瑞奖学金并介绍其申报流程等的。
坦白说,若不是导师要求我是不会参加这场讲座的。原因有二,一是申报对象要求获得博士学位,其二则是人贵有自知之明,我这位科研小白还需多多磨练好几年呢。
提前15分钟到达教室,发现可容纳200位学生的教室只坐了不到10位同学。心想大多数同学都和我想的一样。
3点整,讲座理应正式开始。但到场的人数实在惨淡了些,负责的刘老师便说到再等15分钟,那时刘老师便在系群里呼吁同学们前来捧场。
等待的同时,在坐的三位老师时不时聊聊天化解尴尬的氛围,我们几个学生则看着讲台前投影幕布上的视频。那是介绍吴瑞奖学金的短片,讲述了该基金成立的发展史还有穿插着的历年获奖人的采访。
不得不感叹是怎样优秀的学生才能过关斩将得此殊荣,paper肯定得上SCI,导师也应该在业界数一数二吧!
15分钟过去了,与之前相比多了我们系的3位师姐。人数仍旧屈指可数,但讲座人吴老师还是面带笑容地走上了讲台前。
讲座内容我未能全部记下,但听了吴瑞奖学金成立的初衷,评选获奖人的故事后我发现不虚此行。
其实获奖的条件并非我想的那般“势力”。有位胸外科读博的学长在他自己的行医过程中发现了手术中的一种药物对于患者的预后有显著影响,除了忙碌的工作外他一个人默默查文献,后来找同学借老鼠、兔子做动物实验。执着的、好钻研的他最后发现了其中的奥秘,最近在申请专利。没有文章,没有牛b的导师,就凭自己的力量征服了评委老师。
就如同吴老师最后鼓励我们的,我们此次的参与就是为了种下一粒种子,在热爱的科研道路中能够稳扎稳打,有想法,能坚持,像真正的科学家一样创造些什么,并留下一些足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