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7752657/0a5c976f5ff09c9c.jpg)
提到阳明心学,“知行合一”一定是重点中的重点。我们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对“知行合一”的解读,其实,悟原理的最好方法是读原文!
今天我分享的《答友人问书》就是阳明先生对于“知行合一”的解答。
本文写于嘉靖五年丙戌(1526年),先生五十五岁,在浙江的时候。这一年,先生写了多篇与诸生论学的文章。先生在龙场悟道以后,首倡“知行合一”;五十岁以后,直接讲的是“致良知”。
“知行合一”就是“知行本一”,知和行是一回事。
然而,我们和当时先生的很多弟子一样,却要把两个字当成两回事来看。太多的人,认为“行”很重要,只要“行出来”就够了,但先生却说“若行而不能精察明觉,便是冥行”。冥行就是在黑暗中行走,我们多数人可能都是这样的,在茫茫荡荡地“行”,不是灵活妙用地“行”,甚至不是光明正大的世界里前行。先生希望大家有“真知”,如果有了真知,就不会冥行。
先生继续分析,很多人学了一堆的知识,而不真切笃实地去做。这个时候,就是“知而不能真切笃实,便是妄想”。
所以先生针对“冥行”和“妄想”的人,不得不用两个字来说一个功夫,提出“知行合一”。
我们和几百年前的那些学生的心理没有多大差别,要么就是冥行,要么就是在妄想。我们所学习的那些知识,根本没有进入内心,没有化成我们的行动和能量。甚至有时候还在怀疑,觉得学习没啥实质性的用处,只是在实际做的时候闭门造车。
有人问“陆象山、朱熹和阳明先生三者学问的异同,或谁更好”,先生便棒喝道“君子之学,岂有心于同异?惟其是而已。”
真正的圣贤心都是一颗心,我们不必去为圣贤争分量,不必为了圣贤争是非。因为他们都在很高的境界上,只是从不同角度在阐述,方式不同,也可能会有漏掉的地方,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的学问和成为圣贤。我们学习就好了,如果过渡争论,就是自己内心的问题的外化了。
“为为往圣继绝学”,不是为了别人学,更不是论来论去,做一个评论者或者研究者,而是要亲自去实践、修习。通过圣贤的学说真正改变自己,成为学习者、践行者和传播者,才是正道。我们要身体力行地继承和发扬,而不是变成看热闹的人。
一个人“若知时,其心不能真切笃实,则其知便不能明觉精察。不是知之时只要明觉精察,更不要真切笃实也;行之时,其心不能明觉精察,则其行便不能真切笃实。不时行之时只要真切笃实,更不要明觉精察也。知天地之化育,心体原是如此。”
有怎样的心,就会有怎样的行动!
“知行合一”,从本质上来讲,是“知”难而“行”易。
知太难了,这个“知”就是从内心去垂直攀登。真正在心上有所成就,我们的“行”就会真正水到渠成,大有作为。
“知”难而“行”易,真知就是在心上务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务本则能“体用一源”,就能发用“外王之道”。如果心里没有务本,我们“行”出来的,要么就是带着“伪”,要么就是缺乏“力量”!力量很小的“行”,意义已经有了折扣,最后的收获也难持久。
知行合一。
真知,才能真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