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0000小时定律
一万小时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的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这里所说的“锤炼”,我们都知道就是“刻意练习”。
二、非刻意练习的10000小时会有什么结果
你开车多长时间了?普通人每年驾驶20000公里,如果你从拿到驾照到现在20年,平均的车速是40公里/小时,那么恭喜你,你在驾驶上花费的时间差不多刚好10000小时了。你成为世界一流的车手了吗?我想并没有。为什么呢?
想一想我们都是怎么驾驶的吧。开车时,我们可能在想晚饭吃什么,在和车上的人说话,也可能一边听着广播,一边用手指在方向盘上漫不经心的打着节奏。实际上,我们就像自动驾驶的机器一样机械地开着车子,根本没动脑子。
这个例子可能不是特别恰当,但是和大多数人的工作情况还是相符合的。我们干活时总是心不在焉——漫不经心或是全然游离在外,心思根本不在工作上,我们只是例行公事。这就是为什么许多职业的工作时长和绩效之间并不存在牢固的必然关系。只是耗时间,却缺少全身心的投入,是不会成就卓越的,也就意味着不会拥有高度的稀缺性,结果就是没有人会为你付出高额的薪水或酬劳。
所以,你的工作需要你全身心投入10000小时吗?如果不能,它也仅是糊口的差事罢了。
三、刻意与非刻意(专业与非专业)的练习,到底差在哪里?
《天才假象》的作者马修·萨伊德是英国乒乓球名将,他在书中讲述了2004年他和温网冠军迈克尔·施蒂希打网球的惨痛经历。“施蒂希把球向高空抛去,挺胸后仰,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完成了发球动作。我眼见球还在拍上,球却已经嗡的一声擦过我的右耳,速度之快赛过一阵旋风。球闷声击中我身后的绿帘子时,我的头都没来得及转过去”。一个可以在250毫秒内做出精准扣杀动作的顶级乒乓球运动员怎么在接发球反应时间为450毫秒的网球比赛里呆若木鸡呢?
这是因为“一流的网球运动员在接球时,看的是对手的躯干和髋部。这样才能抓住视觉线索,知道对手将要向哪里发球。而不是对手的球拍和手臂”。没有缩窄观察范围,导致对来球的轨迹几乎一无所知。即使向马修这样的反应速度,也依旧无法接到球。
对于乒乓球或者网球运动员来说,刻意、专业的10000小时训练,就是为了做到“快速解码对手微小动作模式的含义、高效提取信息,看穿对手动作的路数”,然后条件反射般的完成接球和回击。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事实上,面对看似相关的两个领域,内行往往也找不到另外一个领域的“门道”。所以,你的领域存在值得你深度挖掘的“门道”吗?
四、不要忘记抬头看路
如果你身在一家生产汽车发动机的企业,理论上这个汽车上最复杂的零件的技术是需要耗费你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学习、钻研的,但当大量的电动车出现,装配内燃机的汽车将会越来越少,那么也就意味着你想要深耕的领域越来越小,价值越来越低。
深耕的同时,也要不断的抬头看看路,看看脚下的路还能延伸多远,是否越来越宽,是否越来越平坦。
人的一生很短,不慎选择了一个没有深度、广度的领域,又没有及时转型,将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一过。同样,找到“志业”,同样需要审慎的态度和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