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工作生活
想说爱你不容易

想说爱你不容易

作者: 薇易冷 | 来源:发表于2019-07-04 21:37 被阅读0次

    部篇教材对课文类型进行了明确的分类,分为自读和教读两大类,但是对于这两种课型如何来进行设计,让人颇为头疼。

    读了季老师的《让自主阅读真实发生》让我豁然开朗。首先我们应该对教读自读的含义有明确的了解。所谓教读是以文本为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掌握阅读“类方法”的一种课堂模式。而自读是以“我”为中心,运用教读所学之“法”,主动地对文本进行批判式阅读的一种课堂模式。

    教读课文,老师们一般都处理的比自读课文好,自读课文大家可能比较头疼吧!我曾经看过徐杰老师的同一篇文本分别进行了这两种课型的设计:第一堂课: 首先让学生来读课文的第1小节,读出父亲对现在所住的房子和台阶有一种“不满”的心态;接着顺势引导,让学生感知台阶造好后父亲的“尴尬”和“不自在”,并从文中找出相关段落加以体悟;第三,抓住“若有所失”这个词,从该词入手,深入揣摩分析,走进父亲内心世界。让学生补充完整:……唉,这人怎么了?最后,主题探究,台阶是父亲的……让学生在横线上填最合适的词语。

    第二堂课:  首先让学生用5分钟时间完成一个作业:“《台阶》算不算一个好故事?如果算,请结合课文内容说明理由。”其次,老师现场简单分小组,又让学生用5分钟时间进行交流讨论;第三,小组推荐发言人,代表小组在全班发言,老师相机点拨;最后,总结学生的课堂活动,突出故事的主题,“在人生每个阶段都要有奔头,有追求。”

        第一堂课和第二堂课“读”的策略是不同的。第一堂课精雕细琢,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一个问题的提出,前后都有关联,比如一开始让学生读课文的第1小节,父亲对现在所住的房子和台阶“不满”的心态就和第二个环节台阶造好后父亲“尴尬”和“不自在”的心态有一个对比关系。为什么会是这样?这就转入了更深一层的分析,揣摩感悟父亲的心理,进而发掘探究小说的主题。通过老师的引导启发,让学生来来回回地在文本中穿梭行走,用课文的相关段落语句进行佐证,力争“无一字无来历”,避免了空穴来风无的放矢。补充文段,想像也是有所凭依的,显得合情合理,最后结论得出自然是水到渠成        第二堂课大刀阔斧,流程非常的简单、清晰、明了。莫言说“小说就是讲故事”,而徐老师正是这样,就是用小说的方法教小说,用故事的方法讲故事。我们注意到这堂课的时间意识,先是“用5分钟时间完成一个作业”,再是“给大家5分钟时间交流一下”(小组交流5分钟),后来还有“我给大家3分钟时间,把文中生动的细节划出来。”如此强调时间,背后贯穿着徐老师鲜明的教学理念,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思考空间,放手让学生去讲去说。学生回答有了偏差,徐老师都在尊重学生原初体验的基础上,相机适时地给予点拨、校正。比如学生标准的教科书式的回答,对课文不采用倒叙和插叙的否定,对课文主题认识的不当,评价上一位学生回答的偏颇,侧面描写还是正面描写的误判,对父亲造台阶的无法理解,对父亲是人物形象还是线索的不清,等等。

          基于以上分析,也可以得出结论来了,两堂课例的特质,第一堂课是教读课,第二堂课是自读课。共性,都是在新课标理念下,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相长,共生共长。不同的,最鲜明的特征,自读课的学生时间更多。依统编教材的解读说明,自读课是让学生把教读课中学到的方式方法自觉运用其中去。

    看来徐老师的课例,我们就清晰明了了自读课与教读课的不同,我们的自读课应该从“读什么”和“怎样读”这两个角度为主题,并且在自读课型的设计上更大程度的给予学生的主动权,让课堂中的生生,师生,生本对话更流畅。

    写到这儿,我忽然不再迷茫,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把课堂还给学生。自读课文的学习模式与我们徐州的“学讲”竞然不谋而合!这又给了我信心,斗志昂扬走向语文的远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想说爱你不容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wudh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