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新闻,80岁老母亲活活被饿死,十五天以后才被发现。被饿死的老人有四个儿子,商议轮流赡养母亲。三儿子经营养鸡厂,邻居怀疑其给母亲喂食鸡饮料。
这则消息让人触目惊心。四个儿子因为老屋处置问题达不成共识,老人去世四年仍未下葬,邻居大骂四个儿子猪狗不如。这则消息如果是事实的,那就太令人气愤了。
一个母亲养四个儿子根本不是问题,再艰难母亲都会拉扯大孩子。那怕举债甚至乞讨,饿死自己都不会饿死孩子。四个儿子轮流养一个母亲,竟然会被饿死。
老人的悲情境遇再次刷新我对“养儿防老”的印象。养儿不一定能防老,老人问题需要法律的规范和有效的监督。
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受传统观念影响,我国老年人习惯居家养老。尤其在农村,老人没有强大的经济支撑,法律监督空缺,利益得不到保障时有发生。
随着社会发展,旧式的娘家人监督不再被法律认可和大众重视,新的监督体系不健全,“养儿防老”全凭良心。遇到新闻中的四个忤逆儿子,饿死也不足为奇。
我身边也有这种例子,实在让人心酸。
F小妹的妈妈帮儿子照大三个小孩,遭到儿子嫌弃。儿子动辄不理老妈,时常挂着脸。母亲觉得年老没用了,不想在儿子家生活,无奈老家窑塌墙倒住不成。
老人七十五岁了,依然洗衣做饭收拾家。媳妇娘家妈妈有病来休养,还是她一个人劳作。就这样,辛苦归辛苦,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跟她一起看儿子和媳妇的脸。
F小妹想给妈妈租房子另住,哥哥不给话,担心租房子以后哥哥甩手不管,老人养老全落在她身上。她是工薪阶层,两个孩子小,没有时间和经济能力单独承担。
况且父亲去世后,哥哥顶了班,母亲果园收入全部给了哥哥家,几个女儿分文未沾。家乡人传统观念认为“养儿防老”,现在母亲没理由到女儿家,女婿们也不接受。
听了小妹母亲的遭遇,我也爱莫能助。有时候想着,阿姨在家里没有话语权,境遇可怜的原因是没有退休金。但是有钱的老人,生活就会顺理成章幸福吗?
一位大姐的父母亲都有退休金,住在县城边缘自建平板房里。老人想住楼房,也攒够了钱,就是没人帮忙买楼。弟弟不管,大姐是女儿,不方便插手娘家的事情。
弟弟认为父母攒的钱以后就是他的,买成楼房没有现款实惠。他家搬到新楼房以后,旧房子让父母住。父母年龄大,走砖混楼困难,每年雨季不得已才去住几天。
大姐督促了几次弟弟,让他给父母买新楼。弟弟表面答应了,拖着不实施。看到大姐这么热情,弟媳妇颇有微辞,闲话大姐贪恋父母的钱财。大姐很无奈,只好作罢。
想问一句不善待老人的人,你们心里安宁吗?如果父母还在受苦,我们长大就没有意义。
我有一个高中女同学跟我一样,大学毕业后没回家乡。她父母家在县城南塬,回家探亲很不方便。她号召兄弟姐妹五人共同集资给父母买楼房,每家五万,没人响应。
她自己掏钱在县城买了一套三居室,写她一个人的名字,产权独立。她爱人知道后,生气归生气,帮她交完余款。她借钱装修一新,置办好家当,父母高高兴兴搬到县城。
她出差路过县城,进去绕一圈把父母看了。有时候忙着回不去,很方便捎衣物和药品。她骄傲地说,给父母买楼房是最正确的决策。当然,她是领导收入高,F小妹比不成。
相对来说,我妈就算有福气的。我们兄妹四人都上了大学。大妹英年早逝后,单位一直给赡养费。我们兄妹三家都是双职工。早些年我哥用父母卖了苹果的钱在县城买了房子。
父母年龄大了,我哥把果园处理掉,让他们到县城生活。哥哥和小妹照管。父亲去世后,母亲一直在小妹家。小妹跟母亲一个小区。我退休后,接母亲来我家。
我爱人对待我妈非常好,我妈在我们家过得比较舒心。我小妹是老师,放假接我妈回去,小妹夫人品也很好。我到省城陪读以后,我妈常来住,我哥家房子好了,接我妈去他家。
我哥嫂要接送孙子上幼儿园,忙不过来打电话叫我,我去他家做饭照老人。我妈爱串,我也爱逛,时不领她逛公园。我妈走不动路,我就用轮椅推着走走看看。
我常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至少对老人没有对孩子好。没想到还有不如我们的。人人都有老的那一天。我想,我有养老金,老了就去养老院过集体生活,不挺累孩子。
老年人的问题是大问题,不容忽视。希望老年人的问题能引起社会普遍重视。社区或村委会要加强对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的监管,不能由着忤逆孩子胡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