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354608/924d228ea0dd64a3.jpg)
在湖光山色里行走
以前一直宅,这两年倒是更积极地计划出门。
享受那种在规律庸碌的生活里,突然有了一个跳脱的计划,心里的快乐就从那一刻开始慢慢发酵,直到快走的时候快乐达到最大化。
这种旅程经常是和X小姐一起去的。一来二去的交往中,发现我们在这种方面的爱好是一致的,喜欢户外,喜欢行走,喜欢适当超越身体承受体力活动。
五一去了西湖,西湖去过几次,但这次是去爬山的。2号正式爬山的那天,天气意外地好起来。出发却不是那么顺利,好不容易才找到入口。太阳已经高悬,气温也已经升起来,我们才匆匆忙忙开始行程。
这种身体力行的活动,开始阶段就是兴奋,期待满满,感觉前路的未知都是已知的快乐,转角遇到世外桃源。爬上一个小山坡,就觉得登高处而小天下了;看见一棵不常见的树,就觉得灵魂丰盛起来。X小姐喜欢拍照,这个阶段就是她的拍照期间,后面就很难了。
这个阶段速度是最慢的。走走停停临近中午,到了北高峰。一路上念念叨叨的冰淇淋,冰可乐,居然在这里得到了满足。这满足,因疲累的助燃,在身体里渗透得更为彻底。
许是高兴得过头了,接下来先是走错了一小段,好在及时走上正途。然后,没注意路标,下错了一整座山。在山下休整,问路。现实告诉我们还得原路返回。顿悟是可遇不可求的,教训来得就相对容易些。
在万物的空白之中
下午的行程困难了许多,一直在下山爬山交替进行。我尽量往前走一段,在X跟上来的时候休整。
这是爬山的第二个阶段。体力和精神都在承受挑战,体力可以通过间歇性的休息来恢复,精神却禁不起这样的恢复,两颗疲惫的灵魂并不能相互鼓励,鼓励一个无力的人本身就很无力。所以,最好的方式是有一个人可以在前面领着。
这段时间,只是默默地走着,你能感受到何为本原型的孤独,孤独的来到这个世界,孤独地行走在世界,必然也要孤独离开这个世界。这不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焦虑,而是人与整个世界的关系。你在时间万物的空白里,你只能是你,然而你也是世界的一部分。
我想起约翰.邓恩的诗句“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部分/如果海水冲掉一块/欧洲就减小”。如果我消失了,那么就是世界的一部分消失了。
当你感觉到自己是孤独的,那万物也是孤独的,所幸的是你和孤独的万物在一起。我想世界给万物留了空白,我们每个人需要去填上自己的空白。如果目前的空白别扭或者不舒服,那就挪一挪,就像装在容器的沙石那样,找到一个位置,找到一种平衡。
我不需要羡慕春光灿烂,花草蓬勃,我作为万物的一员,也应该有自己的蓬勃之路。
在思维的空白里行走
村上春树说当他跑步时,他其实什么也没想,他在一种空白里跑步。认知心理学也表明,当你要维持一个速度行走或者跑步的时候,其实是没办法进行更多的思考的。但体力不能维持我匀速爬山,于是我有了一些罅隙,在这些罅隙里思维不是空白的。
出发前,朋友让我回去和她分享心得。就像她想象的那样,我也曾经在每次出走之前满怀期待地想着会有什么启发可以收获。
我期待在那些罅隙里,解决生活的困境,打通思维的阻塞。最终,无功而返。对于未知,我们总是偏心地给了更多信心和寄望。
但现在我告诉她,我没出发就可以告诉你,就是累。
思考能整合的只有已经存在的知识和经验。这也解释了,前赴后继去西藏洗涤灵魂的人,都没有如预期那样拥有多么清澈的灵魂。我们幻想着西藏就像是个澡堂子,进去脱个精光,就是对世界坦诚了,热水泡一泡,污垢就去除了。
灵魂的清洁,是修行,它需要在日复一日中,追求智性,体察人情,感受慈悲。时间不一定能给你答案,但孤独和虚无,也是修行。
反复走错路后,我们筋疲力尽地找路下山了。偶遇一片茶园,夕阳照得所有茶树都在发光,小小的山谷,像童话一样。茶园如我想象得那般美好,区别是,它不再是想象。
行走的意义可能不是顿悟生活的真谛,我们也不应抱有此种希望。但如果我们打算在心里建一座花园。那我们可以在途中带回一些花种,认真播种,在时间里慢慢滋养,期待属于它的最好的季节或早或晚地来临。我们对生活中的许多事都当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