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老境、枯境与古境

老境、枯境与古境

作者: 学习教育视野 | 来源:发表于2023-04-24 21:46 被阅读0次

    老境、枯境与古境

    中国艺术好古,如在艺术品的题跋中,经常使用“古雅”“苍古”“浑古”“醇古”“古莽”“荒古”“古淡”“古秀”等来评价艺术作品。这里所说的“古”,并不是古代的“古”。崇尚“古”,不是为了复古,体现的是中国艺术的独特趣味。

    在世界艺术美学中,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人这样对“古”(作为艺术境界)表现得如此痴迷。中国人追求的是古淡的精神、超越的情怀,是大巧若拙的哲学思想。

    中国文人在枯中追鲜活,在老中取韶秀。老境并不是对沉稳、博学的推崇,老境有天成之妙韵,具天籁之音声。老境意味着成熟和天全、绚烂与厚重、苍莽和古拙。在老境中,平淡、天真、淳朴、烂漫中透出灿烂,平静中拥有智慧。老境是“达夷险之情,体权变之道”,是“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在淡泊中有至味,在老境中神融笔畅,翰逸神飞。

    书法的老境如明潘之淙《书法离钩》所形容的:“神之所沐,气之所浴,是故点策蓄血气,顾盼含性情,无笔墨之迹,无机智之状,无刚柔之容,无驰骋之象。若黄帝之道熙熙然,君子之风穆穆然。”

    苏轼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他以“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来概括这样的美学追求。苏轼喜画枯木竹石,从枯树来看,它本身并不具有美的形式,没有美的造型,没有活泼的枝叶,没有参天的伟岸和高大,此所谓“外枯”。苏轼乃至中国许多艺术家都坚信,枯有一种丰富的内在含蕴,它的内在是丰满的、充实的、活泼的,所谓“画中不信有天机,细向树林枯处看”。因为在中国哲学看来,稚拙才是巧妙,巧妙反成稚拙;平淡才是真实,繁华反而不可信任。

    中国艺术家常怀太古心。古拙的境界是一种天真的境界,如书法中的汉碑超越规矩法度,达到从容自由的境界。在古拙中,有一种老辣的意味,于老辣处见苍莽淳朴。中国书法强调要有金石气,拓片的斑驳、历史的风蚀给文字带来独特的美感,白字黑底,在沉寂中跳出,真可谓单纯的伟大、静穆的崇高,金石气就是一种古拙。

    老境、枯境、古境,以上三境体现的是无争的境界、平和的美感。中国美学重视平淡天然的思想,在大巧若拙哲学中找到了思想根源。大巧若拙的拙,并不意味着枯寂、枯槁、寂灭,而是对活力的恢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境、枯境与古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xkpj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