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尝试着学习沙盘,和几位老师共同参与了一次沙盘分析,感触也是挺多的,最大的一个感触是:与发脾气相比,进行有效沟通更有必要。
本次参与沙盘的是一对婆媳。媳妇儿在沙盘上,将沙聚在了一起,轮到婆婆时,一下将聚在沙盘上的沙四散开去,开出一片湖。
看到这个动作,我是很震惊的。因为一般第二个参与者不太会改变别人的沙盘制作。这样直白的否定有点伤人。
不过考虑到媳妇儿一惯的性格,我知道她一定会接受婆婆的按排。果然,轮到媳妇儿时,她不再沙盘上做文章,而是选择在沙盘上摆放物品。
但是,媳妇儿也有反抗在里面——她悄悄的改变了游戏规则。
本来是一人一次轮流摆放,可是到第三轮开始,媳妇儿一股脑的将自己想摆的全部摆好了,而且自己的沙盘布置与婆婆的沙盘中间,隐隐有了一条线,这条线竖在他们中间,看不到,却很深,无法逾越。
我能清楚的感受到,这是媳妇儿无声的反抗。很多时候是这样,也许出于某种原因,似乎变成了很听话的一个人,可骨子里的反抗会表现在方方面面。
沙盘结束,问媳妇儿为什么要把沙聚起来,他说是希望家里有种凝聚力,大家一起做好一件事。又问婆婆,你当时能想到媳妇儿的想法吗?
婆婆答,我不能知道,我觉得聚到一起不开阔,所以给他拨开,建了一片天地,我希望他心情开阔一点,眼界打开一点。
又问及媳妇儿对婆婆行为的感受,媳妇儿说,我没想什么,婆婆高兴怎样就怎样。
这句答话看似没有问题,可从语调上判断,他在表达不满,只是本次的反抗依然是悄悄的。
这样一次对话,带给我许多思考: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认知基础,理解、建构着别人的行为。所以有本心理书上讲过:你看到的,听到的不一定是真的,甚至不能了解对方的十万分之一。但你所看到的,听到的一定是你百分之百的你。
心理上的术语难懂,但在阳明心学里早就已经讲明了的:心外无物。一切都是自己内心的投射。
正因为如此,才需要多沟通,多交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以为的想法拿出来,问问对方是不是。唯有这样才能多少了解对方,从而进行有效沟通。
带给我的第二个思考是:越是想控制的越是控制不住。就像手握流沙,抓的越紧反而抓不住。就像婆婆一心为了这个家,一心要帮媳妇儿快速成长,可是换来的是媳妇儿藏在内心深处的反抗。倒不是媳妇儿不感恩婆婆,他知道婆婆为他做了许多。所以他只能把反抗藏起来,这种感觉很微妙,一方面感恩,一方面又想摆脱被控制的局面。
所以,也就感觉到,不管是谁,控制绝对是最差的手段,吸引才是。同理,教学也是如此,课堂不应该我们来控制,而只能是去吸引。同理,我们想留住的人和事,只能先做好自己去吸引,而不能简单粗暴的控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