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随笔

作者: 一个普通的笨人 | 来源:发表于2023-01-17 09:03 被阅读0次

    继续这本《收益递增》读书笔记第十七篇。

    当我今天翻开这本书的时候,突然有了一个想法。这些经济学家思考的这些问题都有用吗?我们普通百姓在生活中,工作生活买东西,谁会去想什么经济学理论啊。我们基本只是在依靠本性和经验在做选择。我们不会去用那些各个流派的理论,或是一个外行人根本就不知道有那些理论存在。一个对于我们来说不存在的东西,当然也就影响不了我们的行为。

    同时这些经济学家研究思考的这些东西就一定是对的吗?他们还不是也是在用自己的视角去看问题。现有的这些经济学理论哪个是全面的,没有漏洞的。还不是只是能解决局部问题而已。那为什么还要去研究呢?要是不研究,不是连这局部的规律都发展不了吗。

    还是我常说的那个观点,我们人是以群体形式存在的。个体的存在没有意义,只有把你放到群体中,我们才具有了意义。就像这些经济学家研究的各种理论,虽然都不全面,但各有千秋啊。把他们综合起来就可以解决更多问题了。正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局限性,视角是局部的,所以才把我们组合在一起,形成社会啊。一个人看不全的问题,人多了,视角多了,问题的全貌不就可以被看清了吗。

    亚当斯密,哈耶克,熊彼得,凯恩斯,马克思等等这些人,还不都是只是发现了局部的问题,每个人只是在局部领域建立了一个自洽的逻辑。对他们当时环境下的问题解决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这让我又想到了人的局限性。我们的局限性其实就是来自我们生活的维度。每种理论的形成,只是当时环境的一种反应。人不可能穿越时空,看到未来。我们既然被限制在了一定的时空中,那么我们的认知和思考就也是这一定时空维度中的。局限性来自于不同视角,处在其中是发现不了的。在我们知道自己有局限性时,就证明我们已经可以跳出自己的视角了。就像我一直说的,我们已经把自己从这个世界里越来越多的抽象出来了。我们现在是可以跳出自己在看自己。所以才能发现自己的局限性。

    继续往后翻书,我现在看到的又是一些公式。看到公式我就头疼,我看不懂啊。我知道他们重要,但相对于我的整体目的,我还是选择性的忽略了你们。数学是个工具,可以解决问题,并揭示一些我们无法直接思考的东西。就像现在的一些理论,我们无法想象,但是可以通过数学方法计算出来。这就是你无法感知,想象,但是可以通过现有的逻辑推理出来。借助于工具发现我们现在还无法感知到的一些东西。

    数学相对于我来说太深奥了,我也不打算学了。我现在对于书中的大段数学论证,我直接就是略过,只看结果。我现在的一个想法就是,我要尽量多的了解一些知识。但要想拓宽视野,难免就顾及不了深度。你也只能是有选择的对部分领域增加了解的深度。我对很多事情都有好奇心,但时间是有限的。你又想要广度,又想要深度是不可能实现的。你只能选择大部分的广度和局部的深度。再有就是你的能力有限,智商也有限。就像是数学你就根本不具备深入学习的能力,所以你就能了解个皮毛就好了。比如那个傅里叶变换,你连皮毛都了解不了。那对于我来说,只要知道有这么个概念就行,等什么时候用上,再去查呗。一个事物也只有放到应用场景中,才能更好的被理解。同时也只有在你遇到问题时,你才能有动力去解决他。你也要善于利用自己的本性去解决问题。

    继续翻书,现在看到了一句话,来自不同传统的思潮相互冲击的时候,最容易迸发原创思想。这让我想到了我昨天还在思考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看的都是书都是已经存在的知识和信息,但为啥最后却能产生新的东西?这些新的东西是从哪里来的呢?我想这应该和化学反应差不多,不同的信息放到一起也会起反应,产生新的想法。你有没有想过这是多么神奇的一件事!不同的想法会碰撞出新的想法。

    物质不会增加,只会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物质能量都是守恒的。但是思想却不守恒!一个人的思想,方法可以传播给很多人,并且这个思想,方法还是会一样的管用。不会因为用的人多了力量就小了,而且大概率用的人越多,他越有力量。知识经验的的存在不同于物质,他们可以被无限的复制,而不被减弱。

    不写了,快过年了,今天要去给老爹烧纸。我虽然不信我钱的纸可以是他在另一个世界能花的钱。如果是这样,那个世界岂不是要通货膨胀了。我只是想通过我的行为来寄托哀思,我和我的孩子可以使他与这个世界还有一些联系。如果有一天这个世界上的记得他的人也都不在了,那么他与这个世界就彻底的失去联系了。我们普通百姓到最后都可能会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所以我们才都想能流芳百世或是遗臭万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月18日随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xmth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