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义县桃溪镇中心小学 鲍莉丽
首先,我跟大家分享这样一则儿童故事。有一个叫做“莉诺亚”的公主病倒了,她说她只有得到了月亮,病才会好起来。王宫里的很多智者、宫廷魔术师、宫廷算术家都没有办法帮公主实现。之后,国王请来了宫廷小丑,小丑问:“他们说月亮有多大,有多远?”国王说:“他们说,月亮在30万英里之外,有我们半个王国那么大。”小丑说:“他们是智者,说的应该没错。但我们要弄清楚的是,莉诺亚公主认为月亮有多大,有多远。”于是,他去见了公主:“我现在马上给你去取月亮。你觉得月亮有多大?”“比我的拇指指甲盖小一点点,”公主说,“因为我举起拇指指甲的时候,它能盖过月亮。”接着,他又问公主:“月亮是什么做的?”公主说:“傻瓜,当然是金子做的。”离开公主的房间,小丑就去了宫廷金匠那里,让金匠做了个小小的圆饼,把圆饼穿在了一根金链子上。当小丑把这个“月亮”交给公主的时候,公主万分高兴,第二天,她的身体就恢复了!可是,国王的担忧又来了:月亮第二天还会升上来,当月光照进公主的房间,她如果知道了月亮还挂在天上,并没有挂在她脖子上的金链子上,又要生病了。这个时候,你猜宫廷小丑会怎么做?小丑是这样对国王说的:“当您的智者都说月亮太大太远,是谁知道怎样得到月亮,是莉诺亚公主。因此,莉诺亚公主比您的智者更聪明,她比智者们更了解月亮。所以我要去问问她。”于是,小丑又来到了公主的卧室:“告诉我,公主。月亮戴在你的脖子上,为什么还能在天上闪烁呢?”公主看着他笑了起来,说:“傻瓜!这再简单不过了。我掉一颗牙齿,又会有新的牙齿在那个地方长出来,就像宫廷园丁剪下花园里的花朵,过段时间花儿又会长出来。月亮也是这样,你帮我从天上摘下一个月亮,天上自然会再长出一个新的月亮啊!”
怎么样,这则故事是不是很耐人寻味呢?这则故事就出自于这本袁晓萍老师的《向学生借智慧》。第一次看到这个故事,我很惊讶,同样是帮助公主得到月亮,为什么小丑可以这样智慧地处理呢?为什么他就能走进公主的心里,了解到公主的真实想法呢?再次看这个故事,我似乎明白了,小丑之所以能够解决公主的问题,就是因为他站在了公主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而他最大的智慧就是“想公主借智慧”,聆听真实的声音,与孩子的天性合作!此刻再看这则故事,不禁再次引起我的深思: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总是习以为常、自以为是地以自己的观点去体会学生的意思,把自己的“知道”嫁接在儿童的“知道”之上。当学生在课堂上表达出自己心目中的“月亮”时,我们常常想的是自己设定的“心中的月亮”,之后,我们就以自己的想法、思考模式否定了学生的思考和表达,殊不知,每一个孩子对于“月亮”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定义!
这不觉让我心生感叹:这得需要我们得有多大的胸怀呀?
而这本《向学生借智慧》或许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它能给予我们一个支点,促进我们去思考学生每一个想法的背后的思想,让我们能离学生更近一些!
一、促思考
我是暑假的时候捧起这本书的,断断续续地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才粗粗看完。每看一个章节,就产生无数的感受和体会。书中的内容通俗易懂,又非常接地气,所以一旦我开始投入到书中,几乎是书中的每一个内容都会引起我在某个方面的思考或者共鸣。也正因为这样,所以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总会有关于某些方面的一点或者两点的思考或者想法浮现。我在这个学期初撰写的论文——《思考,儿童生长的力量》、《教学小前测,妙在不言中》和《赋予儿童语言生长的力量》,其中的灵感来源就是这本书,所以,我想说,这本书能带给我们新的理念,促进我们对教育教学的思考。
二、引激励
整本书分为四个章节:我的儿童观、我的教学观,我的成长故事和我的课例组成。就看这几个章节的总括非常清晰地呈现了这本书的架构,这足以让我们停下脚步驻足观赏了。
对于“儿童观”,印象最深的是那一句“让每个儿童按照自己的样子成长,这是天然;让每个儿童因为自己的‘形态’而得到尊重,这是本然;让每个儿童都能充分地成为自己,这便是自然。”我们不禁思考: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很明显的,这是一位把儿童放在教学第一位的老师,这是一位站“学生立场”上展开教学的老师,这样的老师怎会进不了儿童个性教育的深处,怎会激不起学生的情感沸腾呢?
而对于“教学观”,她是这样理解的:低起点——数学它有多深,教学就该有多浅。高观点——整体把握,系统定位。用高观点来统摄教学,打破条块分割,用系统、整体的眼光去整合知识,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化,有灵气,能生长。动态目标——用思维能力、知识高度去引领儿童的学习,顺应儿童的天性,不断调整目标。这些理论的引领会让我们自然地联系到自己在实践中的不足并对号入座,然后引起我们对教学问题更进一步的思考和改进!
而教师的成长的秘籍在哪里?专家们的回答是:个人实践、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但我们要追问的是,当年复年、日复日的琐碎事情占据了我们的整个工作和学习空间时,我们怎样克服倦怠期而永葆青春期呢?这本书的作者——袁晓萍老师告诉我们,要向学生借智慧!无论是个人实践、同伴互助还是专业引领,都需要我们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观作为基础。我们的教学得灵动、得智慧、得深刻、得执着!
三、品教学
只要我们听过袁晓萍老师上过课的,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她的课大气、灵动;有思想,有见解,有深度。她的课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她真的是在向学生借智慧,她在以儿童的方式抵达儿童的心灵!就如她在《圆柱的认识》这一课中向我们呈现的一样,“人课合一”的人格魅力势不可挡!“脑洞大开”“脑补”,一个个时尚的词汇喷薄而出,“火星人”“冥星人”这些代名词一次次闪现在课堂上,融洽,相得益彰!可见,袁老师是真的融入了孩子的生活学习中,真的站在了学生的立场上,真的就充分相信着学生!用她的话讲就是:这节《认识圆柱》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学习起点,启动了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充分发挥了素材的暗示功能,启动了学生与生活的对话。我把袁老师的这段话与这节《认识圆柱》的各个环节一一对照,不难发现,课上的所有的素材真的都是为了启迪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而准备的,就如那原始人用滚木推箱子,这是引发学生对圆柱侧面的认知;再如那旋转门的出现,实则是启发学生创造出圆柱的另一种方式,那么美,那么高效,那么奇巧!十足的脑洞大开了!也给我们实实在在脑补了一次!
除了《圆柱的认识》,书中还有《年月日》《统计里的秘密》《一个数除以分数》等课例的呈现,带给我们不同视角下的数学课堂!
所以,我力荐这本书!相信只要你静下心来好好地品读它,你一定能品味到更多的有关教育教学、个人成长的美好!
谢谢大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