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笔记
为了追求心中的月亮,他可不只是抬起头这么简单

为了追求心中的月亮,他可不只是抬起头这么简单

作者: 年少影追 | 来源:发表于2020-03-15 16:20 被阅读0次

以这本书的盛名,和作为书名的月亮与六便士的提法,就像那句已经烂大街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一样,不可避免地落入聒噪的俗套,生活并不是在诗、远方与眼前的苟且(好似抛下眼前的苟且就剩诗和远方了,这只会存在于自我表演的鸡汤里),人生也不是在月亮与六便士之间做一简单选择。

我倒不觉得这是什么浪漫的诗与远方,而是主人公身不由己的自我放逐,他是很痛苦的,只是最后到了塔希提才找到了艺术幻梦的归宿,简化成主人公敢于做自己敢于追求自我的艺术梦想,这就有点鸡汤了,就像生来不可逃避的命运,他索性接受这命运的折磨与痛苦,全心去追逐……终局就是死亡——人人逃脱不了的结局,但他达成了自己一生的热望,释放完了激情,作品留不留就无所谓了。

但我并不怎么喜欢这本应该是毛姆最为普通读者所熟知的作品,对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也缺少共鸣,看豆瓣上不喜欢《月亮与六便士》的原因,多是扯到三观不合上去,我倒不是因为这个,而是纯粹不喜欢那种叙述口吻(文风)和写法。

看书不是纯为了来看三观的,然后印证一下符不符合自己的,看电影也是。诚如书中所言:作家感兴趣的是了解人性,而不是判断人性;如果轻易就喜欢判断人性,也许就无法深入了解人性,喜欢简单判断人,那是世俗的惯常做法,正如书中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一开始抛家弃子跑去巴黎学画时所受到的议论和评价。

说说我个人不喜欢的几点:最明显的是那种叙述方式,我觉得挺啰嗦的。那些幽默也挺刻意的,真没感觉这些故意显得低调的刻薄和挖苦多有意思,还有那种点到为止的聪明,可能很多人喜欢,对我来说也就还好。

作者边叙述故事边告诉你他为什么要这样而不是那样编故事,什么为了让故事更加突显其真实性云云,放弃了那种通常可以让故事显得更曲折离奇的写法,没有按原先的设想先从结尾写起,干脆直接从“我”认识主人公开始按时间顺序写下来,再从各个认识并和主人公有过短暂交集的人那里听来的细枝末节,慢慢尽量拼凑起主人公的大体形象和人生经历……这些拐弯抹角的剖析,本就是作者为了让一个原本可能平平无奇的故事,显得更曲折离奇和逼真的方式,但费这么多笔墨,也没感觉使故事更有意思啊,假装把故事的构思过程诚实地说给读者看,装成一种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的假象,明明就是想秀聪明和与众不同嘛!想要秀的聪明,作者一点也没忍住,又被表现得隐忍克制,这种看似“藏着掖着”的花式秀聪明,像那些刻薄的挖苦所表现出来的优越感一样,一点也没少。

最重要的,我看完对书中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也没什么感觉,作者用似贬实褒的方式神化他,是天才?是怪人?强力塑造了一个毫不在乎他人眼光和世俗看法的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人物,借以说明自我与社会、个性与世俗,还有艺术就像性源于原始的不自控的热望和激情,伟大的艺术家都有着异于常人的乖戾性格,为了实现艺术幻梦不惜放弃一切……也包含作者对世俗偏见的嘲讽和挖苦,但作者刻意描摹得看似玄之又玄的这些以及对人性的剖析,也没见得有多深刻啊,《木麻黄树》都比这深刻,那些大篇幅的长篇大论拖慢了叙事节奏,书中这些一层层涂涂抹抹的人物,不止给我感觉像作者笔下有意为之的滑稽感,让人无法产生共情(不像《木麻黄树》里人物,会让你感动同情),还和整个故事一样,显得有些矫揉造作。

伟大天才思特里克兰德身上的一切都很莫名其妙——“我”发现他有一个特点:就是你故意不理他,他反而会主动凑过来找你,作为一个丝毫不在乎他人看法的人,又怎么会在意你理不理他呢?这是俗人才会的吧?感觉就是游戏笔墨。

旅馆老板娘介绍土著姑娘爱塔给他问他愿不愿意和她结婚,他问说:姑娘漂不漂亮?愿不愿意跟他走?老板娘说:她很漂亮,还会攒钱做饭,而且还很钟意你,然后他们就结婚了,爱塔从此就死心塌地爱着他直到他死去……这天才还有点无赖啊,这爱也是平白无故莫名其妙的呀!关于思特里克兰德的魅力,作者形容为高大强壮但并不英俊,身上有种让人欲罢不能的肉欲感同时令人惧怕的致命诱惑,姑娘们爱的还不是(也不懂)他画画的才华。

“我”刚认识思特里克兰德时,他是一个无趣、没什么爱好和沉默寡言的证券经纪人,从去巴黎见到他的第一面起,他就突然变成一个残忍无情、暴躁直接,既不在乎他人看法也不同情怜悯他人的缺乏人性放飞自我的天才,如此分裂的前后判若两人实非常人所能忍,他这是骗了全天下人啊!真是这种极致暴烈性格的天才,性情可比扭捏作态的思特里克兰德纯粹坦荡多了……只要把人物莫名其妙化,就可以不管人物前后是否自然衔接统一和真实性,这也算是最容易的写法了。

思特里克兰德形容他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只要妨碍了我画画,管你丫的会怎么样,听起来就像那些想吸引女人青睐的冒充天生艺术家的伪文艺青年;“我”同样装得可以,为了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人,他也什么都能忍受,和思特里克兰德一样能忍,思特里克兰德可以忍受饥寒交迫和他人的鄙视,“我”可以忍受他的无理无情,所以他们是同一种人,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却又好像很厚道。

写法上蹩脚地制造各种巧合,一会儿这个人一会儿那个人恰巧认识主人公,又刚好碰到叙述者“我”,就跟他讲起主人公的生平片段,也是偷懒和容易的写法吧。

如果说思特里克兰德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那些惊世骇俗、离经叛道、极度自我,全力追索自己与生俱来的命运……所带来的震动,以及就像其生命最后一幕的那种令人骇然的肃穆感,对我个人来说,全因那种叙述口吻和写法,而缺少能够去亲近和体悟的共鸣,算是我的个人偏见吧。

不管小说虚构得合不合理,都被月亮柔化得令人憧憬和向往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了追求心中的月亮,他可不只是抬起头这么简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xnse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