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4773436/f4dd1091a5228d22.jpg)
又是一年清明,同样是三天假期,家乡的小城似乎比往年更热闹些。可见,祭祖是越来越被重视起来,也成为家人团聚的假日。
这个清明,猛地发现,已经到要直面身边至亲死亡的问题了。同时发出感叹的也有一位朋友:“时间已经走在了要面对父母一辈死亡的路上“。对至亲过世这个问题,虽然经历过,但感触还不是那么深刻。
很小的时候,我的外公外婆就过世了,外公是丝毫没半分印象,外婆也只剩下一个模糊的画面,就是在她的葬礼上和小朋友们到处乱跑,后来被人牵着说不能这样,凭借这一点点的记忆猜测,年龄大概是4岁左右。
初二时,奶奶去世,清晰记得在老家举办了几天热闹的葬礼。从小和她接触得很少,她喜欢孙子不喜欢孙女,(爷爷奶奶重男轻女是我们这个大家族里长辈们公认的事实,且从不避讳,仿佛是天经地义的事),何况,10多个孙子孙女让她无暇顾及从小在大姨家长大的我,我们之间可能只是奶奶和孙女的关系,说到感情是真的不多,所以感触不是很深。记得在专业哭丧人的哀嚎下,我留了眼泪,其他时候则只是和其他亲人一样表情凝重。
再后来,亲近的人过世就是两年前,二舅妈患癌症骤然去世。二舅妈的感情也是不那么亲密,身边离去的亲人,似乎还没把我推到最残忍的境地,可这终究是不可避免的。
就像朋友感慨的那般,往后,时间会将越来越多的死亡带到我们面前,想想这是何其沉重的问题。我们这代人大部分都是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中长大,到了30多岁仍像个孩子,一直被父母呵护着,少有能尝生离死别的机会。不久的将来,面对越来越多生命的逝去,是否可以冷静又成熟的面对呢。
生活在这个时候总会显示出陌生的一面。如何去面对这种陌生感,如何不让生活陷入无止境的追问中。此时只能借助书籍寻求答案,最近在看小说。也看到朋友写到“小说的细节有助于拯救麻木的生活,故事的细节能够给阅读者带来针刺一样的感受,将我们的生活再度陌生化,让我们重新认识生活,不至于因为陷入太过于庸常的而堕入虚无的境地。”
小说里构建的人生百态,生活、爱情、工作、理想混杂;理想主义、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形形色色的人物粉墨登场,他们有的很顺利、有的则崎岖坎坷;生与死、爱与恨都交织在一起,一幅人生百态图景栩栩如生。那些细节和心理倍感熟悉,仿佛那就是身边的某个人,有时也是自己。或许,凭借书籍和作家们构建的世界,可以让我提前感知这个世界的现实,看见更多世界未知的角落。
想象很多时候并不会超越生活,生活往往更让我们难以揣测,也更令我们措手不及。可能,还是只能认真的投入到生活中,对各种未知报以淡然之心,直面生活不断给自己带来的陌生感,才能更好的面对死亡或者其他所有事情。
四月带给我的陌生感不止是对死亡突如其来的恐惧感,还有人变化的突兀感,而四月才刚刚开始。。。
一到四月就会想起艾略特的《荒原》,朋友曾提到过这首诗,并且放在一篇悼念至亲的文章中,记得当初看到那篇文章的时候泪如雨下,并想着有机会为他外婆献上一束鲜花。至今未能成行,往后可能也无机会再去,但那诗却印在脑子里,以至于每到四月,心中想起的并不是“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而是“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四月,清明祭扫时,也会在心里为那位让人敬佩的外婆献上一束悼念的鲜花。
《荒原》节选:
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荒地上
长着丁香,把回忆和欲望
参合在一起,又让春雨
催促那些迟钝的根芽。
冬天使我们温暖,大地
给助人遗忘的雪覆盖着,又叫
枯干的球根提供少许生命。
夏天来得出人意外,在下阵雨的时候
来到了斯丹卜基西;我们在柱廊下躲避,
等太阳出来又进了霍夫加登,
喝咖啡,闲谈了一个小时。
我不是俄国人,我是立陶宛来的,是地道的德国人。
而且我们小时候住在大公那里
我表兄家,他带着我出去滑雪橇,
我很害怕。他说,玛丽,
玛丽,牢牢揪住。我们就往下冲。
在山上,那里你觉得自由。
大半个晚上我看书,冬天我到南方。
2019.4.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