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同一位好友聊天,谈到了她现在的夫妻关系和自己的一些思维模式,突然她感悟到现在的自己是父母长时间过度的保护形成的,面对很多事情的思维分析是那么幼稚,与当下三十多岁的年龄很不符合。也就是我们说的心理年龄小于生理年龄。
这样的状况在我咨询的学生个案中也有不少,这样的孩子在遇到事情时,按照他的心理年龄去思考,面对事情的处理方式方法也和同龄人不一样。这时候,其他同学不理解他的所做所为,当事人也不理解其他同学为什么会和他思考和处理问题不一样。追溯到根源就是心理年龄的原因。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心理年龄呢?结合我咨询的几个个案有几个共性的原因,
一是父母给予孩子事情包办的太多,孩子没有从处理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到他自己应该学习掌握的一些技能技巧,所以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遇到问题不知道怎么解决,或者用不是同龄人的思维模式方式方法解决问题。
二是孩子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与同龄人交往的少,或者与小于他的年龄段的孩子交往的多,长时间形成了他的固有的思维模式。
三是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对于学习以外的事情没有引导孩子去学习处理的方式方法,使得他处理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锻炼提高,所以孩子一旦步入新的环境或者步入社会,离开家庭父母的保护,由自己处理问题的时候,就引发了上面我提到的问题的发生,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成家立业了,还是那么幼稚的处理问题,有的和同事之间,家人之间,夫妻之间等各方面的关系不能很好的处理。
所以,任何人的成长都是不能由别人替代的,替代就是伤害,这个伤害也许我们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会显现,可是他一定会在工作或生活中体现,有的可能会严重影响他的生活和工作。
身为父母的我们,在分清楚谁的事情基础上,给予孩子更多的独立自主的权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同时我们也要给予孩子足够的估计和支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陪伴支持鼓励,给到足够的心理营养是父母的职责义务,如是而已。
相信每个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如何爱,怎样去做是我们父母要思考的,只有父母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