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上起来,看到朋友圈里一位妈妈吐槽央视的《开学第一课》,作为孩子的作业,不仅没在约定时间播出,且节目一开始就是四个“小鲜肉”男生的开场歌舞,自家孩子还吐槽“怎么出来了四个娘炮?”
在以这位妈妈为代表的家长里,在他们的教育理念中,“阳刚”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他们对现在的韩流明星嗤之以鼻,经常能看见他们转发标题写着“少年娘,则国娘”的文章,夸奖自己的儿子有多么“爷们儿”之类的内容。
然而在这些看似义正言辞的文字里,其实埋着很多隐患。
第一,提倡“阳刚”不应浮于表面。
可以理解,很多人看不惯画着女性化妆容的唱跳明星,但外在样貌不应该作为评判的依据。尤其是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能一边教孩子不要以貌取人,一边又看见男生画眼线就大肆诋毁吧。
至于内里的“阳刚”,应该与勇敢、担当、责任感紧密相关,这些才是应该被树立的素质。
第二,世界是多元的,包容心更重要。
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好恶主张,但没有人应该为表面上的样貌、发型、装扮而被定义甚至被嘲讽。
罗素说过,“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这句话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认识到,参差多态是世界的常态;另一方面,是要有宽广的胸怀去容纳这参差多态。
如此,胸中就能少一些没必要的是非曲直,多一些宽容平和,这是通往善良的心态。
第三,简单粗暴的是非观,是校园霸凌的温床。
回想一下自己的童年经历,记忆中有没有一个清秀、瘦弱、内向的小男孩?
有的男孩,或许天生长相很柔美,或许身体不太好,不擅体育运动,或许性格安静内向,不太能够融入男孩圈子。这样的男孩什么都没有做错,但非常容易成为被校园霸凌的对象。
校园霸凌,不止是网络爆出那些拳打脚踢的视频,更多的,是拉帮结派的排挤,是语言上的羞辱。有太多“看上去不太一样”的小男孩,被同学们举着“阳刚”的大旗,嘲笑讽刺。
最可怕的,是做了错事,还自以为代表着正义。
▽
第四,在不知不觉中,你已助长了性别歧视。
“阳刚”以及“阴柔”,这两个词很大程度上,就是性别刻板印象。男人就该阳刚,女人就该阴柔,这样的想法对两个性别都是一种压迫。什么是压迫,压迫就是剥夺人的选择权。
如果说两性对立思维是主犯,从这对立引出的衍生词就是打手。当你用“爷们儿”夸一个男孩时,就有另一个男孩正被“娘们儿”的称号所困扰。这不仅是对某一个男孩的标签化,也是对女性的污名化。
对立的两性观,家长本身就该摒弃,更要避免灌输给孩子。
面对孩子,说的和做的,都应该更具体。
你可以带他探险鼓励他勇敢,带他登山鼓励他坚持,在球场边为他加油喝彩,在他挺身而出时表扬他的责任和担当……
而不只是对着电视一起嘲笑“娘炮”,再对孩子说“你要做个爷们儿”,然后放任他的小脑袋自己去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