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直觉、成见与可得性法则:人类是理性的生物吗?

直觉、成见与可得性法则:人类是理性的生物吗?

作者: 张浩洪 | 来源:发表于2017-06-07 08:49 被阅读723次

《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系列#1

关于理性经济人假设的讨论一直非常盛行。1979年,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不确定性下的判断:启发法和偏见》,对理性人的假设提出了系统性的质疑。当时许多人都认为人做决策时是理性的,其之所以产生非理性行为是因为当时处于非正常状态(如愤怒、悲伤等情感)。卡尼曼和阿莫斯认为这个判断是有问题的。他们通过研究提出,即使人在正常状态下,其决策行为也会更多地呈现出非理性、带偏见的一面,并认为这是人类自身的认知结构缺陷所导致的。

这本书《思考:快与慢》就是这篇论文的延展和普及,同时添加了许多最新的科研成果。作者卡尼曼在前言中“谦虚”地指出,这本书将以“在饮水机旁闲谈”的方式讨论人类决策的问题,目的在于丰富人们的词汇量。很多人以此为据,认为《思考:快与慢》是一本将深奥心理理论以通俗易懂方式呈现给读者的书。但我认为这本书很难读(也许是我水平太差),要读懂里面的很多结论和推论,都需具备一定的先验知识。

任何一本书都会试着回答一个问题,那么作者希望通过这本书回答什么问题呢?我觉得是“为什么直觉是有用但通常是不靠谱的?这种直觉导致的系统性偏差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我们难以察觉?”。在《潜意识:控制你行为的秘密》这本书中,蒙洛迪诺给出了一组让我很吃惊的数据:人类的感知系统每秒钟向大脑传送11,000,000比特的信息,而我们每秒钟仅能处理15-50比特的信息。我们所接收的绝大部分信息都是通过无意识的大脑行为进行处理,这种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是几百万年进化的伟大成果。

人类在进化的绝大部分时间内的首要目标的是生存,要完成生存这个目的,就要做到两点:快速决策和成本最优。在狩猎采集的年代,人类作为劣势物种,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能快速地对周围环境信息作出反应是存活活下来的重要保证。一位先民在原始深林中听到异响,他的最优决策就是马上逃离,而不是上去进行一番探索;当食物充足时,他们倾向于尽量多吃以尽可能多地存储能量,因为下一顿饭在哪里、什么时候能获取到谁也说不清。至于成本最优,可以理解为一些与人类基因存续无关的东西一律不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人眼可视光范围。人类眼球可见到的光的波长范围是非常窄的,为什么?因为没必要!只要看到这个范围内的东西就可以了,如果为了无用的视野范围增加能量的消耗那是得不偿失——人类一切的进化的目的都是为了“求存”而不是为了“求知”。晚上坐在洞口的原始人他们在仰望星空的时候,想的更多是明天那顿饭在哪里而不是宇宙的规律。

现代社会来得太快,过往几百万年进化习得的基于原始生存状态的思维模式运用在现代社会中往往会出现问题。例如,赫拉利在《未来简史》里提到的,现在每年因肥胖死的人远多于饿死,因此尽可能多吃已不是一个很好的生存策略了——可是因为几百万年的习得使得我们很难改变这个习惯。 针对思维模式,卡尼曼在这本书提出的所谓系统1和系统2的概念,其中系统1就是靠所谓的直觉进行决策。直觉启发法的核心观点就是:当我们面对难题时,我们往往会对相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回答,却忽略了自己已经置换了原始问题这个事实。例如,我们在做投资某只股票的决策时,我们往往将其转换成“我喜欢家公司,所以我投资它”。具体而言,作者前言里提出了两类直觉启发性的表现。一类叫相关性启发和偏见,另一类叫可得性法则

相关性法则:人们总是容易根据相关性而不是统计数据进行预测,人们倾向于认为简单的、突破性的成果是正确的,那怕它是建立在小样本的基础之上。看以下的例子:

邻居如此描述这个孩子:‘史蒂夫非常腼腆,少言寡语,很乐于助人,却对他人或者这个现实世界没有兴趣,他谦恭有礼,做事井井有条,中规中矩,关注细节。'请问史蒂夫更可能从事哪种职业,图书管理员还是农民?

很多人会直觉地认为史蒂夫会是一个图书馆管理员而非农民,原因是上述对史蒂夫性格特征的文字描述与一个图书馆管理员实在是“太像”。可是在美国,农民和图书管理员的从业人员之比大约是20:1。所以那怕考虑性格特征,史蒂夫是一个”他谦恭有礼,做事井井有条,中规中矩,关注细节”的农民的概率仍大于图书管理员。人们倾向于以相似度作为一种启发手段(也就是经验手段)进行艰难的判断,这种启发手段会容易让其预测带上某种程度的偏见(系统性偏差)。万维钢在其著作《智识分子》中的一个观点发人深省:世界是复杂的,并且只会越来越复杂,对抗复杂的唯一手段就是复杂

可得性法则是指人们是根据从记忆中提取信息的容易程度来估测事情的重要程度的。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明这个可得性法则带来的误区:作者一直都以为政客比律师和医生更容易去偷情,因为政客面临的诱惑更多以及权力具备的催情效果。后来,作者承认这种认知是错误的。他之所以有这种感知,是因为政客偷情更容易被媒体曝光,而律师和医生偷情则没多少人关注。因此,我们对某件事情的印象完全可以归咎于记者对主题的选择和人们对可得性法则的依赖。根据信息的定义,发生可能性越低的事件具备的信息越高(因为它可有效地降低你心目中的确定性),所以媒体在选择报道的主题时,总倾向于选择那些小概率事件,才可以吸引观众眼球。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人们普遍对香港的印象——黑社会横行,经常发生黑社会斗殴,这是拜《古惑仔》系列电影以及香港媒体比较关注这些事件所赐。可是,香港是当时世界上(也许现在也是)最安全的地区之一,媒体连黑社会斗殴这种事都关注,正好是这个地区没有发生大规模安全事件的证明,不像同时代的中东和南美,各种大规模流血冲突事件都报道不完(媒体当然只挑那些死亡人数多的事件,又或者是死10个人和一只印地老斑鸠的事件,进行报道),那里有空闲去报道什么黑社会斗殴呢。所以,当一个社会中大众都只关心身边的小事,而媒体都去报道各种芝麻小事时,表明这个社会已经成熟了,我们每个人没必要都去关心国家大事,只需管好身边小事。可得性法则在目前SNS和推荐系统盛行,尤其是微信朋友圈盛行的时代尤为严重,非常容易就会形成圈子整体认知的差异。

我们都过于自信而无法察觉自己的无知程度,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无法理解不确定性。我们一直在高估自己对世界的理解,而在回顾过去时,由于后见之明,我们对某些事产生了虚幻的确定性。我们对某个受可得性法则操控的事件添加各种各样的解析和理由,以增加其在自己可理解范围内的合理性(那怕以各种小概率事件举例,很多人都喜欢这样做)。孰不知根据最基本的概率理论,你在给某个事件添加条件提升它的合理性时,你却同时在降低了它发生的可能性

直觉有正向作用吗?为什么有些专家的直觉很准确,有些人的直觉却时常犯错误?作者在前言里引用了赫伯特·西蒙的对于专家直觉判断的研究——大脑信息搜寻能力的差异。专家的直觉之所以经常很准确,是因为他们脑海里的信息信息量和信息存储结构和其他人是不一样的。当他们面对一个局面时,可以迅速地在脑海中寻找相关的信息并做出判断——直觉只不过是人基于信息的认知而已。我们很快就能认出是一只猫,这并不是我们拥有什么神一般的能力,而是由于自己拥有足够多关于猫的信息,可以快速地搜寻相关的结果而已。

以此作为这本书读书笔记的第一篇吧,希望自己加油。

2017年6月

相关文章

  • 直觉、成见与可得性法则:人类是理性的生物吗?

    《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系列#1 关于理性经济人假设的讨论一直非常盛行。1979年,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

  • 随想

    理性与直觉,理智与情感,真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 可得性法则

    人的大脑往往会偷懒,把自己容易想起的那部分当作事实,而忽略了概率和深度思考,从而形成了偏见。 在你思考下文中的问题...

  • 2018-12-31时间管理法则

    今天阅读内容为时间管理法则,分为两种目标性法则与要是优先法则,而所谓的组织计划性法则,是目标性法则的衍生物。 目标...

  • 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

    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是人类两种重要的思维形式。概括来说,感性思维就是运用自己的经验和直觉,去思考与判断,理性思...

  • Think Different-two

    上文提到人类”直觉“、”理性"两套系统理论 "直觉",内置于基因,自然就有。 "理性",基因里面没有内置,但是,是...

  • 直觉与理性

    说起直觉,我们就要解释清楚什么是直觉。直觉简单的说就是那些我们不用经过思考,瞬间就能做出反应的行为。还是举...

  • 理性与直觉

    理性思维与直觉思维的关系是什么?它们各自的功能是什么?什么情况下,它们的关系是和谐的?什么情况下,它们的关系是病态...

  • 理性与直觉

    我曾在某处听到一段话:不读书的人只能过一种人生,而读书人可以过千种不同的人生。这里的所谓读书并非学生时期所学的各种...

  • 《历史的教训》第五章生物学与历史

    小结: 人类是万千生灵的一种,也适用生物法则。 法则一,生命就是竞争。人与人、群体与群体都有竞争,不过...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 直觉、成见与可得性法则:人类是理性的生物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xrof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