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的咖啡自成一套体系。咖啡店叫“Kopi ‘diam” 两个歧义。从语音字面上来看,是咖啡店闽南语称呼。从马来文字面 kopi diam 来看,音译是喝了咖啡就得“diam”了。“diam”就是安静;若广东话来说就是:搞掂的意思。中文搞定的意思。
在马来西亚,你要怎么在kopidiam 咖啡店点单?马来西亚咖啡店还有一个别名,小名:茶店。与香港冰室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不完全一样。
比如:
中文/ 不要糖
香港/走糖
大马/ Kosong (马来语,空的意思)
中文/冰
香港/冰
大马/ Beng (同指冰的音译次)
西方/Iced
中文/巧克力
香港/朱克力
大马/ Mai‘lo(Milo是国民巧克力饮料品牌,现属是nestle)
西方/ chocolate
中文/ 黑咖啡
香港/斋啡
大马/ Kopi O
西方/Long Black
中文/咖啡奶茶
香港/鸳鸯
大马/Kopi Cham (饮料:咖啡“掺”奶茶,取掺为其音译)
中文/云吞面
香港/云吞面
大马/清汤云吞面 东马/干捞面加馄饨
因此,早期生活在马来西亚的各个民族比手画脚,鸡同鸭讲,对牛弹琴是常有的事情。这是为什么喝茶的文化,在马来西亚大街小巷随处可见。那是因为,沟通效率不高,一件事情,要用N种语言来说清楚。大大地降低办事效率,增加办事成本。
好比如说:我这一片土地要种番薯。要怎么种?谁去种?用多少钱去种?哪不是三眼两语就能说清楚。
首先,你得了解马来西亚工作的语境。马来西亚经过英国殖民统治,于是把各个行业,各个族群分而治之。虽然是符合各民族特性,无形中是降低了办事水平。比如:土著/马来族当公务员。原来土著/马来族祖先大多种植为生。印度族当医生、律师、因为东印度公司职员多会英语。华人能说会道,做生意。一般说的都是“半桶水”俗称蹩脚英文、生硬马来文、夹杂方言的普通话。说起话来,都是各种语言掺杂融合语。
比如:去大排档外带食物语境
食客:
就酱子(就这样子)。我要打包一包Nasi Lemak(椰浆饭)
餐厅:
还要order什么吗?
食客:
一个Kopi Cham(港式鸳鸯:咖啡奶茶)
买单的时候
餐厅:总共RM13.30
食客给了RM20
餐厅问: 有没有RM 3.30
食客给RM 3.30
餐厅找回客人RM 10
马来客若是问: Bang betulkah ini?(哥这样子算对吗?)
餐厅说: betul ini. Cina bah.(对的。他是华人。)
意思是说,华人的数学很好,不会算错单。
如果你没有在大马(马来西亚)工作生活一段时间,刚开始不适应感会让你觉得自己完全不能够融入到当地语境。甚至会有生活上的问题。不过,随着生活时间的增加,马来西亚人热情好客,不排外,而且现在大多数马来西亚人都会英语,不像以前那么“多元化”乃至于不适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