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虑再三犹豫再三,终于忐忑加入写作群,虽然也自知文字粗鄙难以和群内文笔深厚的老师们相比,但为的就是逼自己一把,看到那么多优秀的人在努力追求向上,若永远停滞不前,我知道自己将会逐渐沦为一个毫无思想的教书匠。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说“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人既高贵又渺小,人因思想而高贵,高贵到知道自己渺小和高贵。人是自然界中最脆弱的东西,所以他是一根芦苇,但他因为会思考,可以囊括宇宙,可以通向无穷,这就是人在宇宙中的全部尊严。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因此,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
我脆弱,所以我思考,我因思考而自知,我因思考而充实。自从加入写作群后,看到那么多优秀的老师在反思在思考,我也不禁开始思索自己的教学,以前也有反思,但都是碎片化的,也从未想过要形成文字诉诸于笔端,现在为了形成文字而反思,近半个月来,我发现自己思考的比原来多了,比原来深刻了,遇到问题了以前是浮光掠影过后雁过无痕,现在却是会再三反复咀嚼搜索查询验证辨别,写是直接动力,哪想却不经意间推动了我思想的进步。
百度查找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一种手段。现在我要做的就应该是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此刻突然明白董明实老师组建此群之良苦用心,在反思中前行,在思索中提升,收获必定是颇丰的。
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名师更是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比如肖培东老师“我就想浅浅的教语文”,王君老师的“青春语文”,我想他们的特色也一定是在不断的反思和不断的琢磨中逐渐形成的,记得在王君老师的湿地语文中看到王君老师给自己工作室的老师们提过一个要求,那就是每个老师必须要有一个研究方向,并为之不断努力钻研,所谓“术业有专攻”是也,也唯有如此,才可以成就自己。那么目前我是不是也应该从自己上过的课中进行反思呢?回望自己走过的十几年的教学生涯,有没有几节课可以让我记忆犹新呢?又有几节课是上出了自己的特色呢?脑海中开始逐渐浮现出我初登讲台时曾经讲过的一堂公开课泰戈特的《窗》,那是苏教版的一篇课文,一篇小小说。记忆犹新的是我设计的是欣赏文中的对比手法——心灵的美与丑的对比,从出乎意料的结尾中表现出人性的善恶,现在回想来,那堂课所达到的目标应该是让学生学会了小小说构思的奇妙和出乎意料的结尾以及对比手法在表达主题的作用。回忆的闸门由此打开,臧克家的《有的人》,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刘禹锡的《陋室铭》,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汪曾祺的《昆明的雨》,《水浒传》之《智取生辰纲》,吴敬梓的《范进中举》……每一次的课究竟是如何设计的,现在都已不记得了,只记得每次准备的过程都是艰辛的,现在想来,如果每一次都能够及时进行反思那该多好啊,可叹自己今日才有此想法,若是早些悟出这个道理,不管上课成功还是失败,每次都能够反思其中的得与失,那一定会促使自己在教学中扬长避短追求更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实现高质量的教学。
也罢,往事不可追,来者犹可鉴,希望从此刻起,我能做一根有思想的芦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