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前几个月,近段时间的成长率明显下降,当初信誓旦旦要完成的计划,三分之一在苟延残喘,三分之一已经放弃。重重的开始,轻轻的放弃。好似当初的豪言壮语和美好愿望没有存在过一样。
常言道善始容易,善终难。
我们善始的理由很简单,一时的冲动就可以满怀期待的开始一个新的计划。而善终则是要战胜拖延,战胜平淡,战胜瓶颈,似乎是在收拾了无新意的残局,是要在没有什么外在动力的情况下,孤独跋涉。
从能量的角度来说善终要耗费更多的能量,因为善终违背人类喜新厌旧的本能。
那么有没有种方法或是观念的转换,使得始与终反过来呢?始与终是否仅仅是扎根在骨子里执念呢?或者若不能将始与终反过来的话,可不可以,以终为始呢?
但是明明存在一种状态,叫欲罢不能。比如抽烟,有烟瘾的人都知道,一开始抽烟的时候,是没有任何快感的,唯一的快感不来自抽烟本身,而来自于抽烟这件事情,看起来很酷,或者只是因为周围的人都抽烟,如果自己不抽会显得自己是局外人,渴望融入群体大过自身的感受。
一开始抽烟不但没有快感,反而会有些不适,身体是排斥的。
但是,一旦你开始从抽烟中找到一点快感的时候,就很难割舍,原因是这个过程快感会被加强,每一次的快感都是对下一次的鼓励。而且抽烟这一行为会在群体之中的互相感染下再次加强。还有很多时候抽烟本身就是一个奖励性的行为,吃完饭来根烟,开完会在阳台上抽根烟,文章完稿时点烟,很多时候,来根烟就像是一个庆典仪式。
那么,为什么有些一开始很爽的事情反而会难坚持下来呢。
有一个比较普遍存在的物理学概念,熵,也就是无序度在随时间不断增加,人会衰老,照片会变黄,咖啡会变凉,注意力会涣散...世间万物都需要额外的能量和秩序来维持自身,无一例外。所以,在后期要能维持“一开始的爽”,需要更多条件。
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是需要成本的,成本可能是能量、意志力、注意力等等。既然是成本都是有限的,或是需要通过别的方式转换过来。
而对于坚持这一行为,我们通常理解的是在消耗意志力,用意志力去战胜坚持所带来的痛苦与无聊,而人的意志力又极为有限,坚持的时间越长消耗的意志力越大。所以,坚持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长期靠消耗意志力来坚持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我们通常用把持续做一件事情叫做坚持,但这样的定义其实非常不经济。因为开始的时候,一旦慷慨激昂的喊出要坚持到底的口号,我们大脑里就自动将做成这件事等同于要与痛苦和挣扎斗争到底。可谁能长期呆在痛苦中呢?因此,凡是在坚持的,结果其实都比较惨烈。
既然坚持那么难,那可不可以不要“坚持”呢?
其实,持续做一件事情还可以是习惯,更高级的则是上瘾。可悲的是,大部分人把习惯用来做很平常细微的事情,比如刷牙,更浪费的是,我们把上瘾用来表示持续做不好的事情,是应该摒弃戒掉的事情,比如抽烟。
可见语言带有极强的塑造力,极大的误导和限制了人类的行为和思考。
试想一下,要是把上瘾、习惯和坚持所对应的事情颠倒一下,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思考一下,我们在生活中那些一开始不喜欢最终却上瘾的事情,比如抽烟、健身。其实是一次次奖励叠加的结果。
可是奖励是稀缺资源,最丰厚的奖励往往只属于最优秀的人。所以,我们成长道路上大部分人不到足够的奖励的。
奖励之所以稀缺,是因为奖励的载体是奖品或是荣誉,而奖品需要要成本,荣誉本身因为稀缺才有价值。
但是其实存在一种成本很低,可以自我生产,也可以彼此赠予且不但不因赠予而减少反而增加的资源,那就是鼓励。
得到别人的鼓励,如沐春风,信心倍增;鼓励别人,自己变得不需要别人鼓励,因为自己成了正能量本身;而我们自己也可以自我鼓励。
不过即便如此,鼓励仍然极为稀缺。
现实是我们既很少的到别人的鼓励,又很少鼓励别人,还不会自我鼓励。
所以,对于持续做一件事情,我们不用鼓励这种高效而且会上瘾的资源,只好用极为有限且会让做的事情变得痛苦的资源(意志力)。
其实鼓励的本质很简单,就是满足自恋,而自恋的本质是自己在做的事情被看到并得到认可,或是收获被自己感知到。
以我自己的例子,这几个月以来,只有三分之一的计划在有效执行,写作、背单词、朗读英语、冥想。原本以为是这几项比较简单,其实不是,与其他计划不同的仅仅是,这几项是以打卡的方式在持续。说来可笑,仅仅是一个数字的体现就把自己骗得停不下来。简简单单的数字并没有什么魔力,但是它至少是劳动果实的体现,而且让自己或别人真真实然地看到了。
小小的举动就完成自我鼓励,相比于依赖别人的鼓励,自我鼓励的可操作性更强。
自我鼓励需要两项能力,让自己觉得在做非凡的事情能力和感知到自己细微进步的能力。
简单讲长期做一件事情就是在搭建一座高楼,鼓励自己坚持的动力除了想象出这座的高楼建成后的宏伟壮观之外,也要能清晰地察觉到每添一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