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稿
前阵子和一个发小聊天。他从小就很聪明,参加象棋比赛、给班里活动出点子、给父亲的生意提建议,样样都行,除了读书......工作中,他工作沟通能力出色,一连升了几级,成了一家中型企业的中层。和我聊着聊着,他突然感叹自己因为没上大学,没有相关的经历和学位,一直卡在中层上不去,太苦恼了。
我问,小学的时候你不是读书很好吗,为什么后面就读不下去了呢?
他说,上了中学后,学的东西难了,考了两次分数不太好。很快我妈急了,不断给我定目标和学习计划,每天晚上盯着我做练习。她给我压力比较大,我一直都达不到,开始觉得学习没以前有意思,索性就不读了。
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一个孩子被糟糕的教育压坏了。糟糕的教育,是怀疑孩子的动力,又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把自己认为对的想法在孩子身上实现。这对孩子来讲,是一种给他们带来压力的精神入侵。
为了对抗这种入侵,不让自我喘不过气,孩子会自然地用各种方式说不,例如拖延懒惰等等的被动攻击。久而久之,孩子可能都忘记了自己为什么要说不,甚至拒绝掉一些正向的建议。于是,这构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会叛逆,至少还有一部分自我在挺着。但全然听话,就更可怕。
我认识一个学生,曾在衡水二中复读一年。这个学生和我说了她是如何提分的。5点半起床,10点多睡觉,中间吃饭休息的时间可以忽略不计,剩余时间都在学习。为了学习,她曾一个月只洗一次澡。学校给他们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提分机制。几乎每天都有考试,分数和排名很快就公布出来。老师会根据不同的结果,进行针对性地鼓励和批评。在这种每天都有新反馈的机制下,学生只需要跟着走,不知疲倦地提升自己。一切需求都没有,只有打鸡血地学习。最后,她成绩考好了,却也抑郁了。
因为在这个机制中,只有提高分数的乐趣,没有学习的乐趣。离开了这个机制的推动,她就不知道为什么学习,怎么好好去学习。高考之后,她发现自己的内心常常处于一种空洞,别人推一下做一下,没什么想法和冲劲。她的问题,其实已经成了一个群体通病。北大徐凯文教授给它取了个名字:空心病。
他发现北大有30%的学生有“空心病”: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为什么而活;需要被夸奖才能确认自己是OK的;一旦工作或学习不够好,就觉得活不下去了......
徐凯文教授认为,这是因为孩子从小被功利的目标推着走,长大后缺乏价值观和意义感。
但我更觉得他们的问题在于:
从小被外界的声音推着走,内心早已失去了感觉。无法感知世界,无法感知自己内心的欲望和动力。
他们内心深处有一些真实的声音:我想要怎么样;我的感受是什么样.......
但他们从小却活在一些教条中:我应该怎么样;我本可以怎么样;我不应该这样.......
他们无法做到真实,就只能绝望地放弃自我。让教条化作蜘蛛网,把真实的声音牢牢捆住。这些孩子长大之后,都变成了感觉丧失、行为僵化的人。没有灵性的人,眼睛是呆滞的,表情是木然的。
如何不让孩子失去灵性?
答案很简单:把感受的能力还给孩子,别用不信任的管教去阻断他们的感受。
如果他们觉得低头听课效果更好,就允许他们低着头;
教孩子美的文字,先让他们感受美,自然地爱上美,而不是让他们去背诵......
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
儿童的生长,源自于内在的生命潜力的发展。也就是说,孩子天生就有自发的生命潜能,他们会靠着这种潜能,自发成长。
被管教得越多,一个孩子就失去了依照自己的感觉来判断事情的能力,他只能通过别人或理性分析来判断,不知不觉就变蠢了。
只有听自己话的孩子,才能活出真正的智慧。
假若一个人小时候一直生活在被别人左右的环境中,那么,这个人很难拥有丰沛的感觉,因为每当感觉产生时,就会有一些声音否定它。所有不自信的根源,是从未被踏实地信任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