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太和殿是皇家举办大典的地方,在这样一个豪华的殿堂里,皇帝来的次数并不多,品级低的官员很难进入,至于平民百姓,别说靠近大殿,就连皇城都不敢靠近,皇城被列为禁城,禁地。
在《大明会殿》中有明确的规定:违反禁令进入皇城者,一百棍杖,流放到三千里之外。私自进入宫城,处以绞刑。所以若为平民百姓的身份能目睹皇帝的真容,500多年间,屈指可数。
01
但《清史稿》上记录了一次“平民典礼”,就是康熙王朝在太和殿举行的博学鸿儒科和考试。《清圣祖实录》上有康熙帝的颁昭:
自古一代之兴,必有博学鸿儒,备顾问著作之选。我朝定鼎以来,崇高儒重道,培养人才四海之广,岂无奇才硕彦,学问渊通,文藻瑰丽,可以追踪前哲者?凡有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人,不论已仕未仕,在京三品以上及科,道官,在外督、抚、布、按,各举所知,朕亲试录用。——《清圣祖实录》
康熙盛世:得益于实施了“举荐贤能”宽松政策,他决胜于千里之外02
为了选拔人才,康熙帝规定了在三年一届的科举考试之外加设博学鸿儒科,并且亲自甄选人才。康熙帝为什么这么重视科举考试之外博学鸿儒科人才呢?
其一,当时清朝人入驻中原已经有三十五年,南明的几个小王朝已经收复,而且明军残余部队也被一一平息,太平盛世已经初见端倪。目前重要的是需要笼络人心。
其二,三藩之乱未平,人心不稳,故康熙帝亲自下诏令,也是为了笼络人心。
其三,清初有很多知识分子有气节,也有不少能人才俊。但是很多都在体制之外。没有得到朝廷重用?
其四,正在修《明史》,需要大量人才充实修书队伍。
康熙帝的确是求知若渴,制订了很多宽松的政策。但凡品学兼优,文才优秀,不论是已仕,还是未仕,都可以被推荐,来到天子脚下公平考试,如能被录取,则可能一步登天。
康熙盛世:得益于实施了“举荐贤能”宽松政策,他决胜于千里之外03
《清史稿.选举志》记载:“时富平李因笃、长洲冯勖(xu)、秀水朱黎尊、吴江潘耒(lei),无锡严绳等都是已布衣身份入选”,于是四方百姓纷纷带着自己的名片亲自造访有权推荐的官员,就是想凭着有权推荐官员的名望得到推荐,从而可以改变一生。但是,即使是康熙皇帝对待四海的人才做出如此宽松的政策,还是难免的存在很多人不会被推荐,为什么呢?
康熙盛世:得益于实施了“举荐贤能”宽松政策,他决胜于千里之外一是隐居人士,比如9岁就可以写文章的贺贻孙,此人江西永新人,在当地颇有名望,但是一直隐居不出山。
康熙盛世:得益于实施了“举荐贤能”宽松政策,他决胜于千里之外二是选择逃避、谎称自己有病。比如山西阳曲的思想家傅山,说自己七十二岁了,身体不好,就这样,康熙帝还直接免去了他的考试,让他当了内阁中书的职务,相当于正七品。
三是直接抗拒。比如江苏昆山的思想家顾炎武,明亡后拒不投降清朝,当时许多大臣们都举荐他参加朝廷举办的考试,可他誓死不从。
康熙盛世:得益于实施了“举荐贤能”宽松政策,他决胜于千里之外四是妥协。思想家黄宗羲多次推辞掉官方的邀请,但是《明史》编修的很多大事朝廷总会向他询问、审稿和提议,他还把自己的资料供明史馆用。
综上所述,康熙帝要想笼络广泛的人才,必须对其放宽政策,实施举荐贤能。
我是@老铁说故宫,更多有趣好玩的文化领域话题,请点击关注我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