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一直觉得要梳理career goal是很系统复杂的过程,因此借口备考时间紧张逃避,回到宿舍问张如何写文书中自己的职业发展部分,她说一两句话浓缩“要当理财规划师”,黎则不需要写文书,但是前几天她已经拿到新南威尔士大学的offer了。
再通过与戴的聊天,问她如果她觉得要在第三方理财公司工作,成为理财规划师,那么她有没有想过以后的道路怎么走,例如成为理财规划师以后再要怎么做呢?她说之前和师兄聊天,师兄正在考CFP,而且青云说觉得现在自己做的理财规划很肤浅,只是单一地介绍某种产品,而不是复合型的。据说师兄做的就是复合型的,一份理财规划书就有70多页,而且可以卖很贵。因此她觉得自己还要不断地学习。至于以后怎么走,她说现在也不能够很清晰地了解行业,毕竟才刚刚接触,可能在以后的工作中会慢慢发现自己的职业道路,又或者在为客户规划时被客户看中“挖走”。
我举例Lara,作为法学院的学姐,后来又去港中文读法(推测应该是偏商法的),她知道金融+法律是趋势,于是为自己铺好路。戴说,这其实也只是一个方向的规划啊。一言惊醒梦中人。对啊!即使是Lara,她的规划也是因为看到珠三角一个什么论坛的召开(之前去他们在华附的办公室咨询时提到的),嗅出法律+金融的需求,所以为自己以后的路添加上这两个元素。我之前一直纠结于一个可能过于明确的职业定位(甚至潜意识中还想具体定下是某个具体的职位),但是作为根本不了解行业具体细分的学生,如果没有内部人脉,一般是无法做到的。即使是职业规划师,可能能够给出相关岗位,但是从一般意义来讲,能够成为共性的就是“方向”,也就是技能和专业知识。如果有了方向,那么当以后遇到合适的岗位(JD)时就可以镶嵌进去。当然,这里所说的方向也不是“笼统的方向”,我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亚方向”,比如看港科大的会计课程设置,就有分Accounting、Finance、Information system、Management等方向。Bingo!我知道了,找到方向就可以了,反正武装好自己,到时有什么适合的,就愉快地对接,不要造成有机会但也不够格的坏局面!
歪个楼,可能有人会反驳,有些热的目标就很具体啊,成为一个产品经理、成为一名基金经理。的确,他们可能对自己和行业已经有了清晰的定位,但是对于我来说,我并不是非做这些职位不可啊。我喜欢和外国人打交道,也对银行的国际业务很憧憬;我也喜欢金融分析,即使自己的数理能力可能不是很符合职位要求;我也喜欢活动策划,甚至也想过会展工作;我也喜欢平面设计,即使从来没有想过把这当做职业来发展。我可能没有渠道去具体了解我所向往的行业的内部情况,我所能够做的,只有知道这个“方向“,把这些元素都添加到自己身上,如果找到了合适自己的、自己感兴趣的职位,我就可以以自身已经掌握的技能去争取这个职位,而不是像大二大三大四看到一些机会的时候就后悔之前没有好好抓紧时间。这是关于实际与理想的嵌套。
再退一步来讲,那些已经有了具体定位的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肯定也是经过用相关知识”武装“自己的过程。他们最后如果能够真的到达了那个位置,是理所当然而又幸运的。又或者在组装自己的过程中,他们发现自己现在所具备的技能还可以从事其他(更高级)的岗位。看,这不就是上一段所讲到的镶嵌问题嘛!
PS其实这就是高中哲学中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的问题吧。一般性可以运用到特殊性中。所以在不能很好地了解特殊性的时候,先从一般性+一点点特殊性着手吧。
PPS终于找到为什么哲学是科学之母了,也终于明白为什么投行或者会计师事务所有时候愿意招哲学专业的人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