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明史,前前后后约三百年。能被记录进史书的人与事,必定是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掩卷回想,从最开始读到现今,也有两月余。阅读过程中,遇到精彩故事情节,譬如忠臣良将舍身为国、英雄豪杰为民请命甚而替天行道,不禁击掌拍好;读到天子昏庸权阉专横、山河残破忠良惨死处,不由得合卷叹息,心痛不已!封建专权制度如此腐朽,天子昏愦竟由坚宦为所欲为,人命如草芥甚而草芥也不如!
所谓的感想,随兴而发矣。比较之前的如两汉、两晋、南北朝、隨、唐、五代十国、两宋、元等诸朝。大明朝整体的感受,是最硬气铁血,最要尊严或者说是“面子”的朝代。它与之前诸朝不同的,是言官制度。我自知见识浅薄,所想所感仅代表一己之见,如有谬误处,尚望见者谅解。声明在先,才敢略为说说自己浅见。
大明言官制度,我认为利弊皆有。起初,为嘉靖皇帝生父母与先皇称号问题,言官们与各大臣坚持己见,死不同意新皇的意见。结果是大臣们,无论早晚还是晴雨都跪求皇帝,坚绝按礼仪法制来定名号。想来,古代人都很看重名节,甚至是死后也不例外。放在皇帝身上,就是即位后PJ生父生母的名份,新皇该怎样称呼问题。还有就是对大行皇帝(先皇)之称呼问题,新皇当然是想立生身父母太上皇与太皇太后。然众言官首先反对,他们不惜以死来谏言,在言官们看来,若因坚持己见迕了皇帝而被杀或下诏狱,反而还是光宗耀祖之事,己身也会被士子们争相赞美。
以致于后来,争国本一事,言官与大臣们和万历皇帝斗争了十余年。皇上不高兴,触到他的霉头,不是被贬谪流放就是打入天牢拷打至死。这样被罚的言官们,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其实,我观有明一朝,皇帝是很忌惮甚至是害怕言官的,言官们弹劾谁,一般情况下谁准得倒霉!只是,到了后来,言官们反而本末倒置,为了上言而上言。没事就找事来上奏。在宦官专权时,言官们起初还算尽职,后来却沆瀣一气,狼狈为奸,反而成为了权阉手中的工具,用来弹劾打击异己政敌,残害忠良。
如刘瑾,是个大奸大诈的宦官,他权势滔天时,言官们唯唯诺诺,以他马首是瞻。再又如魏忠贤时,整个天启年间,魏阉乘势而起,他持朝中大权。他不遗余力打击异己,残杀大批忠良之士。这样黑暗的朝政,无法无天的宦竖,言官们意集体沉默了。原因无它,言官内已安插进不少亲信,他们只会为魏阉摇旗呐喊。对眼前这个有明以来,最大奸大恶的魏九千岁,没人敢舍身上奏。至此我也送一大大的鄙夷,真是恬不知耻!
崇祯末年情势危急,有大臣向皇帝建议与满州议和以缓解危局。崇祯帝正有此意,他特别嘱咐要小心,千万不可泄露了秘密。由此可见,皇帝是对那些言官们无辄的。果不其然,和谈泄露,言官们集体起来反对,他们一力主战,也不管你当时局势怎样。反正就是不可议和,不可投降,不可迁都。崇祯面对言官追问,反而推诿给主张议和之大臣,声称自己决无此意。并说:“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是的,他的结局正如己所说,死得悲壮而又不失骨气。时至今日,自缢殉国的崇祯帝,仍然是令许多人追思且钦敬的君王。
明代言官又制御史,言官制度,是由太祖皇帝朱元璋亲自定下的,他在位时有言不可杀言官。这一制度应该是用来制衡相权,监督百官,匡正皇帝言行的。比之于两宋,大明言官更有话语权,对朝政影响很大,总体而言,它所发挥的作用还是利大于弊。言官的存在,让许多不法之徒,不善之辈,不做为之官,都瑟瑟发抖心惊胆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