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就如吃饭
姑娘背诵一段英语短文,背诵过程中把“bone”这个单词的读音读错了。我让她查一下字典,把正确的读音标注到短文旁边。很快,她查到了单词,也标注了单词,兴冲冲的跑过来继续背诵。背诵到“bone”这个词的时候,感觉到还是很生疏,后面遇到这个单词的时候会出现不认识的状态。我告诉姑娘,这个单词不认识的时候,先要查字典,然后把它的读音读准确,读熟练,再记住它的意思。可能在孩子的心目中,只要把这个单词查出来,会读出来,就已经完成了任务。孩子心目中没有把学习看成自己的事情,而是认为是一种为父母完成的任务。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就会深挖知识点,就会打破砂锅问到底。学习上缺少一种主动的精神。
这个现象让我想到了吃饭,其实学习和吃饭特别的相似。在吃饭的过程中,为了保证能够被胃消化,被身体吸收,就需要吃饭的过程中把每一口都咀嚼烂。食物嚼的越烂,越容易别身体吸收。如果偶尔几次狼吞虎咽的吃饭,会让食物堆积到胃。短时间对一些没有能够消化的食物,胃可能会试着去消化,时间长了,胃就会开始罢工。胃罢工,身体就不会吸收食物的营养。营养就随食物停留在胃。
平时学生的学习应该就是这样。我们按照学习计划按部就班的进行教学,从来没有考虑过学生能否消化掉这些知识。想当然的认为,教给学生知识点,学生就会学会。却没有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对于知识的接受度就不同,会导致学生的知识点过剩。知识点过剩不能够转化成学生的学习力,导致学生的学习欲望下降。仿照消化的原理,教学过程中,应该先保证学生能够消化掉所传授的知识。知识点被学生融会贯通之后,才能够转化为学生学习的能量,促进学生的学习力。消化原理也告诉我们,学生碰到不会的知识点,就如吃饭的时候遇到没有熟透的食物或者是坚硬的食物,需要的就是一点点的去啃,保证食物细嚼慢咽。细嚼慢咽保证所吃的食物能够被消化,更重要的是保证食物不会伤害胃。狼吞虎咽的方式表面上很粗矿,表面上很豪放,却隐含着危机。教学过程中,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让学生狼吞虎咽的学习,给老师一种好学的假象,却不知道这种没有被吸收的方式会为以后埋下一个祸患。饭,要一口一口的吃,学习,要一步一个脚印。这样才能够吃的踏实,学的有效率。
后来,我告诉姑娘,背诵的目的不是为了给父母完任务,而是为了拓宽你的视野,增加你的词汇量,是你的事情,不是父母的。而且,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不会的词语,不会的单词,不会的计算题,需要一次性彻底的把它掌握,而不是混一个脸熟。不要害怕麻烦,只有彻底的解决,才能够保证这样的题目以后不再麻烦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