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一月读书:《大创业家》《Grinding It Out》。
《大创业家》《Grinding It Out》是麦当劳品牌之父---雷克洛克RayKroc的自传,讲述了这位饱受争议的传奇人物是如何用汉堡包征服世界的。
这本书一开篇就让我震惊了,因为真的完完全全没有想到,雷,麦当劳商业帝国的创始人,竟然是个音乐人。
雷出生在芝加哥一个并不富裕的波西米亚血统家庭,他的爸爸在外打工,妈妈靠教钢琴贴补家用。所以雷从小就跟他妈妈学钢琴。
(引用书中原文)
【童年时,我和街区里的小伙伴观看激烈的棒球比赛和有关棒球的争论,对我来说真是一件无比甜蜜的事。
但令我最沮丧的事就是,当比赛激烈进行时,我妈妈却站在后门口大声向我喊:“雷蒙,该回家练琴了。”
这时,其他小伙伴们就会一齐起哄并模仿她的声音来嘲笑我。
而我这个平时在人前非常自负的“棒球专家”,却只能垂头丧气地一边回应着“我来了”,一边拖着步子走回家。】
雷也是一个“不爱学习”的聪明人。高中毕业时,他宁可上战场也不想再念书了。
于是雷虚报了年龄,准备成为一名红十字会救护车司机。可就在他即将登船去法国时,一战结束了。
回到芝加哥,雷仍然不听父母让他继续念书的建议,四处打零工和弹钢琴。甚至在他结婚生子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以平日白天打工,晚上和周末,就去酒吧、电台或教会弹钢琴为生。
除了弹钢琴,雷做的时间最长,也最成功的工作,就是卖纸杯。
到他50岁的时候,可以说已经把纸杯销售做到登峰造极了。当时Lily-Tulip纸杯公司的营业额很大一部分就是雷贡献的。
由于他的客户多是快餐企业,于是雷又顺理成章地做起了“自动奶昔机”的生意,也很成功。
雷终于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按理说,这时候他该考虑退休安享晚年了。
可就因为他的一个客户,雷的人生在50岁以后,再次启程,并一路开挂了。
1954年,雷听说他有个客户——麦当劳兄弟,他们在南加州开了个快餐店,并且一下子订购了8台自动奶昔机。
雷很奇怪,是什么样规模的快餐店,需要同时制作那么多杯奶昔?
雷的好奇心驱动他打着飞机,从芝加哥飞到加州,去现场亲眼看到了传说中的麦当劳兄弟快餐店。
雷见过无数快餐店的柜台和厨房,但此时他竟然也震惊了。他看到了从未见过的制作汉堡包、炸薯条、奶昔的一条龙神奇操作,就像工厂里的标准化生产线一样。
雷潜伏在顾客队伍里,购买了一份最经典的汉堡薯条奶昔套餐。
品尝之后,敏锐的直觉告诉他,这样的经营模式是超越时空,来自未来的。
于是,雷一直等到麦当劳兄弟打样,就迫不及待地表达了他的来意。
雷希望麦当劳兄弟开分店,越多越好,这样他们就会购买更多的自动奶昔机。
雷对麦当劳兄弟说:这样的双赢模式一定是我们共同的目标,我们这不就是挖到金矿了嘛!
但是,雷滔滔不绝地侃侃而谈时,麦当劳兄弟却是一阵沉默。
(引用书中原文)
【麦当劳兄弟俩——麦克和迪克,他们只是坐在那儿看着我,令我尴尬得就像是在宴会上把领带浸到了汤碗里一样。
过了一会儿,麦克微微笑了一下,将座椅转过去冲着窗外餐厅对面的小山,慢慢地说道:“看到对面山上门前有宽宽的长廊的那座房子了吗?我们就住在那儿,而且非常喜欢它。
我们愿意每天傍晚坐在长廊上看日落,享受这样宁静的生活。
一个餐厅对我们来说已足够了,开更多的餐厅就意味着有更多的麻烦,而我们只愿意像目前一样享受生活。”】
人各有志。麦当劳兄弟知足常乐的匠人精神有利于专注搞研发,他们开创了极简高效的工作流程和产品,得到雷的高度认可。
可一但触及到扩张,哪怕再好的产品,也要研究经营和管理,这一点恰恰是麦当劳兄弟最不感兴趣的,并且也完全听不进雷的任何声音。
此时的雷在这件事上已经做不到“拿得起放得下”了,老天好像赋予雷某种使命似的,他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第二天,雷终于成功说服了麦当劳兄弟,允许他自己来开办麦当劳分店。
这下,雷找到了生命信条,他疯狂地工作,全身心投入到麦当劳餐厅,一家接一家地开设分店。
雷就像穿上了麦当劳品牌的战袍,完全停不下来了,在这个用汉堡包征服世界的战场上,他绝不允许任何绊脚石的存在。
哪怕与不支持他的太太离婚,甚至与麦当劳兄弟反目成仇,也要扩张麦当劳的版图,他要让美国的公路上布满“黄金双拱门”。
(引用书中原文)
【由于麦当劳的生意需要我投入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我把自动奶昔机的客户都交给别人负责了。因为我总是急于看到我的宝贝——我的麦当劳餐厅。
可有时候我却高兴不起来,例如有时夜幕降临了,可没有开招牌灯,有时候停车场上有垃圾。这些小事可能算不上什么,但我却不能容忍,我会为此大吼大叫。
人们常说世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事,但我就是要在我的麦当劳餐厅里追求完美,其他任何事对我来说都是次要的。
我想脱离麦当劳兄弟的原因是他们拒绝对当初签订的有关公司发展的协议做任何修改,把不跟我配合的责任推卸给律师,他们的律师当然也与我在任何时候都势不两立了。我要尽快摆脱他们对麦当劳公司的控制。
麦克的健康不太好,迪克也曾经提到过退休。于是我打电话给迪克,直接要他们出价。两天以后,他们的开价是270万美元。我跟他说:“你们是想逼我从20层高写字楼里跳出去。”
迪克解释说,“我们兄弟俩希望每人得到税后100万美元。你收购所有的权利、名称和餐厅,我们应该得到这么多。我们已经做了30年,每周工作7天,从未停止过。”
这话听起来非常感人,但我怎么也流不出同情的眼泪。
最终纽约的布里斯托“十二门徒”金融团队借给我们270万美元。起初我预计要到1991年才能连本带利还清,而实际上1972年就全部还清了。
麦当劳兄弟快乐地退休了。麦克几年后去世,迪克搬回老家新汉普郡并娶了青梅竹马的女友。
我对这样的结果非常满意,但只有一件小事至今仍如鲠在喉。麦当劳兄弟在签约的最后一刻变卦,要保留他们自己的第一家餐厅,可我也需要那间餐厅的收入呀。我歇斯底里的大声抗议也没用,他们说如果没有那家餐厅,就推翻整个计划。
最终,他们保留了那家餐厅,改名为“大M”。而我就在它对面开了一家麦当劳餐厅,并很快把“大M”打败了。
我无法原谅麦当劳兄弟,他们不遵守诺言,我不得不竭尽全力历尽艰辛挥汗如雨,一寸一寸地开拓麦当劳的疆土。
我经常说:我信仰上帝、家庭和麦当劳,但到了公司里,这个顺序要颠倒过来。】
关于雷的评价太多了,褒贬不一。但最主流的,还是赞美他50多岁时开始创业的事业心。
我却不这样认为。
如果没有学钢琴弹钢琴的经历,他不会养成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吃苦耐劳的习惯;
如果没有之前几十年卖纸杯的经历,他也不会从众多快餐企业中一眼识别出麦当劳的价值所在;
如果没有推销自动奶昔机,他就没有机会认识麦当劳兄弟;
甚至包括他为房地产公司打工卖房,也为他日后,出租麦当劳店铺特有的经营模式打下积淀;
雷并不是在50岁时只是抓住一次机遇,一夜暴富的,而是在三十年平凡的点点滴滴中,磨砺成一个解决问题能力超强的老辣生意人。
而相较于其他成功的企业家,雷最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在逐渐成熟中,心中始终怀揣着梦想,童年般的梦想。
(引用书中原文)
【我小时候读书从来都不好,觉得书本太枯燥,而我喜欢行动。
我还喜欢长时间思考,设想各种情况发生时我应该如何处理。
妈妈有时会问我:“雷蒙,你在干什么呢?” 我通常回答:“没干什么,想事儿呢。”
妈妈就会说我又在白日做梦,并会说“梦想家丹尼又来了”。】
这颗十几岁的童心,没有被教育破坏掉,没有被世故毁灭掉,并成为了雷持续一生的内置发动机,让所有的,成功的、失败的经历,都成为了他登上事业顶峰的基石。
雷为《Grinding It Out》首次出版写序言的时候,已经75岁。当时麦当劳已经有4000多家分店,成为10亿美金的上市公司,公司拥有5架飞机专门用来考察下个餐厅的地点。
也许这样的成绩被很多人认为是事业顶峰,但雷仍然清晰地认为麦当劳才刚刚起步还很年轻。
在别人大胆预测第5000家分店时,他已经在高瞻远瞩地想第10000家分店了。
公司总部的计算机专门处理市场调查数据,研究报告分析了麦当劳的成长并预测它直到1999年的前景。但雷说:
(引用书中原文)
【如果我相信计算机的鬼话,终有一日它会告诉我,麦当劳餐厅摆一排自动售货机就可以了。
我永远也不会那样做,因为麦当劳做的是“人的生意”,当客人走到售卖处点餐时看到服务员的微笑,这才是麦当劳。】
上述这段在今天看来仍旧能作为商业教材的部分,都发生在1974年。
雷是个不折不扣,脚踏实地的梦想家。可惜他的梦想与他的生命周期是无法匹配的,因为雷无法亲眼看到——
仅仅在他去世4年后,果然,第10000家分店就成立了。
而在他去世40年后的今天,麦当劳在全世界拥有近40000家分店,市值近2000亿美金。
这本书首次出版于1976年,真是一本老书了。
从写作角度来看,远远不及当今的各种人物传记和畅销书。
但它让我搞清楚了麦当劳故事的来龙去脉,也许下一次再吃麦香鱼和薯条的时候,心境略有不同了。
(谢谢阅读,带图完整文章请进入“有缘人梦旅人”微信公众号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