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个托儿所(嗯,是托儿所不是亚索),当然它不是一般的托儿所,因为它的“员工”是150对在美国国会上班的精英人士。事实上它根本就不是一个托儿所(...),准确的说是这些国会山工作人员互相照看孩子的自行发起的一个合作组织。
因为华盛顿特区总是有着灯红酒绿的社交生活,各位夫妇们也时不时想享受一下两人世界,所以说不定某天某些家长们就要晚上外出,不能照顾自己的子女。
一次两次还好,老是去麻烦别人照顾自己的子女也不太好。于是这些在美国政治中心工作的聪明人就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在参加托儿合作组织的成员内部发行一种“保姆券”,每张券对应一小时的照看孩子的服务。
外出的家长把孩子交付他人照顾后,必须支付保姆券,按对方照顾自己孩子的小时数支付相应的张数。保姆券一开始发行的数量是一定的,成员可以通过在空闲的夜晚帮别人照顾小孩来赚额外的保姆券,以备不时之需。
这好像是一个万无一失的制度,但是实际上它运行了一段时间后几乎陷入到崩溃的边缘。
首先,有些当下空闲时间比较多的夫妇开始利用这些时间努力为他人照顾小孩,多囤积一些保姆券,以便以后能更方便灵活的利用时间。
由于保姆券的数量一定(比特币也不是这样的吗!),有人开始囤积就必然有人的券会减少。那些保姆券减少的人也开始慌了,生怕今后要外出,没人照看小孩,于是减少了外出的次数,也开始努力照看别人的小孩来赚取多余的券。
突然间,在没有新成员的加入和没有新宝宝诞生的情况下,流通的券越来越少了,流通券减少的结果就是保姆服务也越来越少。 如果把这个托儿合作看做一个经济体,保姆服务看做她的产出(GDP),这就是对衰退的经典定义。而衰退的原因就是出在经济体内的通货紧缩,即保姆券的数量不够。
当然了这不是我瞎诌的一个故事,这是Sweeney夫妇(托儿合作的成员)1977年发表的题为《货币理论和大国会山托儿合作社危机》经济学论文,如果你决定勇敢的去探索比特币的世界那么这个小故事可以让你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如点睛之笔化作过往云烟。
说完故事我们回归正题先来看一看比特币一直被吹捧的防通胀的特性。比特币的总量估计会在2140年达到2100万的极限,货币供给会停止,跟保姆卷一样有固定的总量(但是比特币的可挖掘时间将到2140年)届时比特币将停止挖掘。
任何有通缩特性的货币都会鼓励囤积行为的出现,大家都开始囤钱,钱就越值钱,产出的价格就相对下降,产出下降的结果就是工资和需求的下降,又导致产出价格的下降,这就是螺旋形通缩。
那么比特币最终不会成为法定货币?
如果有人给你回答可以,老韭菜建议你上去就是两大耳刮子,虽然比特币不能成为货币但是它可以成为法定货币的背后资产,因为加密数字货币早已经成为交易支付的手段。
因为比特币的匿名性,故而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暗网的非法交易。
不光彩是一回事,但足以证明比特币是能履行支付功能的。能不能提高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与否在其他领域尚且不知,至少在黑市界,其匿名性的保证已经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想一下旧电影里的黑帮交易是有多高的风险,双方促成安全交易有多困难),故而比特币在黑市是非常有活力的。
我们在粗糙估算一下,黑色产业的交易需求除以2100万(比特币的数量上限,目前已经挖出来的大概1700万),黑市实际有多大的货值因为不好估计,但必然也是个非常可观的大数字。
这不是个人的推断,而是客观事实:比特币能作为一种支付手段使用。而且在黑市交易上,是交易成本最低的一种。所以说,我觉得还是克鲁格曼的观点最为中肯:
“So buying into Bitcoin has, at least so far, been a good investment.
“至少目前来说,买入比特币还是一笔好的投资。但是这并不说明这次实验成功了。我们建立一个货币制度的初衷不是使得那些持有货币的人变得富有,而是让交易变得便利,让整个经济体获益。而这些比特币都没能带给我们。”
并且区块链技术是说一场可以影响我们生活的大变革
如果说人工智能是一场生产力革命,那么区块链很可能是一场生产关系革命,互联网技术也将从信息互联网向价值互联网迁移,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将被重构。
前华泰联合证券公司董事长、洪泰基金创始人盛希泰认为:“我们正处在从互联网经济向区块链经济的升级过程中,在区块链的思想下,每个人都能够充分的赋能,这使得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中心。”
区块链可以通过技术的方式让海量人群可以低成本实现共识,从而极大地降低信任成本,这将创造一些以前不存在的市场。近代两三百年的工业经济是建立在中心化的生产关系之上,处于中心地位的人或组织才能获得更大的资源支配权。
区块链技术通过去中心化重构社会信任体系,让陌生人之间通过技术建立起互信机制,社会分工与协作也从公司制度的人治逐步走向技术自治,从中心化组织向网状化大规模协作转变。
至于区块链和比特币能走向哪里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