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尚志县抗联密营纪念馆看到的老物件中,线板子让我感到尤为亲切,这是小时候家家户户都有的东西。
图中这个线板子很精致,是那时多数线板子的形状:长方形的木板,中间雕刻三四个腰鼓形的凹陷,再雕刻一些花纹。
线板子是用来缠线的,也就是缠绕缝补用的棉线。那年头居家过日子缝缝补补是必不可少的,棉被需要缝补,衣服需要缝补,袜子需要缝补,总之,只要和布有关的,都需要缝补。那时候买布需要用布票,没有布票的话有钱也买不到布,所以被褥、衣服、袜子,哪有不打补丁的呢。
那时候很少有人家能买得起缝纫机,所以平时的缝缝补补全靠手工完成。缝补所用的线是几十上百米的棉线缠成直径一米左右的圆,一圈一圈的缠成几十圈,这样一捆棉线老百姓俗语叫“一逛线”,这个guang具体是哪个字,我到现在也不知道,大约是这样一个发音。
直到现在东北还有这样的习俗,如果亲属家抱新生儿到家里第一次串门儿,要给孩子挂线,以前困难的时候,只挂“一逛线”就可以了,生活条件好点人家在给小孩儿挂线的时候,会在线的下面打个结,结里系上5元、10元、20元不等的人民币,后来条件好了,最少也是100元,多者200元、500元。
那时线是成逛的,使用起来自然不方便,所以缠绕在线板子上,然后把针插在缠绕的线里,想缝补的时候把针从线里拔出来,纫上针,打个结接可以用了。
线板子有好几个凹进去的地方,可以缠绕几种不同颜色的线,那时基本上也就是黑、白、蓝几种常见的颜色的线,后来布匹的颜色丰富了,才有了彩色的线。再后来缝纫机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做衣服用缝纫机,使用的是成轴的缝纫线,袜子、衣服也很少需要缝补,成逛的棉线除了裄棉被越来越少用到了,线板子慢慢地就走出了人们的生活。
现在到农村也很少能看到线板子了,这个老物件也成了历史文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