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因为很久前听闻过这样一句:“我和谁也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便对杨绛先生充满了好奇心与敬仰之心,于是赶紧利用网络进行查询有关她的信息。
为了进一步靠近钱钟书眼里这位:“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去年我购买并拜读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对杨绛先生越发的爱戴起来。
年末这里的好朋友要送书给大家,让大家挑选,我不假思索的就选了《杨绛传》
这本书的作者:梅子。上周二我便开始阅读此书,因为居家工作,所以一般在上午会抽出半小时有余的时间来阅读此书。没读几页,便被作者的文笔吸引住了。顿感作者的文字宛如她的名字一般,自带了一股梅香扑面而来。淡淡轻巧中散发着幽幽的馨香。例如下面一段文字的呈现便让我浮想联翩。
阿季最亲密的伙伴就是书籍了,父亲的影响与栽培,加之广泛的阅读,让她在文学创作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何况苏州这个江南水乡弥漫着幽雅古韵、充满了诗情画意,一直是文人墨客驻足,提笔抒怀的地方呢!在这里,养育了多少灵秀聪颖的女子啊!
尤其是这段文字提到,江南水乡养育了那么多灵秀聪颖女子的句子落入眼帘时,心中不禁涌起一丝莫名的妒忌。我好羡慕那些出生在灵山秀水间的女子,他们身上藏有与生俱来的温婉,优雅,灵慧的气质。
我的思想大抵也是十分跳脱的,马上想到,如果将自己也置身于江南水乡天府之地一年半载,是否也会沾染上一些幽雅恬静的美丽?
我想应该会的,因为我知道水产生物有这种现象比如阳澄湖的大闸蟹很知名,可是哪里会有那么多纯正的阳澄湖大闸蟹供全国人民享用?于是聪明的商家,便会将别的湖里养殖的大闸蟹,拿到阳澄湖里,养上十天半月,再打上阳澄湖的标记进行售卖。其实顾客也是无从分辨出来他们的味道的。
我想人与这动物之特性大致是相通的。
我们都晓得,杨绛钱钟书堪称一对伉俪情深的佳偶。于是初遇之时的一见钟情在作者的文笔之下,也是让人怦然心动。
那是风和日丽的一天,丁香、第紫藤盛开,花香袭人,好戏起期开场。钱钟书和孙令衔按照学校的规正,眼巴巴地站在士古月堂门外。杨季康从门内走出,看到了戴一副老式眼镜、身着青东褂、脚踏毛布底鞋,满身儒雅气的钱钟书。孙令衔介绍他俩认识后,四目相对,便产生了情僚。
一见钟情的真谛:不管是谁,当你爱的那个人出现,只需要一眼,就知道等待一世又一世的那个他在眼前。那嘴角淡淡的愁,那眉眼微微的笑,那如兰的气息,早就了然于心,在梦里回顾千次万次。
他们的相遇便是如此,不需要言语,不需要表白,只需要四目相对,爱由萌芽瞬间变成大树。旁观者还在叽叽喳喳,她的世界只有他,他的世界也只有她。彼此人了心,像一朵花儿盛开心间,芳香馥郁。
他眉字间的"蔚然而深秀"深深打动了她,觉得他是自己“前世的人”;她似似蹙非蹙的双眉笼住了他的心,从此逃不开她明眸善睐的双眼,逃不开心中的怦然心动、反复纠缠,一见钟情。这一眼,没有了隔图,好像认识了很久。他们忘记了孙令衔、忘了时间、忘记世界的存在。
其实,他们好多年前应该见过的,当时,杨季康的父母带她到过钱钟书家,那时他们没有交集。正如茫茫人海里,我不知道自己的那根助骨在哪儿,我只为寻到你,你只为寻到我、才是完美无悔的爱情。
此书从第三章开始就浓墨重彩的描绘一对璧人的相恋,相思,相守之爱。尤其是英国留学之时,一个怕对方吃不饱而节食下自己的那份给他,一个怕对方因做饭过于辛劳,宁愿挨饿不另起炉灶。
一个是为了他能够吃上心心念念的红烧肉,而绞尽脑汁,发挥聪明才智,对红烧肉屡败屡战的勇士。一个是心疼爱妻每日不辞辛苦作羹汤而学习辟谷之法。
卷袖围裙为口忙,朝朝洗手做羹汤。
忧卿烟火熏颜色,欲觅仙人辟谷方。
爱不仅是为你着想,还是当对方犯了错误以后的那份温和与包容。大抵这便是别人眼中最好的婚姻。殊不知普通人却无法效仿做到,因为没有把对方真正爱到骨子里吧。
一个大孩子似的才子,在爱妻生孩子住院时,频频弄坏家里的生活用品,来看爱妻都是求助的。如果换作别人,恐怕早就泰跳如雷了,这月子还让人坐不?家里那么多"坏事"等着产妇解决?杨季康的伟大之处在于包容,愿意承担。她会修门轴吗?个会。但是她愿意答应下来,让心爱的他放心:有我,你别难过,也不用担心。
聪慧贤明的杨季康在婚姻里用爱、包容、智慧为钱钟书撑起一片爱的天空。充满智慧的女人是人世间的尤物。
爱一个人就要包容对方的缺点,杨季康便是如此,她从不试图改变钱钟书,也不用家务事麻烦他。只要是自己能解决的,绝不让钱钟书知道,知道了也没用,他也不会啊!这样无私的爱促使她只给他分享幸福,不管多少烦恼、麻烦,都只留给自己。智慧的她深深地知道,只有分享甜蜜才会获得双倍的甜蜜,分享烦恼则会获得更多的烦恼,还会徒增无谓的焦虑和没完没了的争执 o
人世间的男男女女看不破这点,纷纷从童话走向怨恨。只有学会经营爱情和生活,不把希望寄托在永恒的快乐上,避免幽怨暗生,抛弃争执,才能避免婚姻走向破碎的结局。婚姻之道也是爱情相处之道。对此,杨季康深知其理,看透了爱情的相处之道。
杨绛先生早期写话剧或者说喜剧成名,第一部喜剧《称心如意》1943年正式公演,由此杨季康改用笔名杨绛。这部作品起初还被认为是钱钟书的作品。可见杨绛的才华不输钱老,而且也可堪出,两人相濡以沫的生活在一起,思维模式,语言风格都会有所渗透了。
这部戏剧的不同凡响,更加坚定了,杨绛的写作信心,后又写出了《弄真成假》,致此,两部话剧被称为喜剧的双璧。尤其是《弄真成假》公演后的反响强烈。
2007年《弄真成假》再次搬上话剧舞台,96岁的杨绛专门写了一篇名为《"杨绛"和"杨季康"--﹣祝贺上海纪念话剧百年》的文章,文章中写道:"想不到戏剧界还没忘掉当年上海的杨绛。......我惊且喜,感激又惭愧,觉得无限荣幸,一瓣心香祝演出成功。”
通过这些可以看出这部作品在戏剧界的位置,它的影响力何其深远。
有时候了解一个人,我们可以通过熟悉她的人的眼里,看清她。比如柳鸣九这位著名的翻译家,也曾是杨绛先生的同事,就用深情敬仰的笔触回忆了杨绛先生。
她冬天常常身披一件裘皮大衣很是高雅气派,她化妆,但她化似有似无的淡妆,几乎不见痕迹。在公共场合,她一般都定低安姿态的,连开会也很少发言。在我见到的大家名流中,钱、杨两位先生要算是最为平实、最为谦逊的两位。
就是这样一个有时会穿得雍容华贵的女学者,神态却平和得像邻里阿姨,而不像某些女才子们那样,相识见面言必谈学术文化,似乎不那样就显不出自己的身份与高雅。她对晚辈后生则有愈来愈多的亲切关怀,的的确确像一个慈祥的阿姨。那个时期,我与妻子朱虹两人的工资加起来只有一百三四十元,承担着抚养两个孩子与赡养双方父母的责任,由于业务断了路,没有半点稿费收入,生活的确相当清苦。先生雪中送炭,我们只好恭敬不如从命。没有想到,到了第二个月,又有一个小纸包。然后,第三个月,第四个月......后来我还获知,单位里每月不落地从先生那里得到接济的竟有十多个人,基本上都是处境倒霉、生活桔据的育年人"小人物"。也就是说,两位先生每月的工资,大部分都用于接济施舍了,且持续了好几年。
杨绛先生最喜欢的事情还是翻译工作,她对此项工作的热爱,执着,敬业,更让人窥见先生高贵人格的魅力。尤其是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不在乎坐冷板凳的态度,以及对翻译事业富有哲理的个人独道观点,无不透着一种来自内心的强大力量。美学家兼翻译泰斗朱光潜也曾评价:中国的散文、小说翻译杨绛最好。
杨绛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写了许多论文,在翻译中更是投人了大部分的精力,像《小懒子》《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都是她在这一时期翻译出来的。翻译作品除了需要有高度的视野和广阔的见识外,还需要高超的语言修养和翻译技巧。杨绛翻译书籍,不在意学术氛围,不在意别人的看法,她甘于坐冷板凳,只是在自己的学术建筑中争分夺秒地添砖加瓦。杨绛说:"人的尊卑,不靠地位,不由出身,只看自己的成就。假如是一个萝卜,力求做个水多肉脆的好萝卜;假如是棵白菜,力求做一棵瓷实的包心好白菜。一个人不想高攀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唐吉诃德》的诞生以及成就
1978年,出版社出版了汉译本《堂吉河德》。它是当时我国唯一一部西班牙语文学翻译译本,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
对于《堂吉德》的面世,西班牙方面立即给予高度评价,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亲自向杨绛颁奖。这是我国文学翻译界少有的殊荣,译者当之无愧。杨绛翻译的《堂吉河德》读起来幽默风趣,人物活灵活现,语言流利畅。
杨绛说:"我翻译的时候,很少逐字逐句地翻,一般都要将几个甚至整段文句拆散,然后根据原文的精神,按照议诸的习惯重新加以组织。我翻译很慢,平均每天也不过五百字左右。我是个死心眼儿,每次订了工作计划就一定要求落实。我计划的时候精打细算,自以为很留有余地。"这和种庄稼一样,"字字皆辛苦"。
《堂吉词德》与钱钟书的《管锥编》校对手稿同时完成。钱钟书要求和杨绛换题签。
杨锋打趣地说:"我的字那么糟,你不怕吃亏吗?”钱钟书说:"留个纪念,好玩儿。”
就算她的字真糟糕,又有什么关系呢?她用20年时间翻译出这部巨著,这份情这份执着都值得他为她题字!这是敬重也是爱的体现,更是珍贵的留念。你的劳作我都看在眼里,你的辛苦都在我心里;我的成绩是你的,你的成绩还是你的;你劳作的时候,我也在劳作,我们同时定稿就是最好的纪念。这对文化匠人心有灵犀。
也许两个人的爱之所以历久弥香,还因为不仅拥有夫妻之爱,还有同事知己之爱。以及你有愿望,我鼎力支持,帮你实现,爱是忘我的奉献。他们彼此成就着,进步着,所以才有了《围城》这部脍炙人口的小说的诞生。
杨绛的《弄真成假》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喝彩后,钱钟书萌发了写长篇小说的念头。杨绛听了钱钟书的构思后,鼓励他创作。钱钟书说太长了,害怕写不完。经过杨绛的再三鼓励,钱钟书终于动笔了。他像杨绛翻译《堂吉河德》一样,每天只写500字。写完一段文字,钱钟书总是先让杨绛过目,看着爱妻读他的稿子,他又紧张又期待,忍不住把后面的构思和盘托出。钱钟书写稿用心,提前进行了构思,这样写出的稿件几乎不用改动。
杨绛知道写作消耗精力、消耗时间,为了让钱钟书专心创作,她提议钱钟书把在复旦女子文理学院授课的时间缩减。理由是收人虽然少点,但我们节俭一点会过去的。为了节省开支,她家的保姆因家里有事走后,她没有再请保姆,自己做家务有下一笔开支。杨绛停下手里的工作,一心一意操持家务,伺候钱钟书。
杨绛说:"劈柴生火烧饭洗衣等我是外行,经常给煤烟染成花脸,或熏得满眼是泪,或给滚油烫出泡来,或切破手指。可是我急切要看钟书写《围城》,做灶下婢也心甘情愿。”
没有谁的成功是偶然的,钱钟书也是如此。在困境中,杨绛承担起一切家庭责任,让钱钟书安心写闲书,结果闲书不闲,滋养了那么多人的心灵,受到那么多人的追捧。杨绛是好样的,钱钟书更是。在钱钟书的生命里,杨绛是他的妻子、他的朋友、他的知己、他的情人、他生命的另一半。
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世上最美的爱情,世上最"纯净的婚姻"。爱,请深爱,使劲爱,哪怕来生不见,只求今生相守,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当心爱的女儿,丈夫先相继离开后,杨绛留下来用余生打扫属于他们仨的战场。她完成了《钱钟书手稿集》的整理。也完成了《我们仨》这部书。
根据杨绛的记述,很多人会以为她在家里占主导地位,毕竟钟书生活上需要她们来照顾。杨绛说这样猜就不对了,完全不是这样的,我们仨就像万花筒里面置放的三面镜子,彼能看到对方,我们互相包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不管如何相亲相爱,在生老病死面前,总要认输,杨绛送走女儿、最爱的他后,清醒地看到所谓的家,只不过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最爱的他活着时,他在哪里,家就在哪里。他们都走了,杨终不知道家在哪里。她心静如水地寻觅归途,她和死亡保持着距离,她听他的话,好好活,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随时准备回家,那个三人共有的家园,那里一定是鲜花盛开、温暖如春。因为三个人没有虚度此生,三个人在活着的时候奉献了所有,贡献了一生。
他们用一生爱着彼此、呵护彼此,为对方打气、为对方坚强,无论世界如何动荡,无论人世如何沧桑,他们的精神分家园永驻,谁也摧不垮。
历时五天的闲暇时间,我也一字一句的将《杨绛传》阅读完毕。倍感精神世界里十分的充盈,对于动心的文字,也进行了摘抄。
我用这样一种形式进行阅读,不仅是在向作者致敬,也更是在向杨绛以及他们一家人致敬。因为他们仨此生并未虚度,而是奉献了所有,贡献了一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