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4年精读打卡58:——《沿着季风的方向》

2024年精读打卡58:——《沿着季风的方向》

作者: 若可的读书笔记本 | 来源:发表于2024-04-23 09:45 被阅读0次

阅读时间: 2024年4月12-16日

阅读方式:微信读书

阅读书目:《沿着季风的方向》

阅读范围: 《印度尼西亚 死在爪哇也不错》

这篇故事很长,断断续续的读了好久,对于印度尼西亚我毫无概念,爪哇国也只是俗语中一个遥远的像《山海经》里神秘偏远的异域。

故事梗概

一、雅加达

1.关于民族和信仰

作者到达时正是伊斯兰的斋月,我这个非专业的人理解就是清心寡欲、白天禁食、沐浴更衣为正式祈祷做准备的一个月。

作者告诉我们这个国家约百分之八十七的人口信奉伊斯兰教,雅加达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首都。我一直以为信仰的主体在中亚地区,没想到在东南亚也如此的热衷。

这里各民族、各部落的人混居,相互间也存在刻板印象,比如:巴塔克人,来自苏门答腊,以性格直率、热情好斗著称,爪哇人则是不同寻常的礼貌和委婉的代言人。

作者在这里提到了“充满阴险的民族自豪感”这也同样击中了我的心。我得承认自己对于东南亚国家狭隘的偏见,认为他们是大中华的仿效者,去那里体察生活可以增强我的“优越感”。而正如作者在第一章印度部分开篇的话,只有深入体验才能了解一座城市。

2.年轻城市的历史

作为印度尼西亚的首都和爪哇岛上最重要的城市,雅加达遍布雕像和革命纪念碑。国家独立的自豪感和对宏大叙事的渴望。

20世纪20年代,荷属东印度群岛的殖民地人民开始有了国家的称呼。1942年日本占领印尼时废除了荷兰文字,被当地人视为解放者,不过二战结束后荷兰人又卷土重来,经过四年的斗争印尼终于获得了独立。1965年苏加诺访华,后来被视为印度尼西亚的缔造者,他立志要把雅加达建成国际化大都市,如今这里还有他的纪念碑。

作者参观了当地的历史博物馆,从另一个角度看万隆会议,主角成了他们的“加诺兄”,果然“历史就像一摊泥巴,把泥巴捏成何种形状大有学问。”

作者还逛了殖民地时期的广场、市政厅、港口,如今也都变成了市集、博物馆、咖啡厅。有一种“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意味。

3.华人的处境

作者和当地的华人李世强聊天,他的父母是民国时期来到这里定居的,他出生在印尼没有回过中国。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印尼经济曾一落千丈,每次社会动荡,华人总是首当其冲。是因为华人太勤劳吗?文中没有细说,不过我听到的类似的事情都是因为当地人卷不过华人。

二、日惹

1.兼容并包的信仰

作者到达日惹时,是穆斯林斋月的第一天,因为担心把斋吃不到东西,他还特地带了面包。不过在火车上一切如旧。以我亲身的经历,身边回族的朋友们如果是上班上学的也不把斋,只有家中的老人还恪守着仪式。

作者参观了大清真寺,感受了他们的仪式。早在7世纪穆斯林商人就从阿拉伯半岛来到这里,直到13世纪随着国王信仰的改变,随着周边国家被征服,伊斯兰教才在这里传播开来。这一点让我联想到了中国古代,信仰也是同统治者的喜好密切相关的,毕竟在当时这也是一种统治手段。不过,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却并非伊斯兰国家。大清真寺,仅一街之隔的马路对面,就是天主教大教堂。这里还真是兼容并包啊。

2.婆罗浮屠遗迹

印尼人都是在进入别人的世界,而与他们自己的世界渐行渐远。唐朝的典籍中印尼和中国贸易往来频繁。这里同时还受到了印度文化的影响,比如著名景点婆罗浮屠。

作者说“亚洲的佛教遗迹我去过不少,从已经基本损毁的鹿野苑,到保存完好的吴哥窟,可只有婆罗浮屠给我一种完全超然物外的感觉。”我也特意搜索了浮屠的图片复原图,那是一个很大的建筑群,十分震撼。如果从天空俯瞰,婆罗浮屠的结构是一个三维的曼陀罗,代表佛教万象森列、圆融有序的宇宙。印尼最活跃的火山之一,它和河流合力,使“莲花”周围的湖水时有时无。这座浮屠曾经是夏连特拉王朝的标志建筑,可惜刚完工不久就被别的国家攻破了。这让我想到了修建长城而导致农民起义的秦朝,看来徭役过重导致国家衰败的教训是一样的。

如今废弃的婆罗浮屠经过修复变成爪哇乃至印度尼西亚的骄傲。它与中国的长城、印度的泰姬陵、柬埔寨的吴哥窟,并称为“古代东方的四大奇迹”。

3.曾经的皇宫

作者参观了苏丹的皇宫,那里的亭台楼阁也有中国古代的风格建筑,这里仍然住着一些垂老的侍卫,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不被时代裹挟的桃花源般的安逸。这里我想到了溥仪退位后被困皇宫的几年,城墙外民国的军阀不断更替,而小朝廷还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而当地人还会为了能进皇宫服务而沾沾自喜,可见这里的人还保持着为皇室服务无限光荣的思想。

三、普兰巴南

这里是印度教的遗迹,这里到处都是大湿婆神庙,虽然已经残破不堪了。这个村子很特别,明明是标准的伊斯兰教村落,在申报信仰的时候却说是印度教,毕竟祖上留下的建筑都是湿婆神庙那种,可是对于如何履行仪式却又毫无常识,最后还是如实报回了伊斯兰教的信仰。

过去的依然过去,被同化了就算想重拾历史,没有了传承仍然是抓不住的。作者总结的很好“这里展示的不是文明,而是文明的丧失,是一种被时间遗弃的力量。那些已然倒塌的是现实,而那些被好意修复的,与其说是保存现实,不如说像镜子一样映照出现实的残酷。”

四、东爪哇的火山口之旅

这一段我读的时候觉得很震撼。这里有一座布罗莫火山,当地人靠火山口的硫磺为生。上山的路上一片漆黑,中途汽车还抛锚了,作者其实也开始祈祷,人在自然面前显得尤为无助,这里充满了不确定性。

此处旅行的第一站是火山上的日出,这里的描写很风趣,因为上山的路十分坎坷,他们坐在越野吉普里左摇右晃,作者说“我闭上眼睛,任由脑浆组织大面积重组。”(哈哈哈,都晃散黄儿了)一行人在观赏平台冻了一早上,很多人都放弃下山了。作者坚持到了最后,看到了太阳冲出云雾的奇景。火山附近的土壤肥厚,很多人冒着喷发的危险在这里耕种。在爪哇,繁茂与毁灭往往只是一步之遥。

之后他又冒险下到火山坑口里,伊真火山作为亚洲最大的火山坑,硫黄喷发量为世界之最。作者冒着硫磺毒气的威胁,进入。虽然戴着口罩也被呛的涕泪横流,还是冒死捡了一块硫磺石头。比起在无防护的情况下每天来往于人间炼狱的当地人来说,幸运的多。

爪哇是自发的、旺盛的、原始的、热带的、暧昧的、植物性的、永不疲倦的、混乱与秩序纠缠不清的地方。

我见识了繁华而凌乱的雅加达,也看到被刻意回避的历史。我参观了雄伟的佛塔,却发现它早在一千年前即被遗弃。我整日听到伊斯兰教的唱经声,但明白那只是一种信仰,与爪哇的文明无涉。我在人群散去的火山小镇游荡,发现它美得近乎忧郁。最终我抵达一个强有力的存在,它用人的故事告诉我,这才是爪哇的灵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4年精读打卡58:——《沿着季风的方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ygoz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