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近日,我在老家听乡亲们讲了一个流传在本地的故事。
当地有个老干部,年轻时就开始扛枪打鬼子,建国后,他在一个大城市里当上了大官。
那时,乡亲们生活艰难,就有人千辛万苦地摸到城里去找他,希望得到一点帮助。可是这位高官六亲不认,每次只是让秘书把这些老家来的人草草地打发走。
后来,渐渐没有人再去找他了。
多年后,这位大干部去世。临终前,他竟然还想落叶归根,回到他出发的原点——那个仍然贫穷落后一直被称作革命老区的地方。
有一天,乡亲们发现一辆黑色的轿车出现在这个穷乡僻壤的土路上。车內坐着这位老干部的白发苍苍的妻子和他的两个儿子。他的两个儿子一个从政一个经商。他们是专程把老干部的骨灰送回家乡的。
可是由于乡下的土路太窄,坑坑洼洼瘦骨蟒蚂得就像乡亲们的生活,轿车一不小心滑到了路旁的沟里。车轮在原地打滑了很长时间,怎么也爬不上来。
于是,这位老干部的两个儿子就带着司机,到附近的庄上去借铁锹。我的乡亲都是穷大方的人,按理说他们肯定是非常乐意借的。可是当村民们弄清来者的身份后,没有一家愿意借铁锹给他们,并且还说,我们不认识你的父亲。
最后,他们只有花钱雇了一头牛才把轿车拉了上来。
这一幕让白发苍苍的老太太十分心痛,她语重心长地对身边的两个儿子说,你官做得再大,你钱赚得再多,和别人没关系,别人就不会把你当回事。你们以后要力所能及地为家乡做点事。
过了不久,老人那位经商的儿子出钱为家乡铺了一条路,那位做官的儿子则为家乡引来了许多投资,兄弟虽身居繁华之地,但一直关注着家乡的发展。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周总理当年回延安的事。
二
1973年6月9日,周总理陪同外宾,踏上了他久违的延安土地。
本来,此行的主角是外宾,总理只是作陪,可是延安人民感情的天平,硬是重重地落在了总理这一边。
人们扶老携幼涌上街头,连正在坐月子的妇女也不顾丈夫的劝阻跑了出来,还有不少衣着破烂的农民,走了几十里的路,汗流浃背地赶来。大家都想见一见人民心中的好总理,他们有许多话想对总理说。
最动人的情景,是在总理驱车登宝塔山途中。车在前面走,群众从城墙上崖畔下大桥边跟在后面跑。
车过南河,车轮陷入一个泥坑。周围的群众乘机争着抢着和总理握手问好,而总理则从车內探出上身,手不停话不断,满脸是欣喜的笑容。
不知是谁一声提议,欢笑的群众立即四散到车子周围,俯下身去——抬车。那一圈饱含感情的脊背,让人感受到在那黄土高原下有一股热流在奔涌,让人想起他们就像在打安塞腰鼓,打到了最激昂最忘情的一瞬。
就这样,在欢乐的声浪中,敬爱的周总理坐的那辆车,被高高地抬了起来。
这传说般的一幕,好像是冥冥之中什么人安排下的。好像如果没有它,总理和人民之间的大海般的深情就无法倾倒出来。好像如果没有它,当人们感叹现在干群关系冷漠时,就不会有这样令人慰藉的暖色记忆。
这样的一幕,还向人们昭示着一个平凡的真理: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得很高,很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