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292859/f84413d27428e41a.jpg)
那晚,难得两个半小时的空闲时间,手机居然没了电,一时半会儿像不见了主心骨,胸膛里空荡荡的,可见,这才叫“依赖”……
顺着学校边缘一路寻找,想找一处可充电、有wifi的圣地。于是,踩着宽脸盘子梧桐的斑驳树影,双臂交叉,灵魂出窍的慢慢踱!
秋高气爽的日子特别舒爽宜人,细细的微风拂过轻衫短打,时不时的掀起阵阵来自仲秋的微凉…… 将身体舒展开,用力深呼吸,已经分辨不出这空气里,到底有没有住着霾?!
路灯幽静,正合时宜的微凉清风使得眼前隐若浮现出林语堂的名篇:「秋天的况味」。
记忆中,他对于初秋那种“拐弯流转”的赞美固然意味深长,但印象中最深刻的,还是他对于“抽烟”这个动作的拆分肢解——从“看烟头白灰之下露出红光,微微透露出暖气” 直至“宛如偎红倚翠温香在抱情调。” 一如慢性自杀般的动作,居然被他描绘成如此让人心动,理所应当是自甘堕落至不愿自拔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292859/9d8685614ee6f312.jpeg)
极其欣赏类似林语堂款的男人,他们那心思细腻的程度比之心眼窄小的女人们要精细不下亿万倍,但却丝毫不娘炮!
每一段字里行间深刻透露着作为壮年男子的勃然生气:胸宽大量,自在笃定…… 对于任何大势小局均可信手拈来,周旋于股掌间!
如果锁定中国传统女性,自然甘愿俯首于这样宽广的胸怀:有他为你遮挡一片天空,还谈什么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当跳出局,幡然醒悟他原也是中西合璧之产物,长期游离于中西文化之间,懂得如何将外表的西式尊重与骨子里的东方传统相交融!
![](https://img.haomeiwen.com/i2292859/bfd0d226c2869f74.jpg)
欲刺探“中西合璧”的根子许久了,但一直感觉只行在表面飘。
深知迷醉上海民国时代的源头也在于它的殖民地文化——这百多年前开始,东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直至深刻繁殖!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互相惧怕、互相敬重、互相攻击、互相迷恋,归根到底在于那害死猫的好奇心与无比贪婪的掠夺心……
然,掉个个儿,用贪婪的好奇心深入研究研究,亲身试验每一根细枝末节的细微变化,正一如林语堂对于“抽烟”这个动作的拆分肢解……
中西合璧,切肤了,是否真的能感动许多人?
继续贴身贴心的研究,但倘若一个不慎,游离出自己是个完完全全的中国女人怎么办?
没关系,当吟吟宋词,翻翻花间,唱唱乐府。自然而然的,就回去了。诚然如是,骨子里的东西是永远都不可能被改变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2292859/f1790615c5a079c5.jpeg)
第二天,上班,坐在公车上,窗外细雨霏霏。无意识的端详着封面,有些出神……
黛青色的主基调,看得见斜斜的雨丝和摩肩接踵的雨伞,远处迷雾朦胧的大本钟…… 回去记忆里,伦敦的雨和雾一直名声在外!
这几日,陆续在看 —— 「伦敦画记」。是旅英的「蒋彝」 于1938年在伦敦发表的。原意是想了解一下二三十年代伦敦的光彩。
数年来蜻蜓点水般的欧洲之行让我了解,这类注重保有传统的国家,在百多年间一些基础的风貌是不会有颠覆性的改变的,而民国时代的作者视角或许会更独特些。
没想到,作者的“中国式心机”在这里显露无疑:它分明暗两层——表面看似乎着重描写他在伦敦的见闻和生活;暗地里实则一直隐忆着始终萦绕心间的华夏大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江南的山中野趣和市井生活)……
通篇行文流畅清丽,视角果真特别,字里行间处处展现一个身在异乡的中国人的骄傲。哪怕只是一只布谷鸟或者一朵杜鹃花,都能让作者在不经意的对比中衍生出对家乡的无限倾慕之意,那是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https://img.haomeiwen.com/i2292859/f8405c705124b75c.jpg)
他剖析了西方的直白与东方的含蓄,他解释了西方的简单与东方的细腻,当然不是采用一五一十剖白的方式解释,而是通过表面看似“实景对比、记录写实”的方式让读者自己去比对、去领会,这似乎又是“含蓄与细腻”的另类表达。
正如中国的诗词歌赋,可以将景致或天气抽丝剥茧,描绘的如此这般细致,从表面看是“绘景”,但实则只是“借景抒情”,个中的情感体验当然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了!
这拐了弯的叙述就是含蓄,含蓄就好比恋爱初探时的暧昧情愫,而细腻则必须是含蓄的基础!
可爱的一本书,使我在不经意间得以领会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别。之所以深深喜爱民国,这也是一方面。
![](https://img.haomeiwen.com/i2292859/cb21554365f46410.jpg)
看着蒋彝所描述的伦敦迷雾,回想起在伦敦的四周假期,感觉真正热爱生命的人对生活中的每一处细节都会给予热切的关注。
哪怕再讨人厌的物质、情节,都会巧妙的从一般人无法窥见的角度切入,发现它的可爱之处,并热情洋溢的诠释之!
原来,大学时代就开始迷恋的二三十年代民国文学,早就无声无息的影响了我。作为在典型殖民地文化浸淫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作为一直欲想表现融汇“中西合璧”精髓与内涵的设计,似乎开始慢慢领会到一些看似“虚无缥渺”、实则“脚踏实地”的存在。
这是一种对先进文明的崇拜与探究,骨子里的撕裂与狂野,但需要用深入骨髓的,典型东方式的含蓄来表达!
![](https://img.haomeiwen.com/i2292859/73833f75968feb3d.jpg)
这种含蓄当你看不懂它时,或许它矫情到令人生厌;抑或你和它根本就是两个阶级,无法沟通。
然而当你突然领悟到某些意义时,它会瞬间变的美妙起来。不为什么,只为你终于认识到自己表面上是个崇洋媚外的现代人,而骨子里却是个骄傲的中国人,悄悄的改变,不刻意的伪装。
因为我们这个民族注定了怎么都鲜明不起来,绕弯,幽暗,悄然占领,再多的兵法书不都在研究这些么?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生下来就注定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