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首是瞻】
马首是瞻,出自《左传·襄公十四年》;“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春秋的时候,几个大国都为了争夺霸主的地位而征战不断。
公元前562年,晋悼公出兵进攻郑国,秦景公受郑国之邀,出兵救郑,在栎地大败晋国军队,于是秦、晋两国结下了深怨。三年后,晋悼公为雪洗当年耻辱,联合了齐、鲁、宋、卫、郑等十二国一起出兵征讨秦国。晋军的大将军荀偃担任统帅,指挥全军。
联军虽然人多势众,但是由十几个国家拼凑而成,人心不齐。队伍到了泾水边,各国军队都持观望态度,不肯首先渡河。荀偃不由得十分着急。秦景公派人到泾水上游放毒,联军中不少士兵引用后毒发身亡。一时间,联军人心惶惶,不敢轻举妄动。
郑国的公子娇不愿意在此停留,命令部队开拔,大军在械林安营。荀偃原以为十二国军队声势逼人,秦国必定会来求和。没想到秦国早已知道联军军心不齐,毫不害怕,更别说求和了。
荀偃十分恼火,立即颁布军令:“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就是说鸡一叫就开始行动,填掉水井,夷平炉灶,全军都看我的马头所向行事,我到哪儿,全军也到哪儿。
不料,晋国下军元帅栾黡对荀偃的专权十分不满,气呼呼地说:“凭什么要听他的?没门儿!他马头向西,我偏要向东!”说完,率领本部人马回晋国去了。
这下,全军大乱,荀偃仰天长叹道:“命令下得过分,是我的错,军令如山,收也收不回了。命令既然不能执行,两军交战,必败无疑!”他只得宣布:“全军撤回!”
荀偃对军队内部矛盾估计不足,不符合实际地要求部下“马首是瞻”,结果指挥了一场“不战而败”的战争,被后人传为笑话。
后来,人们就用“马首是瞻”这个成语表示服从指挥或乐于追随之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