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到思源学校参加会议,中午由会议组织者统一安排在食堂就餐。食堂里边整整齐齐的排列着干干净净的餐桌,餐桌是不锈钢材质的,每个餐桌的两边共有八个座位,每个座位上有写着名字的两张不同颜色的彩纸。原来名字是用来和学生一一对应的,而两张彩纸则对应着不同放学时间的年级。禁不住感叹一番,社会真是进步了呀!想当年我们上中学的时候连餐厅都没有,哪有餐桌餐椅呢?也仅仅是走到大学校园之后,才见到了这样的东西。
初中的火房是三间大瓦房(比普通的三间房子要大),大约有三分之一的空间是用来做饭的,另外的也就是所谓的餐厅了。这么个地方根本容不下几百名学生同时就餐,大多数学生只能在伙房外面的空地上,或站着、或蹲着。平时风和日丽的日子也没有感觉到什么,夏天当烈日高照时,还好旁边有树荫。可怕的是下大雨,餐厅里挤得满满的,每次总有一些人站在房檐下,从房顶上滴下来的雨水,时不时的钻进碗里,使那些难以下咽的饭菜,变得更加索然无味。最难受的是下大雪的时候,经常站在雪地里吃饭,饭吃完了,脚也冻的麻木了,聪明的孩子们就会你追我赶,打会儿雪战。身体暖和的同时,嘻嘻哈哈的笑声也会响彻整个操场。
初中学校的左边是一条小河,那时的河流不像现在一样,而是常年有水。小水坑里还经常游着一群不大不小的鱼儿。特别是在夏天的时候,我们也会坐在小河边的石头上吃饭,几个要好的朋友在一起,先吃完饭的就把碗飘进水里,最后吃完的就要要负责刷碗了。这样的规矩一直延续到高中,甚至更甚。
高中校园的后门外是一条河流,他是北汝河的发源地,如果按照河流的流经长度来算的话,它绝对应该是淮河的正宗源头。正对后门的地方有一座石拱桥,它是仿照赵州桥的形式修建的。中间一个大拱,大拱的两端还有三个大小不一彼此相连的小拱,他不但在特别情况下能够加大洪水的流量,还减轻了桥梁的重量,节省了石料。每当放学开饭后,几个要好的朋友会把饭端到大桥上,聊着吃着。如果有一个人先吃完饭到桥下的河里去刷碗,那么其他的学生吃完饭之后,就会把碗撂到下面的小水坑里,让第一个学生去刷。条面也不太高,大约有十来米吧,一般情况下,如果你掌握住技巧的话,碗是不会摔破的。那个时候大多用的就是黄色搪瓷大腕,顶多会碰掉一块瓷,当然如果是白色陶瓷的话,都没有那么幸运了。往下面撂碗是有技巧的,首先要瞄准水坑的中央,如果砸到石头上就惨了。一个重要技巧是:用指头捏住碗的边沿处,撂碗出去的时候要一个回旋的动作,让碗是旋转着飞出去的,这样可以减轻碗接触水面时的冲击力,是不会冲向河底的,大大提高了安全性。可惜的是,这么快乐的生活,这么潇洒的动作只能出现在记忆里了。
现在每到二中(高中搬迁到街上之后,这里成了镇二中)查看时,还总是站在桥上、望向水面,静静地回忆几分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