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杜甫赴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郎州(今陕西富县) ,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一一凤翔。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紧扣’望”字来展开,写望中所见:山河依旧,国都却已经沦陷。春天的长安城应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的变故怎能不使人触目惊心呢!破”字使人触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一“破”一“深”写尽了荒凉凄惨之感。清·吴见思《杜诗论文》: “杜诗有点一字而神理俱出者,如‘国破山河在’,‘在’字则兴废可悲;‘城春草木深’,‘深’字则荟蔚满目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这是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借景抒情,移情于物。“感时”一语承上,“恨别”一语启下,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据史料记载,安禄山发动叛乱初期,叛军所至之处,百姓皆遭杀戮。诗人家在鄜州,家人的安危时刻记挂在心,家书难至,怎能不让他忧心。“抵万金”足以见得家书的珍贵,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对妻儿的无比思念。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此时年仅45的岁的杜甫,却已经白了头,且稀疏到了”不胜簪“的地步,足以见得他的苍老之态。感时伤世,念家悲己的情怀,展现的淋漓尽致。
全篇情景交融,融情与景,由望中所见,写到望中所感,望国,望家,望己,层层递进,感情真挚,而又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杜诗风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