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亲子关系中的创伤

亲子关系中的创伤

作者: 子石先生 | 来源:发表于2019-02-07 20:36 被阅读0次

    这次在杭州参加施琪嘉教授的创伤培训项目,有很多收获,觉得有必要整理一下学习心得。首先介绍一下老师吧,施琪嘉何许人也?业内的人可能都知道,这是大咖,医学博士,国内中德班第一届学员,国内首批注册督导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学院武汉市心理医院常务副院长,武汉市心理卫生研究所所长,还有诸多头衔,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这样的咖位,其人却幽默、睿智、会玩抖音,喜欢看《非诚勿扰》,是一位极具个人魅力的老师。以下内容大部分是老师的观点(方括号),少部分自己的理解。

    【需要打破的神话】。在我的理解,老师说的神话可能有两层意思,在精神分析,尤其是荣格的理论中,关于神话对人的心理形成是具有重要作用的。不论是西方和东方的神话,并不都是荒诞不羁的故事,而是有现实的心理意义。另一层意思是指,现有的社会观念,而且是被认为是“真理”的观念和价值观。老师认为神话是【不需要解释的现实】,老师的整体观点偏重于后者。因为留传的神话有助于理解人的深层心理和潜意识,但意识层面,更多受到了社会文化的影响。

    【神话1:只能做个“好妈妈”】需要打破→做个“坏妈妈”

    老师提到一句话,“如果我是恶魔,我希望我身边都是天使”,这样的话,不论我怎么坏,都能得到天使的谅解和善意。在正常的情况下,婴儿在哭泣,母亲作为一个容器角色,能够对婴儿拥抱,摇晃(最近一个研究说摇晃的速度对婴儿的身心发展非常重要,还没来得及去看原文章),但是如果母亲当时没有做到(现实生活中也是不可能全部做到的,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状况,让母亲忽略或者不能及时满足婴儿需要),会认为自己没有做到好母亲的角色要求。相对于“好妈妈”,“坏妈妈”有两层意思,一层是现实中的坏妈妈,新闻媒体经常爆出来的打骂、遗弃、虐待等行为的母亲,此类我们暂且不说。另一种是婴儿会幻想出一个“坏母亲”的形象,这是婴儿的投射,而母亲的行为会投入到婴儿的这种投射中进行验证。培训中有两位伙伴分享了自己的经历让我更理解了这种说法,但出于隐私此处不说。

    那么,母亲应该如何去表达呢

    1.应该学会对孩子表达愤怒,只有通过表达了负面情绪,回到母婴关系中才会做到好妈妈。在深层心理中,怀孩子是母亲极大的痛苦源(疼痛、激素分泌紊乱、孕吐、失眠、皮肤松弛、影响工作等),在潜意识中会怨恨孩子,成为心理阴影部分。施老师提到的一个例子,孩子长湿疹有可能就是对母亲的敌意,这意味需要母亲付出更多的照顾代价。另一种是施虐情节,女性的性高潮除了性生活可以实现,有时候母亲的生孩子的生理疼痛也会出现性高潮,这种容易造成受虐情结。

    2.孩子离不开母亲。【孩子对母亲的需要小于母亲对孩子的需要,孩子离开母亲的速度快于母亲离开孩子的速度】。母亲存在一个矛盾,既期望自己的独立,但又不允许孩子离开自己的掌控范围。这里也提到西方的文化,在孩子成年之后,是不能和自己父母居住在一起的,这是社会文化不许的,也会遭到别人的异样眼光。父母年迈是,子女去看望父母是情感,不去看是正常的。相比之下,我们国家的孝道文化,这可能会被社会不容,但也确实双方有较多负担,但也有温情的时候。在孩子出生半年左右,婴儿开始出现“分离个体化”,施老师讲到的一个例子是“婴儿随着生理的长大,肌肉开始变得有力量,这时候出现推开母亲的行为”。也就意味着,对于孩子来说,推开母亲去自己探索世界的兴奋性比依赖母亲要高。

    这涉及到母婴关系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照顾关系(1-2years,广义上可以是1-15years),这个阶段是被孩子利用的阶段。第二个层次:依恋关系:有强烈的情感关系连接,可以持续终身,是一种稳定模式。第三层次是主体间性关系:这是一种能够理解“高级符号(话外之音,言下之意)”,现实中可以表现为能开得起玩笑,会利用幽默来转化自身内在的攻击性。这里,施老师讲到另一点,在隔代抚养中,形成的隔代依恋关系如果占据首要位置,霸占了父母依恋关系,这会造成诸多麻烦。

    3.要孩子孝顺父母

    这里施老师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母亲是工具,需要被孩子无情的使用】,这里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无情”,这意味着需要无条件给与,这一点在场的同仁都表示,要做到实在是太难了,关键父母能不能有心理能量去Hold住,因为“无情”意味着母亲需要不去计较得失、成本、或者理性评估,是无边际的爱。另一个关键词是“使用”,为孩子提供任何需要,记住是任何!施老师讲到【小时候对孩子的无情要求(学习、奋斗等)导致孩子长大后无情】

    在婴儿时期,通过无情的被使用,才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这时候的婴儿是理解不理解父母为何要上班,不陪自己;理解不了什么是便宜的东西,也理解不了这个东西不实用不好看。孩子的自主选择对Ta自己来说是最重要的),只有通过“无边际的爱”给与,孩子内心还会富足,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潜能才能无限大。在某一个阶段,孩子会出现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开始自己约束行为。这其实在精神分析里一种重要的观念,婴儿时期的的欲望如果没有得到满足,将会在今后通过其他方式来满足。(当然,过度满足也是不太好的)。施老师举个例子,对孩子是否给与还钱的能力,在婴儿时期,婴儿喜欢什么,母亲都满足,这样会避免孩子形成“丫鬟情结”,极大的物质满足和情感满足,形成“公主/王子情节”,内心对钱的欲望是有自主管理的,不会再长大后成为钱的奴隶。这里有为同仁提出,在家庭里设置了奖励制度,达到多少分数,可以换取多少零花钱或者礼物。亦或是给还自己讲述自己是如何辛辛苦苦才挣得这么多工资,买一个贵重的礼物,不太好。施老师现场问“这个礼物多少钱?”,家长答到“”2k多”,施老师回应到“你省下来两千多,但你可能失去了个2千万的富翁”,并解释道母亲给孩子传递出的信号似乎是说,2千已经是个很大的数目了,“贫穷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对于自己未来潜能已经有了上限,孩子思维里认为挣2千万是不太可能的,从而失去了很多潜能。

    4.满足孩子的欲望

    在客观上满足,视觉75%,其次是听觉、嗅觉、触觉。这段时间一般是0-3岁或者广义的0-15岁。要做的首先是陪伴,需要无条件接纳,有肢体的接触安抚(皮肤是最大的感受器官,具有亲密和界限的双重功能),然后是跟随婴儿意愿。第二个阶段是照顾,这需要感受和照顾到孩子的恐惧、欣喜等原始情绪。然后进入第三阶段,依恋关系建立,需要关注嫉妒、失望、害羞等复杂的情绪(有原始情绪复合而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亲子关系中的创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ynksqtx.html